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与书中作者对话的方式,让我们更加亲近他们的思想,从书中汲取的读后感,常常影响我们的思考,下面是发奋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数学课外书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数学课外书读后感篇1
一缕轻柔的月光透过窗户,撒在书桌上。已经夜晚十点了,外面已一片寂静,我看着《趣味数学》,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杂志我已经订阅了2年了,这本书里有许多数学难题和有趣的故事。难题有相遇问题、盈亏问题、鸡兔同笼问题、浓度问题......而且字字幽默风趣,方法巧妙。不过你可不要小看这些故事,因为往往难题就躲在其中。当然,它还会给你介绍各种数学名人,如律师费马,有了他的费马大定理,就有解开谜底的怀尔斯,当然“数学王子”高斯也在其中......最后,书里就是有能让你开怀大笑的笑话啰。就像“小静啊,如果你能完成这个科研项目,我就跟学校申请把你的名字挂在学校图书馆墙上!半年后,图书馆墙上挂上了一个大大的'"静"字。”这样短短几句话,就能逗得你哈哈大笑。
我最喜欢的就是书里的“超级纠错本”,因为它把大家所有易错和很难的题目拿出来,告诉你陷阱在哪里,并告诉你解决方式,让你弄懂这类题目,避免掉进“坑”里。
每道题目我都会尝试,不过都要掌握技巧,《趣味数学》就是那把钥匙,大家也去看看这本书吧!
读数学课外书读后感篇2
做一名好教师首先让学生喜欢“我“;让学生喜欢数学;在这基础上学生才能学会学习;最后千万不可忽视的是一定要让学生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把数学从抽象、严谨、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出王宫,走下金字塔,走向生活,走向大众;彻底摆脱定义、定理、法则、公式及其证明,以及例题、习题的纯形式化的模式,以开放的体系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再现数学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吴正宪老师第一次教数学,用一个假期就把全套12册教材几乎全部做了一遍,还查阅了大量参考资料。这样大的决心和用功,有多少老师能做到?
不只是吴老师的数学课能让人激情澎湃,读她的书同样让我感到她是一个那么富有激情和热爱数学教育的老师,连带地我也更喜欢数学教师这个职业。从书中了解到一位特级教师的成长之路和教育思考,能学到很多教育的理念和具体做法,理论和实践结合同时充满感情的写法更易于为一线教师所喜欢和学习。
读数学课外书读后感篇3
这本书内容非常丰富。它是以父子俩的对话形式贯穿全文。有的知识点还是老师不会教到的。通篇都是让我们通俗易懂的语句,不复杂。有时还有一些小游戏。
我学了一道比较难的题目:两位数乘两位数,十位数一样,个位数相加等于十。如何快速度地算出来他们的积。
比如:15*15。我就能快速地算出来:225!怎么算呢?方法是这样的:十位数*(十位数+1),乘积写在千位及百位上;个位数相乘积写在十位和个位上。以此类推。大家不妨用这个方法算一算24*26.33*37……
我还学到了一种算法,是十位数相加等于10,个位数相等的乘法。也会立刻就算出来。
比如:24*84.47*67.39*79……算法是:十位相乘后+个位,积写在千位与百位上;个位相乘积写在十位和个位上。两个乘积拼起来就是答案。
……
除了一些运算方法外,此书还强调了加,减,乘,除的特殊运算条件。我记得最清楚的是父亲问儿子:一个梨子+一把椅子=?儿子先开始回答是两个……两个什么呢?儿子这时一下子停住了,不知道单位名称到底如何回答。此时爸爸说这就是属于特殊加法,它俩不是同类,所以单位名称既不能是“个“也不能是“把“。如果题目这样问,房间里有一个梨子和一把椅子,房间里这时有几样东西?就可以算成1+1=2(样)了。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不少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
读数学课外书读后感篇4
35年前的盛夏,我满怀着做一名优秀教师的愿望开始了教育工作的生涯。那年我16岁。
记得初为人师的日子里,心头涌动的是不尽的新鲜感和兴奋感。我曾天真地认为,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勤勤恳恳地工作,就能胜任“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天职。我使出了全身的解数,点燃了自己生命中所有的热情,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兢兢业业地耕耘着。课堂上我不遗余力地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所有知识,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例题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学生似乎是个容纳知识的容器,好像教师讲得愈多,学生的获得就愈多。我不知疲倦地讲解,学生机械重复地记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我照本宣科,在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中乐此不疲时,终于有一天,我却募然发现课堂上学生变得越来越麻木,目光有些呆滞,语言有些贫乏,思维有些滞后,感情有些苍白。稚气的脸上刻上了忧虑与沉重,天真的少年竟变得暮气沉沉、没有朝气。我开始抱怨学生脑子太笨,学习不用功。课堂上除了滔滔不绝地演讲之外又多了几分埋怨与责备,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让人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我痛苦而不安,我彷徨而茫然,原有的冲动与热情几乎降到了冰点。我不止一次地自问:难道要在这条没有阳光,没有笑容的路上走下去吗?当时紧张、疲劳、竞争、无情的气氛笼罩着校园,
