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读后感时,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书籍的细节值得深入挖掘,在读后感中,我们可以探讨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下面是发奋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呼兰河传》读后感推荐8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1
团圆媳妇的例子又何尝不是一这样个血淋淋的例子呢,团圆媳妇身边的所有人包括她的婆婆,都认为她是不对的,合该管教,最后害得团圆媳妇被折磨死了。这个杯具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普遍的,这种状况不仅仅古代有,近代有,现代还是有。众人现代提倡自由,提倡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句话,但坚决捍卫你说话的自由。但这种意识,除了小部分开明人士,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呢
我们此刻大部分人依旧歧视残疾人,农民工,同性恋等弱势群体。就拿同性恋来说,我国20xx年才把同性恋者从精神病患者的名单上删除,此刻如果看见了,依旧会有人说变态。20xx年的时候,我们班有个小组在市中心做以同性恋为的社会调查,理解录音调查的人中还有一小部分人觉得那是变态,有一部分觉得那是自己生活之外的事,还有部分人觉得我们同学会问这种问题也是变态。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其实,我们反省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行为,就会发现我们的确有这样一些不太友好的.观点,也许这些并没有对某个人造成明确的伤害行为,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某些行为却会汇总起来造成一种社会价值取向,给一些特殊群体庞大的精神压力,甚至导致一些人走上绝路,这样看来,我们难道不是类似于那些在不自觉地迫害团圆媳妇而不自知的“热心人”一样的人吗?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2
前几天,我有幸阅读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这是一本充满无奈的“回忆式”长篇小说。
整本书分为七大章和尾声。七大章主要写了呼兰河这个小镇几个主要的地方以及重要的风俗。萧红用不平凡的文字,描述出一个平凡又普通的小镇。
著名作家茅盾先生以往这样评价《呼兰河传》。“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无聊的交替,没什么好惊讶,就像发生在这个小镇上的.那些萧条的事一样平凡。这个小镇里,萧红将它描述得到处都好似暗灰色的凄凉的暗灰色如同一张纱布,不知不觉的笼罩着这个小镇,笼罩着那群愚昧的人们。遮住了如阳光般灿烂的人的笑脸。只是偶尔有“阳光”稀稀拉拉的的洒下来,但也是一逝而过。转眼即来的,还是暗灰色的“乌云”……
灰色的色彩,平淡的叙述,将我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呼兰河城。在那里,人们和迷信,随处可见因愚昧、无知而发生的一个个杯具……里面的人让我感觉可悲,他们愚昧无知,使一场场杯具在那里发生。他们宁肯顺从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他们每一天做着相同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杯具,让我不明白哪个迷茫的人值得我去怜惜或是痛恨……
呼兰河不仅仅只是呼兰河,它能够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有些扎彩铺是为死人而准备的。人死了,灵魂就要到地狱里去,地狱里边怕是没有房子住,没有衣服穿,没有马骑。活着的人就要为他做这么一套。用火烧了,据说是到阴间就样样都有了。怪不得城里人穷人都说“活着还没死了好”之类的话。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在呼兰河都成当时全中国的写照。
当我翻到最终一页时,《呼兰河传》就读完了。而我的心境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中,又想起那段话了: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样样,就怎样样。
都是自由的……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3
