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读完一本读物后大家都有不少感想,需要及时写好读后感,写读后感最重要的就是要写明自己读书的感受,以下是发奋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白岩松的《白说》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白岩松的《白说》读后感篇1
主持人出书,我一直很关注,如果是白岩松、敬一丹这样的主持界大腕的书,我一定要买来,认真地读。因为他俩的主持风格与自身的文化底蕴是我一直欣赏崇敬的。他俩都很好地利用了央视这个平台、得天独厚的稀有资源来发展自己、积累感悟,厚积薄发,他们的视角也一定会带给我们启迪与收益。此文先谈谈白岩松的新书《白说》。先说文章的题目起得妙,人的主要器官嘴是用来说话的,而说是主持人的职业,他们靠嘴安身立命,巧的是岩松姓白,我们乍看题目,首先理解为这是他说的,其次还可引深为其他含义,比如他自己说的,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白说也要说就另当别论了。
很早就特别爱看白岩松主持的节目,他讲话的最大特点是思辩性、逻辑性特强,层次递进中一口气能说完很长一段话。比如,白岩松曾在《东方时空》中慷慨陈词中国足球:主场不行、客场也不行;白球衣不行、红球衣也不行;中国教练不行、外国教练也不行……一口气说了十几个“不行”,淋漓尽致地吐出了球迷久积于心的郁闷,那凌厉的、咄咄逼人的语势,让听众与观众特别解渴。这本书的绝大多数章节都是他5年以来不同场合的演讲集锦,请看这本书的五部分小标题: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价值———得失不是非有即无;沟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态度———进退不是非取即舍;时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哪一句不是充满了哲理与辩证思维?人生的参悟就在每句话里。
作为新闻人的敏感与社会责任感,他不得不说,但他尽可能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套话。常言道:一言即出,驷马难追,这种风险对主持人无处不在,面对误解和非议还得有勇气担当。无论对于古典音乐、体育、阅读等生活话题,还是对于医改、公益等社会和政治话题,白岩松在书中都能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给予读者一个全新的视角。
可以说长久以来做为新闻一线的主持人,他见多识广,博采众长,绝不人云亦云,这与他的读书密不可分。所以掩卷深思,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与我们分享了:“说出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第一个10年,阅读打开一个远方的世界,带着他走出自己狭窄的空间;第二个10年,阅读与他的情绪产生共鸣,陪伴着他走过青春的岁月,看似无用实则有用;第三个10年,阅读曾国藩等引导他面对内心、人性和社会,学会为人处世;第四个10年,阅读《道德经》提供智慧、抚慰和解决之道,接受平淡平和。”他最后说:“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好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阅读的滋养不是一朝一夕,是岁月慢慢积淀,是由内而发的魅力和气质。”从阅读中,白岩松积累着故事:在讲述成功与失败的时候,众多的历史人物出来佐证失败是另一种新的开始;在论述观点时,众多作家的名言信手拈来又恰到好处而又有说服力,这都缘于他阅读的滋养:“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人们格外需要学会在不完美中让内心得到纾缓和解脱,回归到正常的日子当中。”直达读者心里的同时,他的阅历与读者的经验得到了共振与印证。
作者用锐利的目光去观察和沉思整个人类与人性,把“思辩”这颗看不见的种子,经过加工、培养,使之与形象、语言、情感相碰撞,迸射出美丽的思辩之“花”,进而熔铸成一个整体的、自成一体的世界,表现了作者博大的思辩胸怀,展示着思辩的永恒艺术魅力。读着他的书,眼前就能浮现出他的声音与姿态。这是他独特的魅力,尽管他不是帅哥。