那些脸上写满稚气的孩子们,背负着成年人沉重的'期望,本该快乐的童年生活却充满了无奈和困惑。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已使孩子疲惫不堪,兴趣索然。回到家中还要长时间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题。孩子们的负担太重了,生活太乏味了,于是有些孩子不堪忍受而逃学拒学,也有一些禀性顺从的孩子为了不负父母的期望,成为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只好以自己软弱的身躯和无助的灵魂勉强支撑着,昔日的好学生行为变得怪异,情绪变得焦躁冷漠,失去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当时有些孩子终于忍耐不住向大人发出了“救救我们”的心声。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事实再次引起了我的震动,使我陷入沉思: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却不爱学;教师教学很投入,学习效果却不佳。只图分数的提高,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和道德修养,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吗?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我心头凝聚起来,冲击开去,“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良知与责任。我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一条减轻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全面发展的教学新路。这就是我当今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我的教育教学改革正是从这里起步的。
读数学课外书读后感篇5
我个人很喜欢数学,但感觉没领略数学的精髓。精髓是什么呢?可能是一种思维方式,可能是一种创造性。当今数学学习中,太多问题被公式化了,太多东西被套路化,学生只要不停的练练练,就能熟悉到能应付一切考试的地步。如果仅仅是为了专业学习,无可厚非,但仅仅靠做做题,看看课本,很难领会到数学内在的一种美。当然具体我也说不出美在何处,但我可以明白的说出数学打动我的是什么,那就是一个问题能从不同角度出发而都能得到解决,不同选择可能决定了解题难度的不同,比如从几何角度,比如代换,很多化归思想很奇妙。高中时我看过《漫话数学》这本书,让我真的觉得数学的奇妙,感到数学不仅仅是课内的公式定理和题目。你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可能这个过程中又触类旁通引出千千万万个问题,这个过程是一个思想的过程,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任何人一旦进入其中,就沉浸于思考的乐趣而无法自拔。遗憾的是,我很少有这种感觉,虽然做题很顺,但却觉得做的索然无味。也就是在为考试而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发觉数学思想的精彩。
数学和文化,在我乍一看来似乎不怎么搭边。但也可以说数学是一种文化,它影响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很多学科如物理化学的学科基石的建立和一些重要发现都离不开数学的帮助。物理和数学甚至很多地方都互相交融,难以分割。这点在牛顿身上可以得到验证,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离不开他天才般的数学思维。数学问题从古至今近层出不穷,千变万化,很难一本《漫话数学》就能概括完的。在我看来,这本书主要起一个引发兴趣的作用,里面的很多问题和课堂数学贴近,但又深入地探讨了一些公式或是概念的来龙去脉。比如洗衣服的问题涉及函数部分,比如极限的阐述,比如定积分的问题,比如数系的扩充,一下子引入复数范围的方程,又高于数学课本的阐述,比如几何部分对三大尺规作图问题的解释,又引出蔓叶线,螺线之类的概念,让你真正叹服:数学的灵巧多变,绝非一个人一生能穷尽的就能学习尽的。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到数学的源远流长,数学产生于生活应用,但逐渐发展成为了思维性的学科,很多数学问题其实在生活中没多大意义,但极富趣味性,吸引着很多人试图去解决,这种吸引究竟源自何处?恐怕就是一种纯粹的思想乐趣吧,我想这也是数学文化内涵的一部分,一种文化传承至今,必有其独到的魅力。数学文化带给人们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思考和创造的魅力。只有思考,你才会真正挖掘到其中的内涵,你才领会到其中的博大精深,你被其深深吸引而无法抗拒。
谈了这么多数学的好,话转回来。为什么当今的学生们很少有热爱数学的呢?别给我说爱做题就是爱数学,完全不同。我也不敢说我是热爱数学的。热爱是发自内心被其吸引而喜欢,而不是为了某个功利的目的。那些搞竞赛的学生,或许能发现数学的一些美,但大多数也只不过仅仅为了得奖,从而为升学增加一份筹码。很多学生从小有数学恐惧症,他们不是怕数学,而是怕数学考不好。数学真的是用来考的吗?如果是我,那就得把应试数学从数学这个领域划分出去。说到这,《漫话数学》给我最大的一个感慨,就是数学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却普及的太少了,很多趣味性的问题很能引发我们学生的思考,作为上课教学的一种补充,更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真的从心里被数学的巧妙所折服,还怕没动力去钻研么?除开这种应试式的学习,在课余时间多一点对数学文化的了解,仅仅是一种思考的乐趣,能享受数学所带给我们的精妙绝伦,那就足够了。
在课堂,数学文化也不应该仅仅是一中师生之间的讲授——单方向的灌输。老师的经验比学生丰富,认知的东西也更深更全,他所该做的,我觉得就是一种引领性的作用,引导我们正确的思考,像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在数学王国里尽情的探索。
读数学课外书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课外心得体会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