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设计的教案有助于教师提前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具有趣味性的教案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发奋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风筝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风筝教案篇1
教材分析
?风筝和纸船》是一个富有童趣,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通过故事让幼儿充分感知小棕熊和红松鼠之间的友情,体验宽容和谅解别人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故事内容,感知小棕熊和红松鼠之间的友情。
2。能够说出故事中小棕熊和红松鼠的对话,尝试说出应该怎样处理生活中与同伴之间的矛盾。
3。体验宽容和谅解别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小棕熊和红松鼠的图片各一个、纸风筝和纸船若干、录音机、磁带、故事背景图。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你有好朋友吗?你的好朋友是谁?你和好朋友在一起玩感觉怎么样?
2。依次出示小棕熊和红松鼠的图片、背景图,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提问:小棕熊住在哪里?红松鼠呢?
它们住的那么远,怎么会成为好朋友呢?它们是怎么做的呢?
(2)继续讲述故事6—8段,引导幼儿了解故事内容。
提问:红松鼠看到风筝上的祝福,心情是怎样的?它会怎样做?
小棕熊和红松鼠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的心情会怎样?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小结:跟对方说对不起、给朋友送礼物、主动打电话,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3)幼儿熟悉故事9—11段内容。它们和好了吗?他们是怎样做的?
小结:红松鼠在纸船上写了“你愿意和我好的话,就放一只风筝吧”,小棕熊放了九只风筝呢!说明小棕熊心里很希望和红松鼠和好。
3。完整欣赏故事,感受故事情节变化。
(1)提问:小棕熊和红松鼠是怎样和好的?
(2)结合生活实际,请幼儿讲一讲:你喜欢小棕熊和红松鼠吗?为什么?和好朋友在一起玩都喜欢玩些什么?大家一起玩要注意什么呢?
附:
风筝和纸船
红松鼠和小棕熊是很要好的`朋友。红松鼠住在山顶上,小棕熊住在山脚下。他们很高兴有一条小溪从红松鼠家出发,沿着山坡流下,正好流到小棕熊的家。于是,他们常在一起玩各种游戏。
小棕熊会做风筝,他放起一只风筝,风筝一直飘到红松鼠的家门口。
“早上好,愿快乐和友谊永远伴着你!”红松鼠开门看到小棕熊写在风筝上的祝福,高兴得眯眯笑。他马上折了一只小纸船放进小溪,溪水把小纸船带给了小棕熊。当然,小纸船里也少不了写上一句最美好的祝福的话。
他们就这么玩着……
可是有一天,两个好朋友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结果,谁也不让谁。山坡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也不再有漂流的纸船。
小棕熊很难过。他仍然每天做一只风筝,但他不好意思把风筝放起来,就把风筝挂到大树下。他难过了九天,九只风筝挂在了大树下。
红松鼠也很难过。他仍然每天折一只纸船,但也不好意思把纸船放进小溪,就把纸船丢到了屋顶上。他难过了九天,屋顶上丢了九只纸船。
到第十天的时候,红松鼠再也受不了啦,他想试探一下。他折好纸船,在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您愿意和好的话,那么就请放飞一只风筝吧!”然后,他把纸船放进了小溪……
啊,九只风筝在天空中飘,九只纸船在小溪里飘,多么美好!
