初中物理压强教案5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是教师应对课堂突发情况的重要保障,确保教学顺利进行,教案不仅是教学的框架,也是教师反思课堂实践的基础,发奋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初中物理压强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5篇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篇1

朱老师能够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利用课堂实验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朱老师在本节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课前给学生准备了学案,学案的形式既实用又新颖。学生课前有预习,所以带着问题进课堂,在课中解决又迸发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这正是体现了科学教学的本质所在。朱老师整节课安排了较多的实验,而且实验设计由易到难,每个实验都能激起学生积极参与并一起探究。

、教学设计的评价

在教学中,朱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在教学中,通过朱老师有序的引导,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讨论与交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朱老师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课中安排了较多的实验,而且每次请到讲台前进行实验的同学都各不一样。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这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在学生进行实验遇到困难的时候,朱老师能不动声色地在旁边对学生进行指导。

四、教学建议

听了朱老师这节课,个人觉得还有一些地方可以在稍微改进一下可能会更好。譬如,在做利用大气压把鸡蛋压入瓶中这个实验时,当鸡蛋已经有部分进入瓶颈中时可以把瓶子反过来放,那样看到鸡蛋竟然会一直往上钻并进入瓶中时效果可能会更好。并且不会在正放时进去让学生误以为是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而掉进去的。

总之,朱老师这节课展示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高水平的课堂驾驭能力。这些都值得我去学习。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篇2

课时:

1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有压强的事例

2.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3.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

教具:

橡皮碗一对,茶杯,硬纸片,大、小试管,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现在我们学习大气压强的知识.先请同学们看两个实验

演示课本图11—2、11—3实验.演示前说明做法

让学生讨论:什么原因使两个皮碗紧贴在一起拉不开呢?

什么原因使硬纸片不掉下来呢?

二、大气压强

分析上面实验中现象的原因.皮碗周围只有空气,没有别的物体,把皮碗紧压在一起的力,只能是空气产生的

向上托住硬纸片不掉下来的力,也只能是空气产生的

上面的实验证明,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

人们很早就对大气压强进行研究了.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马德堡半球的故事.并讨论原因

讲述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板书:

一、大气的压强

1.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二、大气压强有多大

1.马德堡半球实验表明大气压强很大

2.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边做边讲

让学生注意观察玻璃管倒立在水银槽里后,水银柱的变化:先下降,到一定高度后停止下降,这时水银柱高约760mm

让学生思考并试着回答:

(1)水银柱上方是真空还是空气?

(2)是什么力量支持着水银柱不落下来?

教师解释水银柱不落下来的原因.这个实验表明水银柱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

三.大气压强的值

引导学生回忆前章学过的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讨论如何计算出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p=gh=13.6kg/m3×9.8n/kg×0.76m=1.01×105pa

用比喻使学生体会大气压强的大小:人的手掌面积约为50cm,作用在手掌上的大气压力约等于 500n,相当于一个质量50kg的同学站在手上.可见压力是很大的

板书:

1.大气压强等于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pa

讨论:

大气压强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如果把玻璃管内的水银换成水,大气压强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水银密度是水的13。6倍,所以水柱的高度应为水银柱高的13.6倍,13.6×760mm≈10m.

即大气压强约等于10m高(三层楼高)的水柱产生的压强.

介绍大气压发现的历史:抽水机为什么只能把水抽到10m.

讨论:大气压为什么没有把我们压瘪?

四、讨论“想想议议”.

先猜后演示.再讨论原因,教师归纳、解释.

五、布置作业

1.课本中本节练习题1、2.

2.课本中本章后的习题3.

3.阅读章后的“大气压发现的历史”.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事例。

(二)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三)知道大气压强的值可由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它相当于760毫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是:理解托里拆利实验及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转换法的思路和等效替代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玻璃杯、硬纸片、试管一根、长约两米的玻璃管一根、水、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皮的鸡蛋一个、镊子一个、注射器一个、托里拆利实验装置一套、打火机一个。

学生:皮碗(每两人一对)

四、教学方法

(一)示范法:教师给出示范,进行具体操作演示。

(二)谈话法:师生间进行交流对话。

(三)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通过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

小组讨论法:学生围绕主题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再得出结论。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如右图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液体对它压强?

生:受。

师:液体内部向什么方向有压强?

生:各个方向。

师:液体内部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液体受重力、具有流动性。

(二)引入新课

师: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所包围,即大气层,地球上的物体(包括人)都浸在其中。提问:浸入空气中的物体是否受到大气产生的压强呢?

