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的思考和感受,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情节发展和转折点的思考和感受,发奋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爱心与教育》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1
该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1999年,本书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图书大奖、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拒道传播,时至今日,因为广大教师的追捧,《爱心与教育》已成为教育新经典。
李镇西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爱的回报,让成千上万的读者一教授、学者、学生及其家长感动流泪。李老师所到之处,总有很多风尘仆仆朝圣般赶来听他讲座的教师和学生。很多教师读了本书后,深为震撼和自省,从此改变了态度,因而改变了人生。
学生汪斌的父亲执意留下一筐鸡蛋感谢李老师对儿子的关爱,李老师每天用小煤油炉煮上一个鸡蛋给汪斌送去。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玮善良节俭,李老师送钱给她补充营养。在高考以几分之差落榜后,宁玮情绪波动很大,李老师一直鼓励她,八年如一日的通信,电话联络,成为宁玮成功人生的最大动力。父亲病逝,家庭欠债的伍建有了辍学的念头,李老师支持同学们给他捐款捐物。假期,李老师带着学生步行三十多里山路,来到伍建劳作的田头。齐声大喊:“伍—建—你—好!”伍建泪水长流。李老师教育“后进生”万同转化的过程,更像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2
每当别人听说我是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赞叹道:"您真有爱心呀!",听到这样的赞叹,我总会有些许惭愧感,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从教之初,我的确是全心身的投入到特殊教育中去,以极大的爱心与耐心去教育这些残疾孩子。课堂上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神,就是对我认真备课的最好回报。课后孩子们总缠着我,对我打着手语说:"老师,晚上我可不可以到电脑室练习打字?",我又怎么忍心拒绝学生的好学请求呢?于是,每天晚上,我都会回校在电脑室里边备课,边静静的等候孩子们来练习打字。孩子们也会在做完作业后安静的来到电脑室,认真的练习打字。而且越是笨的孩子就越是勤奋,这么爱学习的学生,真的令我感动,我喜欢看到他们认真学习的样子,再苦再累我也愿意。孩子们把我当成他们的朋友,把我当成他们的姐姐,爱向我倾诉心事。所以,我也经常去学生家中家访,即使我并不是他们的班主任。孩子们毕业后,遇到总总问题也爱向我咨询,家长也信任我,孩子们遇到一些婚姻方面的问题也让我帮助解决。虽然那批孩子都已经成家立业了,但见到我还是非常亲切的叫我姐姐,经常在qq上和我聊一聊他们的生活。的确,那时的我不愧是个有爱心老师。
也许我是个比较笨的人吧,组建家庭后我并不能很好的处理好生活中各种琐碎的事情 。我渐渐发现我并不那么在意学生是否喜欢我了,因为我太忙了,我没时间,也没精力去与学生聊天、照顾他们感受。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现在影响学生学习的诱惑太多,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没有以前那么认真了,学生的求知欲不强,也慢慢削减了我对教育的热情,虽说每年所教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我总觉得学生对我没有以前那么亲近了,也很少有经常向我倾诉心事的学生了。做一名特殊学校的老师,注定不会桃李满天下,但学生时不时对你表达的关心与牵挂却是对你教育最大的报答。前几天,天气凉了,以前的学生给我发了个短信:老师,天气凉了,记得加衣呀。看到这样的信息,能不感到温暖吗?
最近,有幸读到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深爱感动,李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永恒不变的,他是一位有智慧且非常有爱心的老师。如:对待后进生万同,他是想尽一切办法,为了学生的成长不断的坚持,当学生一次又一次的犯错时,他能理解、能宽容,但并不放弃对他的教育。也只有他这样的老师才可称得上是一位有爱心的老师。其实,学生可以感动教师,教师也可以感动学生,成功的教育其实就是"爱"的教育。我应该向他学习,排除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重燃起对教育的激情,以自己的热情去感动学生。
"回首昨天,应该是问心无愧的;面对今天,应该是加倍珍惜的;展望明天应该是信心百倍的。"但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做到像李老师一样问心无愧。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3
读了《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感受颇深。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读完这本书我被李镇西老师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同时我又对于优秀生的培养和后进生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对于优秀生的培养应秉承这样的原则:不能只注重“优秀生”的学习分数,更不能 “一好遮百丑”,把他们其他方面的优点也有意无意地夸大了。虽然这样的学生的确在学习、课堂表现、作业书写等方面表现得让人喜悦,但在他们身上同样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比如不爱劳动、自高自大不懂得爱别人、不尊敬师长、耐挫折能力弱等,甚至在个别孩子身上存在人格缺陷,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却被教育者忽视了。这让我想起班上的铭,他是一个学习特棒的学生,他的学习从不让人操心,作业优秀,学习优秀只要与学习有关的方面他都非常地棒。我很喜欢他。可慢慢地我发现他做错事情时,老师批评他,他总不能虚心接受,不是斜眼看老师,就是坐在那里生闷气,而且还有抵触心理。我开始仔细观察这个学生,我发现:每次下课,他总是独自一人在操场上玩或在教室里坐着。偶尔与同学们在一起时,总不超过3分钟就不欢而散。之后我找到个别学生谈心,随心问问同学们对于铭这个孩子的看法,很多孩子都反映,铭比较自大,从不帮助同学们,同学们与他借东西也总是不借,常此下来,他的朋友就越来越少,性格也比较孤僻。针对这一情况,我找到铭单独进行谈话,让他明白如何与大家相处,如何让自己更受大家的喜欢。同时,我又利用班会课对大家进行了有关这方面的主题班会教育。通过这次班会教育我发现班上的很多优等生开始收敛自己的行为,开始学会与同学们好好相处,也能正确对待对待自己身上的问题,并能接受老师及同学们的批评啦。读了这本书后,我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我相信唯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优生更优秀。