记不得了好像是在“感动中国”十年的一期节目里,他说过的一段话:“这是一个和好人的约会,约会了十年。十年前我只姓白,头发还没白呢,现在头发一半都白了。它就是每年最冷的季节的时候,一个最温暖的期盼。不同的人总结过去的一年有不同的方法,有人用gdp,有人用挣了多少钱。什么都在变但是人们心底里的,对于美好的那种感觉,对于善良的感觉,是不会变的。这就是每年的一种收成,这样的收成对于中国来说比gdp重要。感动它呼应人们心里本来就有的那种向善之心。感动应该是防止人的心沙漠化的那种水,有水这个世界不会干枯,上善若水嘛。希望下一年呢又会认识到一些好人,跟这样的一群人,生活在一个时代里头,你就会一下子觉得心理特别踏实,好人很多的这种素养是咱们这个人群当中的dna吧,不会消失。”他的一些主持话语就如同冬季里喝一碗热乎乎的高汤,慢慢滋养你的身心,让你通体舒畅又令人回味,不仅仅是心灵鸡汤,给别人讲好每一个故事不容易。
再回到“说”上,我们没有从事主持人的职业,但除了睡觉与独处,每天也在说话。能否学着艺术点说,废话少说,伤人的话少说,放慢语速,不求金玉良言。小事,幽默点说;没把握的事,谨慎点说;没发生的事,不胡说;做不到的事,不乱说;伤心的事,对人要选择性地说;自己的事,听别人怎么说;长辈的事多听少说;夫妻的事,商量着说;孩子们的事,开导着说。脑子总有一根弦绷着:说,还是不说?这是个问题。
虽说是《白说》不会白说,他以主持人的身份传播正能量,引领和提升了听众与观众。那我们寻常人好多的话可能是白说,但白说还是得说,只是尽量要开口有益,说好话,这也算《白说》没白读。
白岩松的《白说》读后感篇2
第一次听说白岩松是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推荐我们去读一些有思想深度的文章和关注一些有思想深度的人的言论,自那时起,我就开始关注白岩松了。
白岩松,央视主持人,1968年8月 20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1989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主持《新闻周刊》、《感动中国》、《新闻1+1》等节目,以其“轻松、快乐、富有趣味”的主持风格,深受观众喜欢。
1993年,白岩松参与创办《东方时空》,并推出了《东方之子》等栏目。1997年主持了香港回归、三峡大坝截流等节目直播。1999年参加了澳门回归直播、国庆五十周年庆典转播。2003年新闻频道创建,他开始主持《中国周刊》(后更名为《新闻周刊》)。
2000年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担任2004和2008年两届奥运火炬手。在其主持生涯中,先后多次荣获“优秀播音员主持”奖,并于2009年荣获“话语主持群星会年度终身成就奖”。
2015年6月19日下午3时许,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官方微博“新闻一加一”发布消息称, “根据频道播出安排,6月19日-6月26日《新闻1+1》节目暂停播出。”2015年6月20日晚,央视《新闻周刊》官方微博“央视新闻周刊”发布消息称,6月19日-6月26日央视《新闻1+1》节目暂停播出。
?白说》是白岩松2015年的作品。
这几年,央视主持人相继离职,白岩松还依然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节目发声。对于说话这件事,白岩松新书《白说》封面上有段话:“我没开微博,也没用微信。只能确定这本书里所有的话,都是我说的。” 他表示,尽管“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话多是件危险的事。然而,沉默更加危险!”他依然向往“说出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就算“说了白说”,可是“不说,白不说”。
在新书《白说》后记中,白岩松对此书的总结说:“这是一本自传吗?不会有人这样问。 可我还是想抢着回答:好像是。因为在整理这本书的过程中发现,一路上与人聊天的话语,其实比写在纸上的履历更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在内心里走过的路。”
对于中国时政和改革,白岩松也直言不讳,他说“中国结束了挨打的时代、挨饿的时代,正在进入一个挨骂的时代。”“眼下这个时代的不够公平,是通往更高层次的公平的必经之途。”
对于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中国软实力,白岩松在书中说:“中国人似乎在用望远镜看美国,美国所有的美好,都被这个望远镜给放大了,美国人似乎也在用望远镜看中国,但我猜他们拿反了。”“日本外交部曾想把‘哆啦a梦’选作‘国民大使’,中国也有这样的大使吗?”
