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红旗心得体会6篇

时间:
Gourmand
分享
下载本文

体会是表达对做好有关工作的独到理解,心得体会就是将学习或者生活中获得的启发用文字记录下来的重要文体,下面是发奋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夺红旗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夺红旗心得体会6篇

夺红旗心得体会篇1

  做为一名党务工作人员,非常荣幸地参加了市直机关党工委组织的红旗渠学习考察。短短两天的“观、听、感”三位一体的学习考察,让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次震撼和洗礼。

  观——“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没有任何现代化施工手段、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靠一锤一钎“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从太行山的山腰引漳入林,在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险滩峡谷之间历时十年建成的“人工天河”,这项工程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走在红旗渠干渠的堤坝上,看着绵绵流淌的红渠水,感受着红旗渠的宏伟壮丽,不禁为当年建设者们的超凡智慧、卓越胆识和顽强毅力所惊叹和敬仰。红旗渠绝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中华民族插在太行之巅的一面精神旗帜。

  听——党校老师全面解读。林州市委党校老师用图文并茂的生动讲解为我们深刻阐释了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短短十六字的红旗渠精神,字字千斤重,那是林县党和人民的智慧和勇气、鲜血和汗水的结晶,那是一面永不褪色的伟大旗帜,历久弥新。我们不仅要将红旗渠精神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做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者、实践者、发扬者,坚定理想、激发热情、锤炼品格、苦干实干,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色业绩。

  感——党员群众齐心筑梦。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各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同修渠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干部能流一滴汗,群众的汗水流成河”,这个感人至深的顺口溜是林县党员群众齐心筑梦的最好诠释。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与群众同甘共苦,就会形成实现中国梦的无声无形却强大有效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夺红旗心得体会篇2

非常荣幸能到红旗渠精神发源地——林州市参观学习。古都安阳与革命圣地延安一样驰名中外,林州与志丹同样是英雄的故乡,在这两块革命的土地上分别孕育了红旗渠精神、延安精神。两块圣地、两个精神、两座丰碑。延安精神引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走向了独立富强;红旗渠精神激励林州人民战太行、斗天地,改写了贫困历史,迈向了现代化征程。

踏上林州这片飞速发展的热土,让人激动不己、由衷崇拜。一个绿色、文明、富强、和谐的林州展现在我们眼前。但让人悲痛的是林州的功勋、红旗渠的总设计师、原县委书记杨贵同志一周前去世,红旗渠在流泪、太行山在呜咽。90岁的他安然而去,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辉煌的一生。他虽然去世,但他为林州人民、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红旗渠,留下了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红旗渠精神,让我们永远向他致敬和学习。

红旗渠是全国的一面红旗,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通过参观英雄的壮举,学习先烈的事迹和精神,收获颇丰,启发较大。

首先,要带头学好红旗渠精神。上世纪60年代,10万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历经10年的时间,建成1500多公里人工天河红旗渠,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内容丰富、内涵博大精深。它在本质上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是延安精神的继承、发展和体现。核心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灵魂是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根本立足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红旗渠精神是一种独立精神,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修渠的钱、粮、物都是自己解决;是一种革命精神,敢想敢干、敢于战天斗地;是一种创造精神,在技术上不断探索创新,自制炸药、仪器、工具、设备,解决技术难题;是一种奋斗精神,林州人民不畏时艰、迎难而上,让太行山低头、令漳河水弯腰;是一种愚公精神,锲而不舍,像“蚂蚁啃骨头”;是一种奉献精神,为了人民不怕牺牲,任劳任怨;是一种求实精神,尊重客观、实事求是;是一种老抠精神,勤劳节俭,牙缝里挤黄金;是一种团结精神,从领导到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通过修建红旗渠,改变了贫困面貌、改写了发展历史,培养了大批人才、造就了时代英雄,创造了物质财富、培育了民族精神。红旗渠是一座大学堂,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处处都彰显着红旗渠精神。我一定做有心学习之人,学而思,思而学,激发更浓的学习兴趣,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红旗渠精神的内涵,让红旗渠精神在自己灵魂深处扎根发芽。

其次,要争做红旗渠精神的传承人。学习红旗渠精神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有责任把红旗渠精神传承下去,落实到行动上、工作上。传承红旗渠精神,就是要过好“信念关”,补钙强骨,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用_____武装头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心尽力;传承红旗渠精神,就是要过好“政治关”,坚守政治方向,坚定执行党的路线,不断地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传承红旗渠精神,就是要过好“群众关”,牢牢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增强宗旨意识,坚持群众路线,在群众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为群众谋福祉;传承红旗渠精神,就是要过好“思想关”,解放思想、敢想敢干,“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有“重新安排河山”的气魄;传承红旗渠精神,就是要过好“精神关”,穷则思变、困则思进,不怕艰难、艰苦奋斗;传承红旗渠精神,就是要过好“生活关”,勤俭节约,廉洁从政,公而忘私,把红色的基因、传统的美德传承到家庭、干部和群众。