其次,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则应用民主的管理和浓浓的师爱去双管齐下,借用李老师的一句话:“后进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心灵。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对“后进生”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师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师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李老师要工作中也正是这样去做的,如在对待“万同”的教育问题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李老师的“用心”。同时我也深深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也许我会像李老师那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找他谈心,讲道理,如果说让我一次、二次、三次地去劝说他,去用行动来感化他,也许我能够做到。但是,当一次次面对这样一个反复犯错的学生时,我是否有勇气去面对他,用这么浓浓的爱去包围他,我想我做不到,我会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已经尽力了,会觉得像万同这样的学生真的是“朽木不可雕也”,反思在此,可以让我感受到的已不仅仅是李老师对学生的一颗爱心了,在这爱心的下面有着童心、信心、决心、恒心……当这么多的心沉积在一起时,学生才能感受到那颗被高高托起的爱心。读了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明白了在教育后进生的同时更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用母亲般的爱使其转化,用班级的集体力量改变他们温暖他们感悟他们。万同同学就是在李老师的这种感召下,由一个“后进生”成长为一名“世界上最可爱的人”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到“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4
逛书店偶得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断断续续的读完,有很多感触,其中,漫溢书中的是浓浓的“爱心”,让我回味和反思。
他认为有两类人是不能办教育的,一是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一是商人。急功近利者势必追求短期效果,无视教育规律;商人重利轻义,把教育作为赚钱工具。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象李镇西那样爱学生,或者学到他一半,那我们的教育或许会发达得多。
我也很爱学生,尤其爱那些眼睛清纯透亮的学生,那些心地善良、积极向上、有独立思考能力、善于沟通合作的学生。可我对学生的爱还没有达到他那样的境界,还没有达到向学生“还债”的程度。李镇西在书中,反复强调他的学生请他吃什么东西,或在毕业多年后给他写信、寄贺卡、打电话,等等等等。所有这些对一个老师来说,都是极大的安慰,也是教师价值的体现,更是教师非常在乎的东西。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爱,真的不求回报吗?”很多人,包括父母、老师、恋人们在发表爱的宣言时,都会强调:“我爱你,我不期望从你那得到什么!”事实上,当子女忤逆,当学生忘本,当情人反目时,凡正常人都会有悔不当初的感觉,对对方都有许多怨恨,对人生也会生出许多悲观、痛楚的幽怨。因此成功的爱的教育,不仅是老师爱学生,更应是“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养成一种爱的素养,将“小爱”发展成“大爱”,将“独爱”发展成“众爱”,在这些爱中,当然也包括“爱的回报”!
很明显,在教育这条路上,我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索……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5
再次捧起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带给我的依旧是感动,是钦佩。还记得刚拿到书的时候,本想在孩子们午睡时打发一些时间,却被书中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深吸引,甚至潸然泪下。
没有夸夸其谈,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言语之间,是一种幸福的味道,和谐的师生关系,快乐的校园生活。“爱”,正是本书的主调。“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李老师如是回答。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处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学习时期,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处于形成阶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这段时期的教育影响远远越过该阶段而扩展到终身。因此最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爱,懂得儿童时期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并善于开发其生命潜力。
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对学生的爱,而这些一般的老师恐怕难以做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让我由衷地佩服、尊敬李老师!
书中宁玮的经历让人有一丝遗憾,却又佩服她的善良与勇敢;万同的反反复复让人揪心,最后的结果又让人舒心;程桦、杨嵩、黄金涛、王铜勇于挑战自我,克服了自己的弱势,不仅学业有成,更是锻造出了卓越人格。这些都和李老师的培养是分不开的。李老师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成功!
从李老师的手记里,我们还可以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生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这样的人才还要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
李老师的教育手段是特别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们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