关注白岩松,我将继续下去。
白岩松的《白说》读后感篇3
读白岩松新作《白说》收录其几年间在不同场合的演讲稿,文字直白、说理通透,深刻的东西不多。因一些文字距今久远,故在每一篇文章后,白岩松都续写了当下的感受。相比较,我更喜欢白岩松当下的抒发,接地气,没端着。一本《白说》读下来,没“白说”,几处文字引我深思。
白说:有了感触不能立即表达,要去追寻。经历了足够漫长的追寻,等到一切成熟了,才会有完美的表达。
急于表达已成当今社会多数人的通病,包括我自己。人们往往依据第一印象就判定事物的真伪曲直,并急于发声。我理解“追寻”的意义在于勤思考多求证。在一个“畅所欲言”的信息时代,内心安定,保持耐心,坚持理性,难能可贵。
白说:读书,首先筛选出高于你的作品,你要仰视它,然后去攀登。而多数情况,我们会选择与自己脾气相投的,你喜欢的,跟你水平接近的。这种同等水平的阅读,让人失去了自我挑战的机会。
在职场、家庭、教育、医疗中疲于奔命的人,早已丧失了攀登的勇气和力量。在我有限的阅读时间里,三分之一给了通俗读物。我这样自我安慰:生活已足够疲惫,何苦为难自己,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啃“晦涩难懂”的经典,读些侠骨柔情不好么?阅读本身便兼具休闲娱乐功能。然而,若所有阅读都是通俗读物,我又无法忍受。对于养成阅读习惯的人,内心对自己有要求。很多通俗读物制造短暂的遗忘与虚幻,读时让人沉溺,读后无精打采,给精神麻痹而非滋养,永远无法拥有高品质阅读带来的身心灵的喜悦。真正的阅读是寻找精神共鸣与心灵辉映。能给人力量的阅读,一定是有品质的阅读,教给我们怎样积极面对多蹇的人生。
白说:学习,相当重要一点是去喜欢你不喜欢的,适应你不适应的。打开自己,试着体会和接纳那些不同的声音。如同读书,不要因为一本书的主题或表达方式很陌生就去厌恶它。
再谈读书,我常常会在未读之前就轻易拒绝自己陌生的作家与作品,在自己熟悉与习惯的题材和语言风格里游走。是否可以在阅读中更深入地打开自己,挖掘精神与心灵的潜能?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读到自己,既然人生已渐渐失去选择的可能性,为何不在阅读中尝试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去读到未曾发现的自己?
白说:有的书当你很年轻的时候就把它读了,以为是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太年轻的时候,有些书的味道你是读不出来的。而在你真到了需要它的年纪,却没再次跟它相缝,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我一直认为,人与书的相逢相知需要缘分。为避免好书太早相遇而错过最美好的相知,需要常读常新。初中时便读过《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初读到什么?能记住的真不多了。需要重读的书太多,愿有生之年少留遗憾。
八到九两个月似乎很忙,读书的时间很少,完整读完的书,《白说》之外仅有一本——冯唐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不仅读完,还抄录了不少,仿佛回到中学时代。在同龄人热衷诗歌的年代,我埋头琼瑶金庸,读诗的兴趣不大,而今天却越来越喜欢读诗。诗用简单的文字组合完美诠释了我内心渴望表达的情感。白说:为什么读诗?因为中文有无限可能,每一个玩文字的人都可能有一个新发明。成千上万汉字摆放你面前,当你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字时,每一个字都不是新的,但它们完成了一种全新的组合,又一次发明了中文。我以为,书读久了,对文字亲近到一定程度,肯定会爱上诗,因为那里有最美丽的中文。
拉拉杂杂,读《白说》最触动我的还是关于读书。对书中关于道德经、关于人性、关于发展、关于世界的言说,不是无感,而是看得太多,没了新鲜感,失去了思想的弹性。在“老生常谈”中,亦有星星点点的精彩言说,如: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意义没有意义,好细节才有意义;结论是危险的,过程是安全的……每每读到这些句子,不得不暂停阅读,闭目思索。
读过不少媒体人的作品,我心中最好的依然是柴静的《看见》。受文体限制,白岩松的《白说》容量大、情感少。好作品贵在一个“情”字,作者不用“情”,读者自然无法动心。但是作为媒体人的书写,有两个字贯穿始终,就是“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白岩松的《白说》值得阅读与尊重。
用《白说》中的话结束读后感:“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人们格外需要学会在不完美中让内心得到纾缓和解脱,回归到正常的日子当中。”
如何学会?好的阅读与理性思考。
白岩松的《白说》读后感篇4
读到这个标题,有没有觉得白岩松这部作品中其实都是“大道理”的感觉。字还是那些字,大道理还是那些大道理,但是,到了白岩松手里就是另一种感觉。
当下我们被太多的成功学包围,我们这个时期的人,都太过去热衷成功学,从而导致了一种畸形的判断标准。只有成功,别人才会高看你,只有成功你才会有地位,只有成功你的人生才是成功。在我们都想去成功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不成功就会沮丧、就会消沉、意志就会削弱、自信心就会丧失。这样的标准要不得。
人从出生开始,就是一条单行线,直奔死亡而去。就算你赢得了全世界,你也赢不了死亡的这个结果。面对死亡这么大的一个失败,你该怎么办?
