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生读后感8篇

时间:
Gourmand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可以促使读者思考作者的意图和文学技巧,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加深对书中人物的情感联系,感同身受他们的快乐、悲伤和挫折,发奋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草木生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草木生读后感8篇

草木生读后感篇1

接触到汪曾祺写的小说还是在学“端午的鸭蛋”的时候,他朴素而形象,生动而有趣的语言吸引到了我。特别是描写吃鸭蛋的时候,写到筷子一戳,红油就流出来时,我的口水也跟着流出来了。于是我开始更多的关注他。

不出所料,《人间草木》这本书依旧是他那令人舒适的风格。他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常事,却比我们多了一双更会发现美的眼睛。像“故乡的元宵”这篇文章,他会发现故乡元宵时唱的歌前面都有个“格炸炸”,会发现烧香的老妈妈鞋底的牛屎,会发现外地没有的习俗“看围屏”,他的发现,都是些很与众不同的东西,别人在欣赏烟火,他在观察烟火的声音。这里可以体现出他的敏锐。

我最喜欢听他解说家乡的那些吃的。他喜欢先表示要解说的东西有多么多么著名,又有多么多么美味,哪些人爱吃,哪些地方有卖的。让我们了解到这些东西的`名气以后,再一一道来。先是它的色泽,胭脂红的等等,再是它的吃法,烤着吃焯着吃等等。他简直就是个美食家,面面俱到样样俱全,豆汁儿,豆腐,手把肉,贴秋膘,栗子······ 朴素的语言更能让人亲切感受到美食。我想只有享受并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知道这么多。

再来就是他所描写的季节。夏天,他直言不讳地表示很舒服,他甚至根据栀子花香味太浓,让人难受的特点,再根据文人对栀子花的评价,把栀子花拟人化,于是我们看到栀子花怒骂文人:“我***就这么香!你管得着吗?”他用了俗语,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跟这篇文章更亲近了。冬天,在他们家乡里是非常愉快的日子。可以进入暖烘烘,幸福的被窝,可以睡懒觉,打牌,玩雪,做“年烧饼”。我在想,这些体验,几乎都是因冬天的冷而导致的,如果冬天不冷,想必会更快乐舒适一些。可在当地人心里,冬天被赋予了特殊的韵味。

汪曾祺的文章是接地气的,我从他的文章里读到了他自己,他是一个平和,友善,宽容,乐观,真诚的人,更是一个热爱家乡,生命与生活的人。我最后想起了他的一句话:

“生活,是很好玩的。生活,是充满希望的。”

草木生读后感篇2

弃浮世繁华,饮淡香清茶。

汪曾祺善于品味生活,善于享受生活。或许是因为平生道路的坎坷不平和太过喧嚣的人生旅途,他的心在尘埃中慢慢沉寂下来,最后修养出一种平淡的品性。这种品性早已渗透进他的文字里,让他的作品读起来朴质简洁,但不凡的精神境界却能从字里行间体现出来。

?人间草木》就继承了这种独特的气质。

?人间草木》是他对生活的记录。生活还是那个生活,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要是重新用一种新生儿一般的好奇眼光来品味它们,再透露自己的真情实感,那就能用“可爱”来形容了。“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有人说葡萄不开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开花期很短、很快,就结出了绿豆大的葡萄粒。”“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乎夸张的旺盛。”这些都是真实的叙述,汪曾祺先生用最真挚的语言代替了华丽词语的堆砌。

除了写花草,书中还有一些小故事。有闲来无事记录自己生活的,也有启发别人获得感悟的。汪老游遍山水,所以书中多游记,谓“行者无疆”。游记中又有小诗。小诗第一眼看上去并不令人惊艳,偏是多看几眼才能尝出其中的真味。“红桃曾照秦时月,黄菊重开陶令花。大乱十年成一梦,与君安坐吃擂茶。”“山下鸡鸣相应答,林间鸟语自高低。芭蕉叶响知来雨,已觉清流涨小溪。”