风筝教案篇2
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谈话的时候,很多孩子说到公园、广场放风筝,风筝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享受溢于言表。《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 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于是我抓住孩子们的兴趣,设计了《风筝》这节活动,让幼儿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知道风筝是中国人发明的,增强幼儿作为一名中国人 的自豪感。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风筝的起源。
2、鼓励幼儿大胆地在同伴面前表述自己的情感。
3、让幼儿感受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风筝,并把场地布置成"风筝展"。
2、风筝幻灯片、音乐。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介绍自己制作的风筝。
1、幼儿和教师走进活动室欣赏风筝展。教师:孩子们,这儿是我们大家制作的风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幼儿介绍自己和爸爸妈妈制作风筝的情况。
(教师先请大家说出自己喜欢那一只风筝,再请风筝的制作者介绍自己和爸爸妈妈制作风筝的一些情况,增强幼儿的自豪感。)二、让幼儿了解风筝的起源。
1、教师出示"龙"形风筝的幻灯片。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样的风筝?(龙形风筝)龙代表什么?(代表中国)教师:没错,"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风筝就诞生在我们中国,是我们的祖先发明创造的。
2、故事《风筝的起源》
教师讲故事《风筝的起源》后,提问:是谁发明了风筝是在很久很久教师小结:风筝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叫墨子的人发明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
三、幼儿欣赏风筝的幻灯片。
1、教师:很多年过去了,到了现在,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们喜欢到大自然里放风筝。你们有放过风筝吗?老师这里有一些风筝图片,一来欣赏一下。
2、幼儿欣赏风筝图片。
图一:蝴蝶风筝教师: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蝴蝶风筝?(五颜六色的、好看的……)它的形状左右是一样的,有什么特点?(对称)是的,这是一只五颜六色的对称的蝴蝶风筝。
图二:鱼形风筝教师:这只风筝上有什么?(可爱的胖娃娃抱着一条红鲤鱼、荷叶、荷花……)人们在制作风筝时为什么会画上这样的图案?
教师:这是一只具有年画特点的风筝。红鲤鱼在我们中国代表着吉祥、富裕,人们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画在风筝上,是希望年年有余,日子过的一天比一天好。
图三:小狗风筝教师:这只风筝是有几只小狗组成的?(三只)这种象糖葫芦一样由几只串在一起的叫串形风筝。
图四:夜光风筝教师:这只风筝很特别,上面有什么?(一亮一亮的小灯)这叫夜光风筝。它适合在白天放还是晚上放?(晚上)为什么? 图五:最大的风筝教师:这只风筝长不长?这是世界上最长的风筝,有3500米长,这样的风筝一个人能放起来吗?(不能)怎么办?(需要很多人帮忙、合作、团结)那我们平时做事情想把事情做得更好也要这么样?(齐心协力、图六:最小的风筝教师:看见风筝在哪了吗?这是世界上最小的风筝,只有零点几厘米长,比我们平时用的硬币还要小。
教师:你们知道吗,世界上最长的风筝和最小的风筝是谁做出来的?都是咱中国人制造的,你觉得中国人怎么样?(聪明、能干……)作为一名中国人你有何感想?(骄傲、自豪……)是的,我也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3、幼儿说说自己见过的风筝教师:看了刚才的风筝,你还见过和它们不一样的风筝吗?(幼儿答)四、风筝的用处1、幼儿观看风筝节幻灯片。
教师:现在制作的风筝样式可真多。春天到了,人们便喜欢聚集在一起举办风筝节,进行放风筝比赛。
2、风筝的用处。
教师: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风筝,对风筝感兴趣?
3、教师小结:风筝很美,可以装饰环境;放风筝给我们带来快乐;风筝还可以帮我们传递信息,放飞心愿。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有这样的习俗,把心中美好的愿望寄托在风筝上,在放风筝的时候把风筝线剪断,让心中美好的愿望随风筝一起放飞。
五、放飞心愿。
1、教师拿出自己制作的京剧脸谱风筝。
教师:我也制作了一只风筝,我喜欢京剧,因为它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我把自己的心愿寄托在风筝上。
2、幼儿相互讨论自己的心愿,并说一说。
教师:你们的愿望是什么?
3、教师:孩子们,带着我们的心愿,拿着我们的风筝,一起放飞心愿吧!