最后,要把红旗渠精神内化为工作动力。“人还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伟大的事业更需要伟大的精神。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转型、改革攻坚、脱贫冲刺、环境优化阶段,问题多、矛盾多、困难多、挑战多,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谈不上追赶,只能被超越,全面小康的差距会越拉越大。打好脱贫攻坚战,就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既要实实在在地帮,又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形式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把精神扶贫贯穿始终。发展苹果产业,就必须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教育农民要发扬红旗渠精神、发扬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等不靠、更不摇摆,实干苦干巧干,管理不好誓不罢休;要动员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在广阔的农村土地上大做文章,逼着大山大川给钱给幸福。优化发展环境,就必须依靠人民、发动群众,大打人民战争,让广大群众在建设生态环境、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中,以大局为重,富有“牺牲”精神,共建美好家园。实施乡村振兴,就必须优先实施人才振兴,高举红旗,下功夫加强镇村干部队伍、党员队伍、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在推进乡风文明、乡村治理中,全面提高群众的素质,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夺红旗心得体会篇3

金秋十月,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集团的组织下“走进红旗渠,接受再教育”。我们一行来到林州,参观游览了红旗渠展览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个个沙盘模型,一件件简陋的工具,一身身破旧的棉衣,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一锤、一铲,用两只手生生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被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林州人民用勤劳的双手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用拼搏向上的激情建设了今天繁华、富强美好的新林州。

此次参观红旗渠,通过认真的听取讲解员的讲解,使我感受深刻:

一、学习红旗渠精神就是学习林州人“十年修一渠,一渠成奇迹”。在资金短缺,自然条件恶劣,施工设备差,林县人没有被困难吓到,没有向大山屈服,发扬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应该学习那种攻克困难,解决困难的韧劲,应该把这种韧劲溶入到工作和生活中。

二、学习红旗渠精神,就是学习林州人“吃苦精神、无私奉献”。当听到施工民工最困难的时候,每人每天只有6两粮,为了填饱肚子挖野菜充饥,甚至下河捞水草,这种吃苦的精神令人感慨万千。红旗渠的建设者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乐于奉献,不畏艰险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牺牲人数就达80多人,受伤者不计其数。

三、传承红旗渠精神。在当前社会中人民生活和物质都比较富有,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摒弃浮躁,脚踏实地,无私奉献,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与时俱进, 勇于创新,以实际行动不断把“红旗渠”精神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为恒信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夺红旗心得体会篇4

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机器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站在渠边,看着滚滚的渠水向前流淌着,仿佛像是在诉说着当年修建时的悠悠历史。顺着渠水就来到青年洞景点,青年洞是总干渠最长的隧洞。“坚硬的石英岩一锤打下去一个白点,十数根钢钎打不成一个炮眼”,当年青年们面对这样的艰难困境,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于1961年7月15日凿通隧洞。为表彰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故命名为“青年洞”。抬头看着赫然醒目的郭沫若题词“青年洞”,我似乎看到了一个个年轻的小伙子挥汗如雨搬地拼命工作,似乎听到那凿崖开洞时的声声的铁锹声,

“誓言无悔,立誓立行,励志向前。拥护党的章程,履行党的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努力学习,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站在青年洞下,自豪地抬头挺胸,声声的誓词喊出了我们对于党的真真热爱和深深感情。

工地上的工作质量要求高,红旗渠五十多年没有出现过一处漏水的地方,在当时没有工具、没有资金、没有粮食的年代,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林州人民用红旗渠的壮举,诠释了“责任”这两个字的真谛。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林县人民在修渠过程中孕育的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了激励、教育当代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年轻人要紧紧围绕在党的领导下,刻苦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继承革命优秀主义传统,使我们的红旗渠精神代代发扬、创新!