读完《呼兰河传》首先给我的感觉是分为四部分的。第一部分,整体描写呼兰河这个地方,广角度写呼兰河的结构布局和风土人情;第二部分,则是作者回忆童年时光,留在记忆中的那些人;第三部分,主要是写胡家的团圆嫂子,以及她不幸遭遇;最后一部分,则是以磨坊的冯歪嘴子为主的。
作者写到呼兰河城的街道,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十字街。这一切是那样的普通,在呼兰河这个小镇上好像永远不会发生大事,如果说有,那也就是那个泥潭子又淹死猪了,如果实在没有也要造出来,因为这是人们茶余饭后唯一的谈资。除此以为,这里只有春夏秋冬的变化,而人们只需随着季节的变换脱下棉衣换上单衣,然后再脱下薄衣再换上棉衣。在记叙这一切时,萧红用的是一种极其平淡的语调,淡淡灰色的画面,静止如水的讲述。就连生活在呼兰城中的人看待周围人的生老病死也好像是在看一部与自己毫无关系的电影,甚至这部电影中的主人公,也好像注定要上映的剧集,这一切都是早已安排好的。
作者对童年的描写可以说整篇文章中最让人放心地轻松地部分,虽然父亲是冷淡的,母亲是严厉的,祖母更不必说,只有祖父是最疼他也是最慈祥的,但是孩子的世界毕竟是透明的,在看着一部分是让我想起了鲁迅的《三味书屋》一个院子留下了童年大部分的回忆。在孩子的眼中,一切是可爱的,一切都值得自己去探险。只有孩子还保留着作为人该有的喜怒哀乐,同情、慈悲对他人的爱,而其他的成年人这些最基本的情感却丧失了。
团圆嫂子是胡家买来的,刚来的时候她是自信的、健康的、笑呵呵的,而最后却被胡家活活整死了。这是留在人们心中的封建思想在作怪,婆婆怕儿媳妇会欺负自己,所以要给儿媳妇一个下马威,把团圆媳妇吊起来打,用火烙铁烫她,团圆媳妇哭喊却被人说“疯了”,所以要给她“治病”,但又不得法,对她的治疗简直就是折磨,最终团圆媳妇被活活整死了,而她只有十二岁。但在她死后却没有人同情她,她的死好像是死了一只牲口一样,唯一可惜的是为了给她治病花了不少钱,而这些钱是可以买许多块豆腐的。
而磨坊的冯歪嘴子也是不幸的,他的媳妇王大姐在嫁给他以前是受到人人夸赞的,力气大,开朗等,但等到人们知道她嫁给冯歪嘴子之后这些优点一夜之间全都变成了缺点,似乎她一生下来就是不好的。他们遭到周围所有人的排挤,又为这座死寂般的小城找到了话题。王大姐在为冯歪嘴子生下第二个孩子后不幸死掉了,但这却成了她的错,因为产后死亡是不幸的。而此刻的呼兰河的人却都等着看笑话,看冯歪嘴子怎样抚养这个孩子,甚至有人怀疑,怎么这孩子还没有死呢。好像只有孩子的死亡才对得起他们这么长时间的关注,他们才会安心。
一页一页,一幅一幅,呼兰河的生活就这样一点一点的进行着,这个人死了,这一页翻过去了,之后便在没有了下文。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人性再也不会找到,每个人只会冷冷的看这部只有春夏秋冬交替的电影。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4
萧红先生,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一生充满传奇,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不断抗争。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先生的《呼兰河传》,这本书写于战火纷飞的1940年。1942年,日军攻陷香港,因病住于香港医院的先生也寂寞地离开了人世,这本书成为了先生最后的著作。
这本书,是一篇优美的叙事诗、更是一串凄婉的歌谣!作者以细腻的手笔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真实、无奈的故事。通过一个不谙世事的儿童眼中的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作者童年的难忘经历。其中,有快乐的、有悲伤的,更多的是对那个丑陋封建社会的批判、揭露。
在这个封建社会的大舞台上,生活着一个个悠然自乐、自怨自艾的可怜虫,有二伯、老厨子、老胡一家子、周围的闲人们…
书中最慈祥的人非祖父莫属了,祖父是作者唯一的伴侣。无忧无虑的后花园中,与祖父尽情玩耍,缠着祖父讲唐诗、故事…祖父是和蔼的,他的眼睛笑盈盈的,充满童趣,像个孩子;祖父是通情达理的,在大家纷纷议论小团圆媳妇的不是时,他说小媳妇是个好孩子…祖父虽默默无闻,却不断激励着作者积极的一生。
小团圆媳妇太凄惨了!她是一个“笑呵呵”、健康活泼的小女孩。可她太小了,才12岁的孩子,就离开了自己的父母,成了婆婆的儿媳妇。天真、大方、率性的她,无意识地违背了封建传统习惯而思索而生活。在周围人们的闲言碎语下,愚昧的婆婆为了“规矩出一个好人来”,从她一进家门就开始,打了她一个月。婆婆亲口对别人讲,一天打八顿、骂三场;有时,吊梁上,皮带抽,打昏后用凉水浇醒;用烧红的烙铁烙脚心…把一个好好的人折磨病后,不给她看大夫,却听信周围的人,到处找偏方、请大仙、跳大神…就是这么一群人,一次次的从精神上、从身体上疯狂地折磨着团圆媳妇,却口口声声的说是为了她好。最终,活活的把她害死了,周围留下了一群“热心”的、冷漠的看客…
