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将书中的人物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以下是发奋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聪明的免子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聪明的免子读后感篇1
寒假里的一天,我闲来无事拿起妈妈给我买的《笨狼与聪明兔》认真的看了起来。
书中为我们介绍了笨狼和聪明兔的故事。笨狼虽然是一只牙齿锋利,身材魁梧的.大灰狼,可是它从来不吃肉,也不会去欺负小动物,反而总是想方设法的帮助它们。聪明兔是笨狼最好的朋友,它虽然个子矮,可是很聪明,遇到困难总是动脑筋解决问题。
其中 我最喜欢的是聪明兔,因为它很聪明,爱动脑筋,我要向它学习,做个聪明的孩子。
聪明的免子读后感篇2
晚上吃完饭,我把我最喜欢的《笨狼和聪明兔》拿出来,看了里面的《一块钱买汽车》这个故事。
我的`读后感是,胖棕熊想耍笨狼,让笨狼用一块钱买汽车,聪明兔非常聪明,让笨狼拿一辆玩具汽车给胖棕熊,让胖棕熊给了笨狼40块钱。
聪明的免子读后感篇3
这本书主要写了发生在笨狼和聪明兔之间的有趣故事。
笨狼是一个可爱,善良的动物。他的朋友聪明兔是一个善良,聪明的`小动物,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总是很有趣。最有趣的就是《1个森林币买汽车》这件事,有一次,胖棕熊和几个朋友喝酒,看到笨狼,于是他们对笨狼说:“你如果能用一个森林币买一辆车,我们每人再奖你十个森林币,如果办不到,你就要给我们干一个月的活”结果笨狼没买来,只好去找聪明兔想办法,为了帮助自己的好朋友,聪明兔把自己心爱的玩具车给了胖棕熊,在他的帮助下,笨狼不但没干活,而且还获得了四十个森林币。
我敬佩聪明兔的聪明、善良,也羡慕他们的友情。
聪明的免子读后感篇4
这段时间,陈昭璇给我们读了一本书,叫《笨狼和聪明兔》,笨狼是一只可爱的狼,也是一只顽皮的狼。
有一个故事叫《春游》,讲的是:每个春天,鹅太太都会带学生去春游,恰好这一天,聪明兔受伤了。笨狼和同学们爬上了山顶,这里的景色真美,鹅太太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看看谁带给聪明兔的.春天最美。”笨狼想啊想,想啊想,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它推着聪明兔,飞快地跑出病房,终于,聪明兔体会到春天的滋味。
读了这本书 ,我体会到了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好朋友之间更是如此。
聪明的免子读后感篇5
冲着“案例”“教师思维方式”两个关键词,我借阅了王晓春老师编写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教师思维方式案例点评》一书。以“案例讨论问题”的形式来承载教育思想,想来应该比枯燥乏味的理论书籍有趣味多了,而“教师思维方式”一词也隐隐的让我有些期待。这两年,面对学生群体的日趋个性化,工作在教学一线,担任着班主任的我有时真觉得自己的思维有点跟不上新生代的孩子了。
翻开目录,好多话题我们都很熟稔,好多做法我们都是奉行了多年。如今看来,不至于全然舍弃,却也实实在在有必要重新思考。教育的复杂性,诚然不是能听风就是雨的,教无定法,不是吗?