活动延伸:
1、幼儿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到户外放风筝。
2、把放风筝时的情景画下来。鼓励幼儿助人为乐:
教学反思:
基本完成了本节课预设的教育教学目标,幼儿对老师的提问积极响应,与老师的互动很好。老师的有些引导还不够到位,要多让幼儿表达,以后上课要多注意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5.大班美术风筝多又多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学习"刮蜡"的表现方法,体会不同性能工具的使用对配色所产生的效果,并提手不肌肉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
在玩风筝、画风筝的活动中,感受艺术活动的`乐趣。
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牙签刻出花纹。
难点:控制手部动作的力度。
材料及环境创设材料:
油画棒、牙签、淡颜色的水粉颜料(淡绿、淡黄、淡兰、淡紫等)小毛笔。
活动流程:
1、放风筝--讨论--示范--创作枣评价--延伸活动放风筝,了解风筝,引起兴趣。
2、通过放风筝,教师应引导幼儿去观察风筝的构造与平衡的关系,介绍放风筝的一些基本方法,鼓励幼儿去尝试,激发幼儿对风筝的兴趣。
3、讨论
(1)观察她们各个相同的整体造型,体会用对称的方法画轮廓。
(2)欣赏、讨论风筝上对称的、五彩缤纷的图案,激发表现美的欲望。
4、示范。
(1)建议教师可根据幼儿的意愿示范画一只风筝。
(2)介绍刮蜡的方法:建议先让幼儿思考刮蜡的部位,再在此部位用一支细画棒颜色涂均匀,然后用另一种颜色覆盖式涂在上面,最后用牙签"刮"出花纹。
5、创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创作不同的造型、花纹,并引导幼儿相互学习各种不同的刮蜡部位及方法。
6、讲评找找有几种不同的风筝造型,看看谁大胆尝试过"刮蜡"大方法。鼓励幼儿大胆创作与尝试。
7、延伸活动建议放在自选活动中去完成,有了背景色使幼儿更能体会到画面的整体美、体验成功感。
活动反思:
让幼儿在活动中来认识、发现和体验刮蜡画所带来的意外效果和形式的美感,在运用蜡笔、刻刀或小木棒等工具进行涂抹、刮画后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形象效果。我把活动的目标定位在让幼儿了解刮蜡画的特征,初步掌握刮蜡画的技巧方法。了解刮蜡画的基本方法和材料,激发幼儿对其兴趣,并培养幼儿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
风筝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在观察欣赏的基础上,尝试自己设计风筝的图案。
2.引导幼儿通过绘画、黏贴的方法制作风筝。
活动准备:
1.各种风筝的图片。
2.幼儿人手一份材料:剪好的三角形彩纸、皱纹纸、线、蜡笔、胶水。
活动过程:
一、观察欣赏风筝。
1.出示图片: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种好玩的玩具,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
2.幼儿讲述图片上的实物。
3.师:有什么样的风筝?
4.引导幼儿说说各种不同风筝的外形。
5.师:风筝上面还有漂亮的图案呢,有些什么图案呢?
6.引导幼儿观察讲述。
二、介绍材料,讨论制作。
1.师:我们小朋友也来制作一个漂亮的风筝吧。
2.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材料,分别制作风筝的.什么?
3.请幼儿讲一讲。
4.师:你想在风筝上面设计什么图案呢?
5.引导幼儿交流。
三、幼儿制作。
1.要求:先在三角形的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装上飘带,最后装上线。
2.鼓励幼儿耐心制作。
3.幼儿玩一玩自己制作的风筝。
风筝教案篇4
【教案准备】
材料准备:ppt、录像、音乐、地图、图片等。
经验准备:知道我们是中国小朋友;会初步地看懂地图上的一些著名景点等。
【教案重点】
感受歌曲的气势与雄壮。
【教案难点】
看老师的手势进行即兴伴奏。
【教案过程】
一、直接引出。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音乐,让我们听听这段音乐的感觉是怎样的?
二、熟悉歌曲。
1、感受音乐。
今天我带来了一段音乐,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段音乐的感觉是怎样的?
小结:这段音乐雄壮、有力,很有气势。
2、理解歌词(分段欣赏)
“音乐那么有气势,今天老师把同样有气势的儿歌加到音乐中,听听那一句儿歌你最喜欢。”(欣赏儿歌)
“为什么说黄河、长江是两条龙?”出示地图(长江、黄河)
小结:“就像刚才说的,因为长江、黄河,他们就像我们祖国的血脉一样是不可缺少的,他们横穿我们中国大地。另外在月球上,就能够看到我们的长城。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又一个标志。”
提:为什么说兄弟姐妹都很多?
3、跟述儿歌。
4、即兴伴奏。
这么好听的音乐,让我们一起用小乐器来为他伴奏,让这段音乐能够更加锦上添花好吗?