书中最后一章是写人。他的老师沈从文、他的朋友赵树理、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金岳霖。这是放在全书最末的怀念。毕竟,花草终究是花草,可以随时出去逛逛看看,但这些岁月却是确确实实地回不来了。这里收录了汪老对他们的评价和印象,还有记忆比较深刻的小事。想必无论是谁,拿笔坐在桌前回忆过往时,心头总会涌上一阵阵狂潮。可能是怀念,可能是惋惜,可能是喜悦,但最应该是百感交集。

在这其中,汪曾祺对沈从文的怀念尤其强烈,连他平常爱吃的荤菜、他家中的一盆虎耳草都记得清清楚楚。“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详地躺着。我走近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难以想象汪曾祺强忍心中苦痛,简简单单勾勒出葬礼情景时的压抑。这份感情谁不能理解呢?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写人间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诗文的经典。”“文中那一幕幕的浮世悲欢,看得人平静欣喜,又看得人有些淡淡的怅然。”汪曾祺先生的语言朴实无华,但一字一句都发自肺腑。愿他在另一个地方,仍能够撇一身忙碌,赏人间草木。

草木生读后感篇3

我一向对散文是敬而远之的,这种痛还是来自于高中时期,不管自己如何拼词造句,作文分数始终保持在中下水平,成绩很稳定。那个时候十分羡慕小笨同学,看似随意写出的几句话,就可以拿到作文高分,十分不解。最近有些疲累,这天下班后,我打开了躺在kindle中有一段时间的这本散文集,打算让我这个快秃了的脑袋切换一种模式,放慢一下,放松一下。

我在每开启一本新书的时候,总会有种默默的小兴奋,直到最近流行起来了盲盒,我才确认了自己的这种情绪。开启一本新书,就像是打开一个盲盒,对此充满了期待,同时又有些担心其内容自己是否喜欢,在打开这本《人间草木》时,这种情绪更胜以往。

我的担心多余了,在一开篇,我就被文中的词句所吸引了,越往后读,越发感叹汪先生对细节描述的拿捏,对感情流动的捕捉着实是信手拈来,恰到好处。汪先生对食物的描写实在是细致入微,看其字,闻其香,品其味,尤其是在下班路上的我,越看越饿。

汪先生的字里行间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是的,我们生活在的这个世界其实充满了玩味。夕阳下,沙滩上,一人一狗;车窗外,大街上,一老一少;又或者是,新雨后,屋檐下,一草一木,每一张定格画面的背后,都是生动的故事,都是百味的人生。快节奏生活状态下的我们,无心留意身边的美好。“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慢下来,适时地让自己慢一些,感受一下世间的美好。

汪先生说北京人是爱喝花茶的,在我这里是可以被印证的。记忆里,爷爷那长满茶锈的茶缸,即使倒入一杯清水,也会伴有茉莉茶香;奶奶栽种的茶叶花,每次花开,我都会蹲在花盆前,鼻子凑上去,一口深呼吸,白色小花透着淡淡花香,沁人心脾。我也是爱喝茶的,但是没有那么讲究,红茶、绿茶、白茶、普洱什么都喝,最爱是花茶。

今天对着茶杯发呆了好久,思绪千回百转,似乎想参透些什么,却又把握不住瞬间而过的灵动,于是我写下了这篇关于茶的联语,以结束今天的思绪万千。

浮浮沉沉,世上福祸相倚;

酽酽清清,齿间甘苦留香。

草木生读后感篇4

行者无疆。四周山色临窗透,一夜溪声入梦清。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又春。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却又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由此可见,出门远行,价比千金。国子监、胡同、泰山、天山……这些孕育着一方文化的地方,其魅力并非文字可承载。汪曾祺就像一个拿着大口袋的寻宝人,来到一个大宝窟,只能带走其中一二藏在自己的字里行间。宅在屋子里的作家如同没有阳光雨水滋润的种子,即便深埋于沃土之下,也无法生根发芽,更别提枝繁叶茂了。艺术永远是源于生活,不懂得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之美的人,也无法写出动人的文字。