这一切,该有多大的深仇大恨,才能干的出来啊?这是一件多么凄惨的事啊!这是一群多么冷酷、愚昧的“好人”啊!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殊不知,这些婆婆们,同样也是“照着几千年封建传统习惯而生活”的牺牲品!可以想象,这些屈服于封建迷信思想的人,都会为自己的愚蠢、顽固而付出代价!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说过:翻开封建历史书,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却是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透过这本书,我分明看到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狰狞面目,正张着血盆大口,吞噬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
想想萧红先生生活的年代,看看现在,我为自己生活在这个繁荣文明的新社会感到光荣与荣幸!我们要倍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积极乐观地建设新时代的文明!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5
?呼兰河传》一共有七章和一个尾声,第一章主要讲东北小城呼兰河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一节引出呼兰河以后,主要写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第二节主要写卖豆芽的女疯子;第三节写染缸房里的故事;第四节第五节主要写扎彩铺;第六节主要写小胡同卖麻花的;第七节主要写卖豆腐的;第八节介绍火烧云;第九节总写呼兰河的一年四季。第二章写了关于呼兰河人们的精神上的活动,有什么“跳大神”,鬼节放河灯,台子戏,庙会,跳秧歌等。第三章写了祖父与祖母。第四章主要描述了我家的荒凉。第五章写了小团圆媳妇之死,第六章写了有二伯的故事,第七章主要写磨房里“冯歪嘴子”一家的故事。尾声讲述了故事的结局。
通过萧红细腻而详细地描述,我看到了一个对我来说陌生的地方,陌生的年代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其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小团圆媳妇之死,来的时候活蹦乱跳,没过上几天安稳日子,就走上了黄泉路了,她才十四岁,却早已成为人家的妻子,可她原本应该是个天真活泼孩子,而造成这一切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她那个恶婆婆。幸好我们生活在当今时代。那时的整个社会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使多少小女孩失去了亲人的爱,本该上学的年纪却不能上学,在家里做这做那,还要饱受摧残。总的来说,呼兰河当时的人们的经济是很落后的,精神是愚昧的,人心是迷茫的,尤其是迷信害了很多人。而我认为呼兰河也许就是当时整个中国农村的缩影。
萧红的整个童年关于爱的记忆大多都来自于祖父,书中很温情的描述了这些关于爱的回忆,祖父的园子里永远是春天、是生机、是五彩斑斓的,而园子外的呼兰河城里却总是凛冽的冬天,是萧瑟、是暮气沉沉的。从祖父那里,萧红知道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她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这也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6
呼兰河是个小城,但它却包含了整个封建时期民众愚昧无知,却又平静安宁的生活。
在那时,呼兰河这个小城交通还很闭塞,当地人都很迷信。很多其他城市早已绝迹的行为依旧屡见不鲜,甚至可以说还根深蒂固的扎在人们的意识里。但小红却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脱离了小市民的身份,成为了一位作家,留下了许多至今都很著名的文学作品。
但让人惋惜的是她英年早逝,没能留下更多作品。
在《呼兰河传》里,小红衣一个小女孩的视角描写了当时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但却有同时表现力一个北方小城市的单调的美丽。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是很单纯的,远没有现在社会上那么深不可测。
在这本略显孤寂和苦闷的小说里,萧红又不着声色的添加了一些活泼的元素。小萧红的童年生活还是很有趣的,她和祖父的园子更是充满了各种美好回忆和奇闻铁事,还有她慈祥的祖父,更有许许多多自由、无拘无束的昆虫和植物。整天与它们打交道的小萧红是怎么也不会感到孤单的吧。
可惜的是,呼兰河里也不是只有美好的。小团圆媳妇的.惨死就是因为她婆婆的保守固执而导致的。试想一下,一个只有十来岁的少女天天遭到婆婆的毒打能不生病吗?但即使生病了,人们还只是用去找人跳大神、抽帖子的偏方,哪能有用吗?