成功固然好,失败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一个没有经历过失败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就像一个纯净的玻璃球,有一点磨损,在别人眼里就会失去光彩夺目的本来。高处不胜寒,越成功,站的越高,摔下来就会摔的越狠。如果我们经历过挫折经历过失败,再次摔下来的时候,疼痛感就会大大减弱。
一个人有一个不成功的一生是失败的。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
白岩松的《白说》读后感篇5
借一双眼睛看世界,所以很喜欢央视主持人写的书,《白说》共分为“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价值(得失不是非有即无)”、“沟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态度(进退不是非取即舍)”、“时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五个部分二十余章,通过记录他15年来在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书中内容涵盖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等多个领域,每篇文章后都有一篇“自己的读后感”,增加了文章的丰富性;用与读者相同的身份,做进一步跨越时空的交流。
许中国梦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
对于中国时政和改革,白岩松直言不讳,他说“中国结束了挨打的时代、挨饿的时代,正在进入一个挨骂的时代。”“眼下这个时代的不够公平,是通往更高层次的公平的必经之途。”“中国人似乎在用望远镜看美国,美国所有的好,都被这个望远镜给放大了。美国人似乎也在用望远镜看中国,但我猜他们拿反了……”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物质快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奇迹,gdp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直线上升,世界排名由第十名升至第二名,不止翻了两番,财税的增长速度更是远超gdp的增速。不可否认的是,在追求gdp增长的过程中也积累了相当多的问题,而且现在似乎成了问题的集中爆发期。但我们不能因此责怪政府、痛骂社会。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模式,欧洲走过,日本走过,有人说是“中等收入陷阱”,但哪个成长期没有困难、阵痛?白岩松结合自己的成长故事讲述中国梦,这也是普罗大众走过的历程和该有的梦。
许舆论环境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
针对当下社会的纷纷扰扰,白岩松则在书中表示:“理性,是目前中国舆论场上最缺乏的东西,有理性,常识就不会缺席,但现在,理性还是奢侈品。也因此,中国舆论场上总是在争斗、抢夺、站队并解气解闷不解决。”“资讯爆炸时,别被忽悠了。”
新兴媒体,假新闻太多,传统媒体,时常态度失真。钱的'力量太大了,市场的力量也太大了,一时间,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层出不穷,一味地迎合、媚俗、八卦,人群中的对立和撕裂也愈演愈烈。身处这样一个快速变革的传媒时代,如何处理自己与传媒之间的关系,面对纷繁复杂的资讯,如何拥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变得越来越重要。既不能彻底隔绝,也不能沉浸于此。不仅要选择接收什么样的资讯,还要选择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当信息趋于对等,每个人又学会了理性思考,负责表达,这个社会的舆论环境该会改观。
许个人成长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
在关于生活和幸福的话题中,白岩松写了一个细节:“曾经在飞机上看过一篇康洪雷(电视剧《士兵突击》的导演)的专访,被一个细节戳中泪点。康洪雷是我的内蒙老乡,当初当助理导演的时候,每天都要面对乱七八糟各种事。早上起床,总会有一番挣扎,然后对自己说,你康洪雷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你打算怎么过?说完之后冲出屋子干活去。看到这儿我热泪盈眶,把杂志合上了……”有一段时间,因工作的纠缠和人事的纷扰,很有一种想一走了之的冲动,每天上班前都需要给自己鼓劲。读到这儿,一下释然,坚强锐利如他们,也会如此,于我更不足为怪。自此,一扫阴霾,一身阳光。人不是孤立的存在,每当遇到挫折和问题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去找一找合适的书籍,静下心来阅读。相信这世界上一定有这样一本书能在你不知所措的时候给你安慰,让你冷静下来整理思绪再次前行。
一部《白说》,没有教条,极少理论。只像一个充满睿智的大哥哥与你促膝谈心,以其凌厉但却无比平实的“白氏”话风直面现实,读来亲切自然,时时处处体现着白岩松对人生的参悟,作为新闻人的敏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白岩松的《白说》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