三、延伸教案。
1、视频欣赏。
其实这是一首歌曲,名字就叫《大中国》,让我们边听边看,看看这个mtv里面还有什么歌里没有唱到看风景。
2、说说讲讲。
3、回家或在区角中继续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
大中国歌曲分享:
我们都有一个家
名字叫中国
兄弟姐妹都很多
景色也不错
家里盘着两条龙
是长江与黄河
还有珠穆朗玛峰儿
是最高山坡
我们都有一个家
名字叫中国
兄弟姐妹都很多
景色也不错
看那一条长城万里
在云中穿梭
看那青藏高原
比那天空还辽阔
我们的大中国??
好大的一个家
经过那个多少
那个风吹和雨打
我们的大中国??
好大的一个家
永远那个永远
那个我要伴随她
中国祝福你
你永远在我心里
中国祝福你
不用千言和万语
风筝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积累“什物、惊惶、瑟缩、丫杈”等词语;品味课文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情感变化,解读课文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悲哀。
教学难点:
探究解读课文意蕴,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文章主题。
主要教法:
讲读、质疑、探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欣赏音乐《三月三》,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二、 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正音
请同学们自己推选一位“小老师”,带领大家读准大屏幕上展示的字词。
三、走进课文
今天,我们的诊所来了一个病人,他竟是大文学家鲁迅先生……
1、说病症: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1、2段,说说这位先生有什么异常之处。 ( “风筝”——惊异、悲哀)
2、探病因:
再次速读课文,概括萦绕在“我”心头的到底是一件什么事?
(结合时间、人物、事件复述课文内容)
3、分析病情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同桌两人抢答,看看你们俩谁是更优秀的医生? 病情一:“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为什么?
病情二:小兄弟做风筝被发现时,他是怎样的反应?
病情三:“我”的观念,从什么时候起发生了变化?
病情四:为什么“我”认为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4、治疗经历
对于早年的过错,“我”弥补的.方法有哪些?结果怎样?
方法一:“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和他一同放”----“然而他其实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失败
方法二:“去讨他的宽恕”----“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失败
5、对症下药:
“心病还须心药医”, 请同学们写几句话,煲一剂心灵鸡汤,来安慰一下作者。
6、建立病历档案
(以“风筝”为线索再次梳理课文)
四、合作探究
从“风筝”的故事里,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同桌合作完成。
五、拓展延伸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将自己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让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虐杀”吗?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
六、课后思考
反省一下,你犯过令你痛心的错误吗?你有过惨痛的教训吗?像鲁迅一样,把他们写下来吧!
七、板书设计
风筝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回忆、交流、模仿自己与他人放风筝的精彩片段,体验活动所带来的快乐。
2.尝试表现放风筝的动态和情景,会借用参照物来表现高飞的风筝。
3.在创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成功放风筝的喜悦。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制作的美丽的风筝的图片。
2.学具准备:蜡笔、黑色水彩笔、画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引起兴趣。
1.回忆与他人放风筝的生动片段。
教师:你见过哪些风筝?它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放风筝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呀?
(二)观察风筝的图片,引导幼儿欣赏和表达。
1.出示风筝的图片,引导幼儿欣赏。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风筝,它是什么颜色的,形状又是怎样的呀?
教师小结:风筝的颜色有很多种,形状也是各种各样的。
2.共同探讨表现风筝高飞的方法。
教师:怎样来表现抬起头来的人呢?;.教.案来自:大.考.吧幼.师网;怎样来表现高飞的风筝呢?
教师:示范画。
(三)指导幼儿绘画。
1.幼儿指导创作。
教师:放风筝的时候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幼儿借用参照物(如云朵、树梢、楼房)等来表现高飞的风筝。
2.幼儿绘画。
(四)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
1.师幼共同评价。
教师:你觉得哪幅作品能表现我们放风筝时的愉快心情?