请学生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出示课前已经抽好气的马德堡半球,让学生使劲拉但不开,打开气阀,球内进入空气后却很容易拉开。

师: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板书:“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三)授新

1、请学生讨论、并列举出生活中有关大气压存在的实例。

用一次性注射器做试验,把进气口密封后,拉注射器时很费力。再一次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向不同方向松开手后又都会发出很大的声音,与液体压强实验作比:

2、提问: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知大气压强与液体中的压强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提问:(1)空气主要是由什么物质组成?(氮和氧)

(2)它们受重力作用吗?(受)

(3)空气能流动吗?(能)补充: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教师总结:空气也和液体一样受重力、具有流动性,这也是浸入大气中的物体受到大气压强的原因。

板书:“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空气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

我们知道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并且也了解了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那么大气压强的值是多大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地研究这个问题。

3、做覆水杯实验。

提问:

(1)产生的现象是什么?(硬纸片没有掉下);

(2)为什么没有掉下来呢?

师引导学生分析,装满水的杯中排出了空气,盖上硬纸片并倒置过来后,它们的周围只有空气,很明显纸片没有掉下来是大气压作用的结果。

向各个方向转动覆水杯,观察到硬纸片没有下落,再一次说明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将用硬纸片托住的装满水的试管倒立在装有水的水槽中,然后抽出纸片。

4、提问:

(1)观察现象;

(2)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

(学生思考、讨论。投影仪打出图2)

分析:此时试管中的水不下落是由于大气压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大气压作用在水槽中的水面上。

5、提问:如果换用2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来做此实验,结果会如何?

实验结果表明,2米长的水柱也能被大气压所支持。

大气压究竟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呢?

师:历史上曾经有人用10米长的玻璃管来做过此实验,结果水管中仍充满了水。看来大气压所能支持的水柱是大于10米的。

6、提问:下面我们假设大气压支持的水柱高是h米,请同学们讨论能否用水柱产生的压强间接地测出大气压强的值?如果可能,应用什么公式?

学生:能、p=ρ液gh水

师:用大于十米高的水柱来做此实验测出大气压强的值从理论上看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却会给我们带来问题:如无法在实验室中完成此实验;10米长的水管很难找等。

7、提问:现在请大家思考能否用我手中的这根1米长的玻璃管来完成测出大气压强值的任务呢?请同学们思考。(师:启发学生由p=ρgh考虑问题。)

学生:用密度大于水的液体,最好是水银。

师:历史上第一个想到用水银代替水来测大气压强值的是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其实托里拆利像你们一样也不是一开始就想到用水银来做实验的,他是在总结前人实验的基础上才想到用液体密度最大的水银来做实验,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这一实验称为托里拆利实验。

演示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8、提问:玻璃管内水银面上空有没有空气?(没有,已被灌满的水银全部排出)

师:对,这个空间是真空。

9、提问:请大家观察实验装置,哪一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强托住的?(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

请同学读出此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差是多少厘米?

若测量结果不完全等于76厘米,则简单介绍不同的海拔高度对应的大气压不同,76厘米高是托里拆利在海平面的高度测出的值。一般我们把大气压的值取为76厘米汞柱。

板书:“大气压强=76厘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1.01×105帕)”

10、提问:⑴如果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使玻璃管倾斜插入水银槽中,会影响实验结果吗?

⑵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改用粗一些或细一些的玻璃管,会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⑶如果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不小心打破了玻璃管的上端,会有什么结果?

(用2米长的水柱做此实验,得出水银会下降到与水槽内水银面相平的位置)

11、例1:在托里拆利实验中,我们测得的水银柱高为76 厘米,则当地的大气压强值为多少帕?

若用水代替水银做此实验,则大气压支持的水柱有多高?

象这样通过求水银柱产生的压强而间接测定大气压强值的方法是一 种间接测量的方法,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还会用到它。

12、例2:若桌面的面积为1平方米,上题中的大气压强作用在此桌面上产生的压力是多大?它相当于多少个成年人的体重?(成年人体重约500牛)这么大的力,为什么没有把桌子压塌呢?(利用此题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大气压强向各个方向都有,桌面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大气压强,同时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强,两者作用相互抵消,所以不会塌。人为什么没有被大气压压瘪也有与此类似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五)巩固练习

1、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简称()或()。

2、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空气受()力作用且具有()性。

3、马德堡半球实验能够证明()的存在。

4、托里拆利实验第一个测出了()的值。

5、在托里拆利实验中,如果将玻璃管从竖直到倾斜放置,则( )。

⑴水银柱的长度增加,高度增加;

⑵水银柱的长度不变,高度减小;

⑶水银柱的长度减小,高度减小;

⑷水银柱的长度增加,高度不变。

6、做“杯呑蛋”实验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请同学解释此现象?

