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有价值的教学反思是是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过程的,优秀的教学反思是能够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的,以下是发奋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花瓣飘香教学反思模板5篇,供大家参考。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篇1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反思整个教学,因为我注重了情感在此文中的渗透,让学生精读感悟显性的语言文字,更让学生领会到文字中隐性存在的情感、精神,所以才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又有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很多人重视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所以常听人说,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吸住学生,使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激发起求知欲。但这“教学的一开始”是从何开始,是一堂课的开始吗?
在此次教学之前,我就布置作业,让学生去逛逛花店,闻闻花香。教学当天的到校后,我把自己准备好的几朵美丽的玫瑰花放在了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杯摆放在了讲台上,只觉得教室顿时因这花的存在有了生气。课前,我早早进教室,站在讲台旁摆弄那几朵花,立刻有许多学生围拢来,“老师,这花真美!”“那我以后经常带花来放在教室里,好不好?”“好的,好的.!”“老师,这花香不香?”“你闻闻看呢?”学生立刻你挤我,我挤你地凑了上去,小心翼翼地闻着。“香的!”“很淡的。”……不知不觉铃声响起,孩子们还沉浸在花的幽香之中,满心装满了对它的喜爱。此时揭示课题,进入文章中的学习,可谓是水到渠成。
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高尔基也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可见只有品味语言才能真正地揣摩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虽然阅读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实践,但学生的自主阅读往往浮在文字表面,如果缺乏教师的引领,以及相互间不同阅读体验的启示,这种浅尝辄止的读书很难进入到更深的层次。所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阅读文本后,就应该开始设置一个提升阅读水准的环节。
我请学生自导自演,巧妙地使孩子们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形成强烈的“角色意识”。兴趣盎然地读书、表达,自然而然地把握了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感受。以“与小女孩相比自己对妈妈怎么样?”的话题展开去,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谈说之间,逐渐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进一步感受到了母爱的魅力,从而感悟到:爱自己的妈妈不是挂在口头上的空话,而应该像课文中的小女孩那样,为妈妈做点什么。这样一来,一方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为学生进一步朗读、感悟课文培养、积蓄了情感,另一方面拉近了学生与母亲之间的距离,把母爱的种子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里,生动的亲情教育在语文的课堂上活跃。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篇2
花瓣飘香这篇课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给我们展示的却是小女孩充满爱心的金子般的心灵,她不仅仅爱惜花草,也深爱着自己的妈妈。在教学设计中,我觉得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得还是比较成功。
一、 感悟“懂事”
我抓住本文的文眼“懂事”展开教学。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一朵月季花,让学生用“ 红艳艳、露水 、绒布 、清香 ”这些词语中的任何几个词把这朵月季花描述一下,让学生感受月季花的美,再让学生学习第一段,感知我家门前可不只是一朵,而是一丛,上面开满了红艳艳的花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月季花的美。
在此基础上,我问学生,这么美,这么鲜艳的月季花,你舍得摘吗?文中的小姑娘舍得摘吗?从小姑娘说的话中去体会她的“爱花”,然后再让学生从小姑娘的摘花的动作中去感受小姑娘的“爱花”,这么一个爱花的孩子,难怪作者要夸她是个懂事的孩子。在新课程标准的倡导下,我们已经明确课堂应该属于学生,而不应以教师的告知代替学生自己的思想。此时我鼓励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下,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抓住小姑娘摘花瓣的原因,创设了小姑娘双手捧着带露水的花瓣来到妈妈病床前,会对妈妈说些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体会小姑娘的“孝顺”难怪作者要夸她是人懂事的好孩子。妈妈生病,孩子的爸爸怎么不在她身边?引出小姑娘的爸爸,假如你就是这个小姑娘,你会想起和爸爸在一起的哪些快乐的事情呢?从而认识到和爸爸在一起的日子是多么快乐!可现在爸爸却在千里之外的南沙,你会和爸爸说些什么,让爸爸放心呢?通过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小姑娘的'“听话”,怪不得作者要夸她是个懂事的孩子。使所有的学生认为就是这么一个爱花的小女孩为了让妈妈高兴,爸爸放心舍不得摘整朵花,却忍不住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感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二、 深化主题
为了让学生将小女孩美好的品质牢牢记在脑海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作者被小姑娘的懂事深深感染了于是第二天早晨——引读最后一段。我想在这两盆花下压上一张贺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张写一写。假如你手中也有这么一朵带露水的月季花,你准备送给谁,你会对他她说些什么?通过这一情境,让学生也学一学小姑娘对周围关心过自己的人表一表心意,让我们的爱心也像这花瓣一样向周围的人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篇3
?花瓣飘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赞美了小女孩爱惜花草,体贴妈妈的美好心灵。课文情节直白,情真意切。