教师: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教师对好的作品给予表扬鼓励。
活动延伸:
1.区角活动:在美工区,可以引导幼儿学习运用活动中的`方法表现自己的生活,如看星星、升国旗等。
2.家园共育:家长外出游玩时可以和孩子一起放风筝。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从幼儿喜欢的活动——放风筝贯穿始终,环节清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幼儿感兴趣的放风筝活动引入谈话,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观看小朋友放风筝时因为不注意安全或放风筝的地点不对而发生事故的情景,从而体会到放风筝时因为不注意安全或放风筝的地点不对所带来的后果。
风筝教案篇7
教材解读:
?理想的风筝》是新入选的一篇文章。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儿时一位失去左腿的刘教师给我们上课、和我们一起放风筝的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他高尚的师德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眼”。身有残疾的刘老师不仅放飞自己的理想,也放飞着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同时他也在指引着学生放飞远大的理想和纯真的感情。风筝在这里显然是个象征,具有多重的隐喻:“知识的风筝”—他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情感的风筝”—他的表现使我们酸涩、激动;“生命的风筝”—他生命的强壮,精神的丰富和乐观令我们钦佩……啊,我们就像这风筝一样,在刘老师的精心呵护下,飞上了蓝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
4、学习作者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总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生生字词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弄清文章举了哪几个事例描写刘老师的形象;初步感受刘老师的良好品质及他对工作、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2、学习描写春天的句子,并进行积累;学习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明白刘老师是个慈祥、忠厚的残疾人。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激发阅读期待
1、又是一年春来到,春风吹红了桃花,吹绿了柳枝。想乘着这股春风出去放风筝吗?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质疑: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板书:理想的风筝)
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1、请学生带着疑问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可以分成几部分?怎么分?并记录下自己的疑问。
课文主要写“我”回忆李老师心酸执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表达了对老师深深的怀念之情。
课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每逢春天到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放上天空的风筝。
第二部分:(4——9)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和他放风筝的情景。
第三部分:(10——11)写“我”对分别近30年的刘老师的怀念之情。
3、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和文章脉络。看第二部分中,回忆了对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概括出三件事:笑谈腿疾、上课板书、喜放风筝
三、走进文本,享受春景
1、课文主要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及他放风筝的情景,可开头却描写了什么?(春景)
作者为什么要写春景呢?
指名读第2自然段
2、看到这么美的春天,你会感受怎么样?(舒服、舒畅、心境愉快)
3、课文哪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是描写春天时人们的心情很舒畅的?(第7自然段第二句)
出示:“当春天吹绿了……浮上心头。”特别是哪个词语更表现出了人们的心情很愉快?(浮)
4、原来,春天的美不只是在于花草树木,还在于蓝天上的一只只美丽的风筝,还在于人们的舒畅心情。作者看到风筝,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5、再次读春景部分,思考:作者只是因为喜欢春景才写这些春景的吗?
小结:作者从景写到风筝,写到想起刘老师,过渡得很自然。
四、由景及人,认识主角
1、从景到人,从看到的景象联想到并开始回忆自己喜欢的人物,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以后同学们写作时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
2、写人物时,一般喜欢先描写人物的什么?(外貌)
3、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刘老师的外貌吧。
4、课文中又是如何描写他的呢?
5、从这几句话中,读出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2、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组
2、指名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这些词语中哪一组会让你想到刘老师的那一件事。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第4——9自然段,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讲它们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读出一位怎样的老师?
(一)笑谈腿疾
(二)旋转板书
(三)喜放风筝
三、品味心声,深化情感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2、这段饱含深情的文字中你们听出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哪些情感?(板书 思念)
3、一只只自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
四、提升感悟,放飞情感
1、漫长的30年,刘老师又在哪里呢?
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2、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啊!
3、续写
五、总结延伸,拓展积累
1、交流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
2、从刘老师等强者身上感悟到什么?
3、读名??
4、总结
生活中虽然有太多意料不到的磨难、挫折,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永远爱生活的年轻的心,只要我们顽强地面对生活,微笑着不断追求,蓝蓝的天空一样属于你,灿烂的明天一定属于你。
板书设计
22 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乐观、开朗、风趣
旋转板书 爱岗敬业 身残志坚
喜放风筝 热爱生活
风筝教案7篇相关文章:
★ 幼儿教案7篇
★ 英语幼儿教案7篇
★ 培训教案通用7篇
★ 蒙氏感官教案7篇
★ 思政教案7篇
★ 培训教案推荐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