北平是汪曾祺先生人生的过客,但是他对这里的了解比我这个常住人士要多得多。关键就是他懂生活,懂发现。街边小草,枝头小鸟,也是锦绣山河中的一滴墨。关注这些一草一木,我们在能更好的诗意地栖息在这个世界中。

接触到汪曾祺写的小说还是在学“端午的鸭蛋”的时候,他朴素而形象,生动而有趣的语言吸引到了我。特别是描写吃鸭蛋的时候,写到筷子一戳,红油就流出来时,我的口水也跟着流出来了。于是我开始更多的关注他。

不出所料,《人间草木》这本书依旧是他那令人舒适的风格。他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常事,却比我们多了一双更会发现美的眼睛。像“故乡的元宵”这篇文章,他会发现故乡元宵时唱的歌前面都有个“格炸炸”,会发现烧香的老妈妈鞋底的牛屎,会发现外地没有的习俗“看围屏”,他的发现,都是些很与众不同的东西,别人在欣赏烟火,他在观察烟火的声音。这里可以体现出他的敏锐。

草木生读后感篇5

?人间草木》中描写的各个地区真是美极了,从前从未见过的一些风景,在看完此书之后,我仿佛亲眼看见了这些风景,啊!真美。

四川的成都是最干净,最安静的,使作者感到轻松自由。乐山的大佛更是栩栩如声。新都有有桂湖,桂湖皆植桂,开花时香的不得了。福建也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福建的漳州多三角梅,有紫色、红色、桃红色、浅红色、紫铜色、白色,真是美不胜收。福建的云霄是果乡,到处是果树:芦柑、荔枝、枇杷。枇杷瓣大,味甜无渣,真是美味极了。

武夷山也是风光壮丽。玉女峰,大王峰,壮丽极了,还有好多优美山水,真是世外桃园。

作者把这山水、特产描写的如此醉人,不免勾起我想去游览一番。

?人间草木》还描写了作者在联大上大学的一些岁月,他和几个朋友总是爱泡茶馆,而且一泡就是大半天,作者的一些优秀小说,散文,都是在泡茶馆时写下的。啊!作者真是不同凡响。

在联大那时人们穿的衣服也是风格迥异。但大多数衣服都是非常破旧,还有人穿的鞋露着脚趾,后跟烂了。虽然那时联大的师生破衣烂衫,但每天孜孜不倦的作学问,穷且益坚。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学习。

在联大的那段岁月中,对于作者来说,还有一些激动人心的事情—跑警报。抗战时期,一有警报就要往外跑,真是激动人心啊!那时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意在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但是昆明人是不会被威胁到的,中国人都是坚强的,我们青少年也是坚强不屈的。

沈从文、金岳霖先生、闻一多先生都是作者在联大对作者有深远影响得人。事隔多年,作者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真是耐人寻味。

从《人间草木》中我了解到许多异域风情,优美动人风景,扣人心弦的故事。人间自有草木,更有动人心弦的情谊。所以《人间草木》犹为给人启发。

草木生读后感篇6

读汪曾祺的文章,得慢慢读,如煮茶,皆需文火,否则,一些淡淡的甜味是品不了的。

初读汪曾祺的文章,我是感觉有点困乏的,像一位不熟识的朴素老人在炉火边和你讲故事。后来我又有些不解,没有成语,没有比喻,没有心理描写,为什么还算文学大家?再看他的文章,写景的题目多写美食,写美食的题目又多写人物,这还真是当之无愧的“散文”。