夺红旗心得体会篇5

为重温峥嵘岁月、缅怀历史、坚定理想信念,近日,笔者观看了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红旗漫卷西风》。

该片以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生动再现了中央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红四方面军历经挫折、辗转北上;红二、六军团突破重围,转战云贵、进入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以及中国工农红军三大方面军会师的长征史诗。《红旗漫卷西风》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不畏艰险的生动形象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非凡的智慧及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长征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是充满着无私奉献精神的史诗。长征是不朽的永远的丰碑!“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它预示着中国革命新的局面的开始。长征用铁的事实表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坚强的生命力,她们是国内外任何反动势力所不可战胜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团体,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就能够成就大业,创造辉煌。

夺红旗心得体会篇6

xx月阳光透过窗子洒在我手中一盒叫“太行花色”的茶叶上,牛皮纸质的盒子上各色的花朵图案勾勒的极具美感,“太行”的巍巍之势与“花色”的柔美结合在一起,铁血中有柔情,柔情又愈显刚强,仿佛它来的那个地方——太行是永恒的山碑,红旗渠是温柔的镌刻,红旗渠丰盈了太行的颜色。

梅红——梅一样的品质

如果不是一个地方千年百年的缺水,大概洗脸这种事情不会只发生在出生与死亡之时,水居然成为生命的见证者;如果不是长久的对水的渴求,也许洒了一担水不能够让一个人悬梁自尽,水竟然成了生命的终结者;如果不是一个地方每逢大旱就要绝收,人相食这种事情大概只会发生在历史书里,他们是如何克服吃掉死人的恐惧,又该将人之为人的底线置之何处。这些“如果”背后,是林县一幕幕缺水的历史。历史有多惨痛,人的渴望就有多坚定。于是,半个世纪前,中国林县的三十万开山者,绝壁穿石,挖渠千里,山的地图上,从此多了一条代表水的蓝色曲线。

很多人把林县人引水开山,比作盘古开天地。想当年的英雄们面对茫茫的太行山,一手执凿,一手执斧,是多么的豪气冲天!然而,英雄的生活是苦的,他们睡的是石洞,要头朝里脚朝外,免得半夜翻身翻下山;吃的是野菜汤泡窝头,有时只能“天池捞月”;冬天要对抗严寒,外面下大雪里面下小雪;夏天要忍耐 “身长一指半、嘴长一指半”的蚊子,咬了羊羊都疼得直叫唤。英雄的工作是险的,那张经典的悬在山崖荡来荡去除险的照片里,看不见的是被绳子磨得血肉模糊的腰;那张经典的“凤凰双展翅”打钎的照片里,看不见的是手背打针手心流药的被震碎的手;那不经意被翻开的《红旗渠志》里,看不见的是多少个元金堂,为救工程救工友,被一箱炸药炸的尸骨无存的生命。就像国歌里那句血肉筑长城一样,所有的光荣与梦想,都是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这条在悬崖绝壁上“抠”出来的水渠,就是林县人民勒紧裤带也要创造的奇迹,所谓“志之所趋,虽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像凌寒的红梅永久的绽放在太行山上。

澄黄——火一样的意志

历史的洪流里,个人的小世界微不足道,党员干部的艰辛与不易也从不与人说。当年的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留下一封《与妻书》,一句“意映卿卿如晤”,虽肝肠寸断,仍决然而去,83岁高龄的杨贵书记说起当年的艰难,依旧激动的情难自已。烈士亦有情有家、壮士也有伤有痛。但共产党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概,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意志,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担当,仿佛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剑绿——剑一样的豪气

青山不语,大地低伏,静静走在红旗渠畔,绿色的水缓缓流过,安静的只听见山风,仿佛这一切来得浑然天成。然而,不是上天眷顾了苍生,是苍生不向上天低头。夸父逐日走,道渴而死,至死不悔;愚公移二山,生命不息,挖山不止;精卫衔微木,以填沧海,以弱小之身撼博大之物。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河逆流而上,自强不息的精神火把,从来没有在历史的天空熄灭过。于是便有了修红旗渠的底气,改革开放不懈奋斗的朝气,便有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豪气。

从来没有一个民族,五千年来,无论在怎样的苦难中,始终不绝这口绵绵之气。《流浪地球》全球上映后,外国人问为什么面对灾难,中国人要带着地球一起流浪?在西方,不论是《圣经》的诺亚方舟还是如今的宇宙飞船,他们都是带着人类逃离,而只有中国人是带着地球一起寻求新生。这就是中国人刻在骨血里的态度,自力更生,奋力拼搏,为了美好家园和幸福生活艰苦奋斗,如春风拂绿,自古而今。

绿色的风光,红色的课堂,作为组工干部,要秉承着“红旗渠”精神,把默默奉献、甘为人梯的态度,团结协作、专注敬业的作风,以及攻坚克难、敢于担当的行动,贯穿于每一项组织工作,把组工干部努力奋斗的一锤一钎汇入国家奋进的大时代,在组织工作的“太行”之上刻下斑斓的花色。

夺红旗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

信贷心得体会6篇

繁星159心得体会6篇

救火心得体会6篇

参加管理心得体会6篇

写作业心得体会6篇

溺水心得体会6篇

爱国教师心得体会6篇

青方心得体会6篇

教师课堂心得体会6篇

助教心得体会6篇

夺红旗心得体会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40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