第三段是精读的重点,我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因为文章是以人物对话为主线展开叙述的,所以我在教学时启发学生抓住提示语中的关键词,来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
我抓住本文的文眼“懂事”,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认为小女孩懂事的地方。在新课标的倡导下,我们已经明确课堂应该属于学生,而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想。此时我鼓励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下,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果然,有的学生觉得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是非常体贴妈妈的;有的学生认为小女孩的爸爸交待她要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她做到了,也非常懂事;也有的学生认为她没有摘整朵花,而只是摘了一片花瓣,懂得珍惜花草……可见学生透过课文所呈现的语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感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本课的题眼是“飘香”,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感悟“飘香”的象征意义,小女孩手里捧着的不仅仅是花瓣,还有一片孝顺妈妈的心,一片浓浓的亲情。妈妈闻到的也不仅仅是花香,还有孩子的一份真情,一份孝心。小女孩敬爱父母的美好品德感染了作者,也感动了你我,再次回到课题,审视课题,抓住题眼,加强对“飘香”象征意义的理解,深化感情,升华主题。
课文结束前,学生已被小女孩美好的品质所感动。我用课件出示一首小诗,这首诗是全文的浓缩,感情的升华。这一片孝心,这一份爱心,通过学生对小诗充满感情的朗读中就知道已经飘在所有同学的心中了。课后让学生设计一片花瓣,写上对母亲的问候,作为妇女节的礼物送给自己的妈妈,让这种亲情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人物对话是本课的主体,可以模仿课文中的对话形式进行对话练习:“我”把一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送给小女孩时,会说些什么?小女孩又会怎样说?“我”把一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时,母亲会怎么问?“我”又会怎样回答?
本课故事性强,非常适合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如果能让学生带着想象,把课本直接当剧本,当堂进行表演效果会更好,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课本的理解。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篇4
?花瓣飘香》这篇文章以朴实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小姑娘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细细地读,不禁被文章中浓浓的情感所吸引。文中的小姑娘充满爱心的金子般的心灵不仅打动了文中的“我”,也打动了每一位读者。如何让学生透过课文所呈现的语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小姑娘爱花、爱妈妈、爱爸爸,进一步体会出小姑娘的懂事呢?我打算抓住文眼“懂事”为切入口,层层深入,品读文章。在教学三至十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反复读,边读边思考: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评价小女孩?学生大多数都能用“懂事”、“善良”来评价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又这样引导:她的善良,她的孝顺,都缘于来一个字——“爱”,细细读课文,想想:她爱什么?通过反复朗读、思考、讨论,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小女孩很爱花,但舍不得把整朵话都摘了,她想把美丽的花儿留给人们观赏。”有的说“小女孩很爱妈妈,她摘花是为了送给妈妈,让生病的妈妈高兴。”还有的.说“小女孩时刻记着爸爸的嘱咐,不惹妈妈生气。说明她也很爱爸爸。”可见学生透过课文所呈现的语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感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篇5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第五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表现出她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整篇课文流泻出淡淡的花香,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文中处处皆有情。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怎么摘花瓣的?在哪一节?出示段落2。自读。小女孩是怎样摘花瓣的?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生:交流摘花的动作。
师:谁来把小女孩摘花瓣的情形演演。学生上台表演小女孩摘花瓣的情形。
生:学生评价。
师:请表演学生自己说说:
你摘花瓣时动作那么轻,为什么?
生:怕碰坏了整朵花。
师:你俯在花前闻到了什么?心里怎么想的。
生:多美多香的.花呀!
生:妈妈闻到了一定很高兴。
师:你摘下以后是怎么拿的?再示范一下。
生:表演“双手捧着”。
师:小小的一片花瓣为什么要“双手捧着”?
生:怕花瓣上的露珠滚掉。
生:怕那花香散了,妈妈闻不到。
生:怕把花瓣弄坏了,就不美了。
师:引读小女孩手捧着花瓣,然后——
生: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
师:她可跑得太快了……
生:她是因为怕被人抓住。
生:她想让妈妈早点闻到花香,妈妈的病就早点好。
师:这是个怎样的女孩子?
生:略。
师:谁能把小女孩当时摘花瓣的情形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记得听薛法根《雪儿》一课时,对于他的“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印象深刻。是啊,文中处处皆有情,需要的读者的静心品读。今年自己上《雪儿》一课时,也用到这句话,也在这句话的指引下,去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的真情,但发现因为自己平时在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忽视,导致了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去体验。语言文字如何离得了一个“情”字?所以在备《花瓣飘香》一文时,我注意“情”字在文中的渗透。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模板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