不知不觉,我读到了《冬天》,触景生情,我慢慢读完,“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有喧腾腾的暖和,有稻草香味的床帐,有一个可以睡懒觉的寒假,有冬天喝暖暖的慈菇咸菜汤,有冬天的“逍遥”游戏,有快过年的气氛……一股幸福感渐渐涌上我身,作业试卷在我身旁掠去,我只身来到了一片雪地,远处一幢土房子冒着炊烟,白雪落满屋顶,却仍有腊梅从小院中探出。“吱呀”地推开深红的木门,热气四溢,一股淡淡糯米香涌来,定睛一看,汪老正着老花镜,小心翼翼放进汤圆。脸上洋溢着孩子般的笑,我走到他身旁,也笑了。

自在的生活态度,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在他眼里都很有趣,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不经意间渗出人性的美好与诗意,让人拿得起,放得下,久读成瘾。

终于明白,已是读完这篇文章的傍晚,真正的好文章,不需要多美的词语、句子,而是需要美的心、善的眼去观察,真的文字去流淌。

曾经听过朱德庸一句话“大人和小孩看待的世界是不同的,大人是用眼看,小孩是用心看,然而眼睛往往会骗人的。”返璞归真,大概可能就是这样的罢。

草木生读后感篇7

第一次读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是孩子读初一时,这本书是初中生必读书目,应老师要求就买了。孩子还没读我抢先看了,初读就觉得挺有意思,作者是一个活得比较通透之人,对凡事看得开,活得平和,虽然整天劳动改造,上山挖树坑、挑大粪,做的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可读他的文章却丝毫没有凄凄惨惨的情绪,没有抱怨与憎恨;有的只是闲云野鹤、行云流水的雅致和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小惊喜。对于生活中的美,哪怕一星半点,哪怕只存在于犄角旮旯,他也能用自己的慧眼努力把它挖掘出来,让读者眼前一亮。这从他的诗中可见一斑:“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暖。”

他觉得“人们如果能够养成一些正常的爱好,具备文明素养,懂得亲近自然,知道欣赏美,就不至于去破坏世间美好的事物”。因此,他想通过自己的文章呈现自然界美好的东西,让人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懂得珍惜。

他写花草鱼虫,为的是让孩子知道、了解昆虫,对自然发生兴趣,因为大自然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时间最好也能玩玩这些昆虫,去观察它们会探秘到另外一个世界,不要整天沉迷在电子游戏里。他对昆虫的描写可谓细致入微,虽然寥寥几笔却栩栩如生:“瓢虫款款地落下来,摺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严丝合缝。”他的笔墨简单,通俗易懂,让你仿佛正置身花丛中,看见那个叫“瓢虫”的小姑娘精彩表演后谢幕的模样。他告诉孩子们,瓢虫也不全是益虫,也有害虫,比如十四星,二十四星。想想真是惭愧,至今为此,我只记得并刻进脑海的是从小老师告诉我的:瓢虫是益虫!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再去留意才发现,瓢虫竟然真不全是七星呢!

我不识紫薇,一直觉得夏天路边旁枝斜出的粉紫色花球美得很,甚是喜欢,后来通过读他描写的紫薇竟然不知不觉配对上了!“紫薇的树干的外皮易脱落,露出里面的嫩肤,脱落后留下一片一片的青色和白色的'云斑。紫薇花是六瓣的,但是花瓣皱缩,瓣边还有很多不规则的缺刻,分不清是几瓣,碎碎叨叨的一球,当中还射出许多花须、花蕊。”当我在路边再次相遇紫薇,就认定是它了!原来紫薇树还被叫做“怕痒痒树”,如果你用指甲掻搔树干上的嫩肤,紫薇还会枝叶俱动,让你仿佛看到一个娇羞的姑娘笑得花枝乱颤。

“山丹丹花开花又落,一年又一年……”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红遍大江南北,却没有人知道山丹丹长一年多开一朵花,恐怕连唱歌的歌星也未必了解,再听这首信天游时,我有一股想去东北看山丹丹花的冲动,