呼兰河只是一个小城,小萧红所见的人和事也只是那个时期的冰山一隅而已,过好眼前才是好的。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7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呼兰河传》。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呼兰河传》主要写了什么。
在做着平淡如水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还有灰色的人生。
生活在呼兰河畔的人们脑子里充满了迷信,他们认为人们应该顺应天意,顺应社会,但是天意到底是什么呢?他们是那么愚昧无知,那么的.封建,在无形中形成了刽子手,这是多么可悲呀!其中最大的悲剧就莫过于小团圆媳妇的死,她才12岁,本是天真欢乐的童年,却过早地被卖给胡家做养童媳,明明一个健康的小女孩却因为爱笑,吃的多,婆婆就要给她一个下马威:用皮鞭抽她,用烧红的铁烙她的脚心,小团圆的婆婆以为这样打他是为了她好,但最终帮她治病而丧失了生命,我们到底该责备谁得狠心呢?愚昧无知的婆婆根本无法意识到是自己错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背景下。才会发生那样的悲剧。
从作者笔下,我看到了作者无声的哭泣和呐喊,似乎想唤醒那些人的麻木的心灵。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8
?呼兰河传》为我们讲述了作者萧红寂寞的童年,以及胡家团圆媳妇、祖父、有二伯、冯歪嘴子这些平凡人的故事。其中,第七章内容紧紧揪着我的心:故事中的冯歪嘴子住在一个小磨房里,生活艰苦、地位低下。
读到第三回时,我真正读懂了“贫穷”二字。冯歪嘴子一家穷得买不起被子,只能去盖面袋子,而那恶毒的掌柜竟骂道:“我这面袋子也是给这野女人盖得?”而冯歪嘴子竟一声不吭。我不禁有些纳闷:冯歪嘴子怎么不反驳呢?不还嘴呢?越往后读,我越明白,当时的磨倌地位很低,是不受人尊重的。要是反驳了,可能就没地方住了。回想一下,怪不得谁想欺负他都行,以及之前王大姑娘嫁给冯歪嘴子的事被大家说东到西,我都恍然大悟了。此时,除了对他的可怜,更多的是佩服冯歪嘴子这种乐观的心态。不管别人怎么说他,他都很努力地接纳。
但心中不免还是有些愤愤不平。毕竟冯歪嘴子也是人呐,虽然他穷,他在不断地努力生活,在努力让家人活得更好,在努力改变这个现状。
命由天定,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他的妻子死了,可冯歪嘴子并没有一直活在过去的阴影中,而是艰难地带着两个儿子过日子。读着读着,我发现原来他的.两个儿子才是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他固然深爱着他的妻子,不能选择和妻子一起死,那样必然是对两个儿子的不负责。我想:他的妻子在天之灵,看到他们如此幸福的生活,也会感到高兴吧!或许应该保佑他们父子三吧。
读着读着,我感受到:在生活中,会有很多磕磕绊绊,我们都应该乐观积极去面对,充满斗志向命运发起挑战呢!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推荐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