1、“迷信说教”
书中言:迷信说教,迷信嘴皮子功夫,迷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教育界的流行思路。很多语言已经形成了套路,自动化了,教师只要一张口,那些东西就会沿着固定的河道奔腾而下,学生都快把这些说辞背下来了。
诚然,要说现在的学生,写保证书,写认错书时,多半思如泉涌,格式规范,随手拈来。作为中学教师,越来越觉得语言教育的无力感了。
结语:教育的关键是体验,亲身的体验。作为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教育情境上,而不把主要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上。要知道,孩子主要是在行动中,而不是在言论中成长的。
2、“不妥协主义”
书中言:大批家长、教师的思维方式是针锋相对的和学生较劲,进攻到底,不带妥协的。攻不上去怎么办?宁可败退,也不主动撤退。失败了还不承认,也不接受教训,下次继续搞不妥协主义。但这种“冲冲冲”的办法往往只能用来对付胆小的、年龄小的孩子。万一孩子横竖不吃,你会看到家长和教师完全变了一副面孔,成了迁就主义者和逃跑主义者。他们会对孩子做很多无原则的让步,处处哄着孩子。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这是败退,不是撤退。
这两年,敢于“直言不讳”的学生日渐多了起来,“惟命是从”的学生少了。铃声响了,你想拖堂几分钟完成教学任务,会有学生当面抗议,提醒你下课铃已经响了。学生上课看课外书,你想没收,会有学生质问,我的书,你凭什么没收。面对做出这样抗争的孩子,硬顶根本不管用,可一味退让,也无疑不利于班级建设。
结语:教与学这一活动,是通过无数的冲突与妥协才得以实现的,它绝不是作为理想环境中的纯粹的过程展开的。教师要懂得妥协的艺术,做一个聪明的撤退者,知道分寸,知道撤退路线,而且知道何时反击。当然,妥协是有原则的,底线不能突破。
书中还有很多鲜活的案例和王老师鞭辟入里的分析,不做赘述。诚如王老师所说,他想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醒每位教育者“解剖自己“,形成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而不是拿来主义。但愿自己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能做一个敢于反思自己教育思维的老师,而不是一味的复制他人思维方式的老师。
聪明的免子读后感篇6
当我手捧《做一个聪明的教师》阅读的时候,我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亲切”;当我在每次合上这本书反思我一年工作的时候,就会有当头一棒的感觉;当我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如同在黑暗中行驶的小舟朝着那点点光芒的方向前进……
如果将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教育理论联系我们的实际工作,教学中往往将简单浅显的问题变得复杂,往往将现成的问题肢解细化,细嚼慢咽的灌输给学生,往往有“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渠沟”的感慨,让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有点儿不知所措。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像我这样的新教师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
王晓春老师认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不外乎两个方面:客观世界的研究(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对象的认识等)和主观世界的研究(教师的自我认识)。”我们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很薄弱,而第二个方面尤其薄弱。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结果就是严重缺乏自知之明,不是盲目自信,就是盲目自卑。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是个思考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要经常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要善于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认识自己比了解学生更重要。
在初登讲台的一年里,很多老教师就会发现我老是和学生较劲,他们就会开玩笑的说我,像孩子一样老是和学生吵,说以后心态变了,连吵的劲都没有了。当时听到这些话,我会觉得和学生吵也是需要激情的,我甚至还洋洋自得的认为,我的激情要一直保持下去。就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这样的激情是不是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呢?难道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靠着这样的激情和学生较劲,就能完全解决吗?
直到,我看了这本书,我开始反思我这一年的幼稚行为,我发现我的思维方式是单一的、主观的,甚至是狭隘的。总是以我的要求为准,学生做不到,我就在那干着急,结果是学生觉得我莫名其妙,我自己气的跳脚,旁观的人无奈的摇头。那么改变我的思维方式究竟有多难呢?
其实,只要我将“你怎么可以这样?”“你为什么不按我的要求做?”这样的话省去,换一种逻辑,换一种语气,事情处理的结果完全不一样。比如,以前在教学结束的时候,学生乱七八糟的就出机房了,有的椅子就这样散落在各个角落,装鞋套的袋子也满天飞,学生在机房里就把鞋套脱掉了,还有追逐打闹的,那个场面简直可以用混乱来形容。以前我总是在那大叫大喊的,收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学生根本不听我的,我的威信自然也降低了很多。
这学期开始,我要求学生听到我说“准备下课”的时候,就把椅子和书归位,在身边寻找垃圾抓在手里准备带出机房,然后那一小组表现好,就哪一小组先出门,在走廊上脱鞋套。这样一来,混乱的场面没有了,我也用不着在那拼命的指挥了。要求也深入学生心中,长此以往,我相信会成为一种习惯的。
“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学会反思和改变自己,向做一个智慧的教师这个方向而努力。
聪明的免子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