他用通俗易懂的手法描写巴根草,让人仿佛听到指绕草根拔断的声音。对于乡下长大的我来说,这是再熟悉不过了,学校的操场,田头沟壑旁,随处可见铺地的巴根草,坐在草地上,最喜欢的就是用手绕住它的草根,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量拉扯,听草根齐刷刷断裂的声响,真是一种说不出的快感。至于为什么要时不时的去扯它,也许是农民的本性,痛恨它一棵就能蔓延一整片的生命力吧。

读他的书,就像是听邻居爷爷讲故事,温和又亲切。

草木生读后感篇8

在去年的语文课堂作业本上,我读到了汪曾祺先生的《葡萄月令》(节选)。这篇阅读理解按月份介绍了一年当中葡萄的种植、培育、采摘、贮藏等有关知识。地地道道的说明文,却让我瞬间领悟到了一个成语——妙笔生花。于是找来这本《人间草木》,窝在家中细读。

读尽葡萄的前世今生,后面还有花卉,有杂草,有雨后冒出来的菌菇,也有一叶落而知秋的梧桐……他写自家的花园,写天池的雪水,写北京写四川,写新校舍也写怀旧事,按着平平淡淡不疾不徐的节奏,娓娓道来。不过都是生活中的寻常事情,一些我们不经意间常常忽略的细节,在先生的笔下依旧纯粹平常,却也显出了难能可贵。我想,大概是因为他记忆中的这一草一木,总是跟人结合在一起的。他记住了绣球花,因为这些花像极了小姑姑房中的一双白缎子绣花的小拖鞋。他记住秋海棠,是因为生肺病去世的母亲。母亲临终前住的小房外的小天井里,不知道谁种了两三棵秋海棠,花色苍白,样子很可怜……你看,人间草木记录的不仅仅是万物生长的时序,还有人的感情。

而此时的我,记起了学校教学楼前面的那棵树。记得刚上小学的时候,最喜欢在那棵树下和小伙伴一起追逐玩闹。彼时它被粗大的竹竿架着,密密麻麻的铁丝缠绕着,像个犯人似的牢牢地固定在地上。老师常常连哄带警告地要求我们远离它,以免受伤。可我们都不怎么听话,当时就想,这树连自己站立都做不到,这么柔弱,还需要害怕?如此油盐不进,难怪老师常又好气又好笑地骂我们:“你们这群木头!”

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搬到了三楼的教室,从此与这棵树“天各一方”。我开始在楼上观察它。我发现连我们这儿最可怕的台风,都没有把这样一棵树连根拔起的威力。而这些竹竿依旧驾着这棵树,就像一个身强体健的年轻人拄着一根破拐杖,完全影响到我们朝气蓬勃的校容校貌。

今年疫情后开学到校,我突然发现全部竹竿都被拆除了,生锈的铁丝已经无力地匍匐在垃圾车里被运走了,干净的树干也终于利落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老师告诉我:“这颗树已经长大了,以后都不需要这些支架来保护了。”我知道这棵树,一开始是长在别的地方的,它被人连根挖起来,经过长途运输被种在了这里。其实它离开土壤的那一刻,已经失去生命成为一块木头了。但是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浇灌和养护,它终于重新生长成树。如今它日渐强壮,终于可以卸下所有的保护架,独自去面对风雨雷电。

而我呢,已经从一个一年级的小屁孩,长成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了,再过几个月,就要进入五年级——小学倒计时了。我突然感觉缠绕在自己身上的铁丝正在被点点被卸下,有些甚至是自己脱落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口中的我们这些一年级被种下的木头,经过了几年,都已经成活了,并且还在继续汲取营养向上生长。

希望我们这些在茁壮成长的木头,快些变成大树,也能如这人间草木,那般可爱。

草木生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法学生实践活动总结报告8篇

医学生暑期实践报告参考8篇

支教生心得体会优秀8篇

支教生心得体会模板8篇

法学生实践活动总结模板8篇

就业生状况调查报告8篇

高二生期末自我总结8篇

医学生自我介绍模板最新8篇

医学生自我介绍模板优质8篇

村计划生工作总结8篇

草木生读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5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