7、(机动)塑料吸盘的使用和理论上的解释?

(六)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课后练习的第2题,习题部分的第1、3小题。

2、课外讨论:“想想议议”。

六、板书设计

大气压强

覆水杯实验

p=ρ液gh水

托里拆利实验

七、教学反思

通过课后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体系的形成和知识网络的建立方面还有待加强。教师课堂教学中还是有些放不开,学生回答问题较少,有赶进度的嫌疑。知识内容的排列上可以分为两课时,这样时间比较充裕。课堂练习内容可以设置为分组联系,节约一定的时间。板书的设计和字体的书写还要加强。通过交流和反思,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应当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压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是对前面学习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奠定基础知识。

学情分析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初中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奠定一些认知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组织一定的探究实验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等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知道压强的概念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控制变量法,提高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且乐于把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而确定了本节课的

重点是压强的概念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是探求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教学教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本身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讲授法、分组练习法、练习题法等多种方法教学

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讲解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利用幻灯片展示一组图片,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课下到课上身心快速转换,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快地进入角色,进而对本节课课堂知识进行学习。此时我会说:“同学们,咱们来看这组图片,图片中小红踩着雪橇版在雪地上轻松的行走,而小明显得较为吃力,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深深的陷阱雪地里,请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学生的回答,我此时并不立马给予答案,交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开这个谜底,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环节,我组织大家进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试验,本着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因此在试验开始之前,结合试验工具“海绵,砝码,小桌子”来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说明在设计时我们要控制变量的重要性,此时安排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谈论如何进行实验操作,而后根据不同小组的回答,整理得出统一的操作流程。按照设计思路,班级以中线右边的小组做“在同一海绵上放两个小桌,其中一个小桌上放一砝码”,班级中线左边的小组做“在同一海绵上放两个小桌,一个小桌上放砝码,另一个小桌倒置放砝码”。在此过程我会对学生操作进行指导,经过十分钟的小组探究总结,请小组代表发表意见,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压力的大小以及受力面积。并再次展示雪地图片,从而学生很快会理解到受力面积不同,发现雪橇的作用原理。

那么接下来我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在此突出强调这是本节课学习的主题(板书标题)。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并提问由学生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再次交代根据比值定义法得出公式p=f/s,单位n/m2。我将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专业名称:帕斯卡(pa),并且1pa=1n/m2。

?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的环节,本着对忠于教材,回归教材的理解,此时我将结合书上例题,来使学生对压强的概念和公式进行深化理解。并且结合生活实例,比如铺铁轨要用宽大的枕木,来说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

?小结作业】

在小结作业环节,我会采用生生总结,师生总结的方式,来使学生重温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最后结合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指导学生去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实例我们是采用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原理,以此作为小结作业,来深化学生对本知识点的理解,并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介、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液体压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液体压强的特点

教学用具: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形管压强计、连通器、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潜水艇,引出本节课的课题-----------§13.2液体的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突破难点的方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通过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推理、总结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

1.用塑料袋装水时,它会胀起来,让学生感知液体会产生压强,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用侧壁开有几个小孔的筒装有水,让学生观察到水从小孔流出来,且处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来的射程都不一样,用液体压强计测出不同深度的压强大小,让学生感知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用压强计测量深度相同时,各个方向的压强的大小有何特点,让学生感知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播放视频:液体内部的压强

4.演示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且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播放视频:深水压强

播放视频:一杯水的威力

引导学生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4)在相同深度,液体的压强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二)、连通器

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

2.连通器里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3.举例分析连通器:茶壶、锅炉的水位计、花洒、水塔与自来水管。

4.播放视频:介绍连通器的应用

船闸

连通器的应用(过路涵洞)

连通器的应用(喷泉)

三、小结: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连通器里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5篇相关文章:

初二下物理教师总结5篇

初二物理教师教学总结5篇

物理教学个人总结5篇

物理组个人总结5篇

物理教师年终个人工作总结5篇

九年级物理学期教学工作总结5篇

物理教学半学期工作总结5篇

春学期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5篇

八年级物理教学工作总结优质5篇

物理教研总结7篇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