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写读后感时,应该尽量做到条理清晰,思路明确,深刻的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深意与哲理,以下是发奋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随笔》读后感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

《随笔》读后感篇1
在艾米的《三人行》刚刚上市,我就买来看了,因为,我知道,艾米的书一定很好看,这是我接触艾米的作品后的第一感想。许多人在说起艾米时,都会提到那棵一度撼动了国人泪神经,红透了文坛的的山楂树,而静秋和老三也成为了史上最纯洁爱恋的化身。如果说这一段干净透明的爱恋是一个永远的爱情传奇,那么这部由新华先锋策划的《三人行》,则更像一部全家人每晚一起守在电视机前等待的电视剧,一部年度的情感大戏。
并非每一篇小说都可以像制作精良的电视剧一般引人入胜,《三人行》的成功在于,一个绝好的故事遇见了一个绝好的讲故事的人。艾米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她的文字有一种质感和弹性,绝不拖泥带水,恰似一种精心雕琢出的漫不经心。如同一部好的照相机,恨不能分子级别的还原生活。有的作家潜意识里拒绝过于真实,总是忍不住加点彩在上面,艾米则彷佛从头到尾都在笑着说:这就是真实的生活,说中了你,你羞于看,也是真实。
说到故事本身,《三人行》故事发生的场景被搬到了美国一所大学,因此整个故事不但变得有了校园风采,更被染上了一抹油画般的异国风情。且故事本身以单纯而可爱的女孩安洁为第一人称叙述,更是每句话都死死的'抓住了女读者的心。像每个女孩一样,安洁在恋爱方面幻想过,也经历过一切荒诞不经,她暗恋过自己优秀的姐夫,又在开学时深爱上了潇洒而富有魅力的老师dr.cang,她为了心里的虚荣,拼命想留住自己不爱的男生,无论出了什么事都要咨询自己专属的三个“狗头军师”。这使我不禁感叹原来女孩在成熟的路上,走出的印迹是如此惊人的相似。但是当她真正开始认真的恋爱时,便一切都不同了。她千方百计的接近dr.cang,知道他离婚后仍是毫不后退,即使对他教的专业一无所知也敢破釜沉舟,为了能见到他而选修他的课程。天使般的安洁终于在一次意外后因祸得福,与dr.cang获得了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如愿以偿的得到了他的爱。可是,从dr.cang在感情中一次次的躲闪和后退中,我们已经可以预见到,故事开始变得有些沉重了,而其走向,我们无法猜测,也无法避免,艾米的故事,又一次让我们在文字中感受到了现实的力量:恐惧,也无法逃避;纯洁,却干不过真实。
当我们发现故事的两个重要人物双双不能生育后,相信这种绝望远不能与安洁的绝望相比,她对dr.cang的绝望并非来自不能生育,而是对他所经历那一切不幸的心疼,这一点,即使艾米没有明示,只要真爱过的人就定能感知。每当看到此处,我都会想起一句话:有些人苦苦追求一辈子的东西,是一些人生来就有的。想起《三人行》中为了孩子而苦苦挣扎的一个个人物,再看看周围有多少人选择不去生育,就会明白安洁所说的话:命运是随机的。没有规律可言,没有道理可言。原来圆一个一家三口的梦,对一些表面上光彩照人的夫妻来说,有多难。
同艾米的其他故事一样,安洁的故事是真实的。不知是因为艾米的善良,还是安洁的纯洁真的撼动了命运,故事的结局仍是温暖的,一种刚刚冲破黑暗的温暖,如同夜晚过后的熹微晨光。
读一部《三人行》,读出青春小说的心跳和懵懂,侦探小说的故事行进速度,伦理小说的深刻,以及爱情小说的荡气回肠。
这就是艾米的三人行,一本好书,让我就像做了一场梦一般,如痴如醉。
《随笔》读后感篇2
众所周知,培根是一位身世浮沉的伟人。他在逻辑学、美学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并且为英国本土创造了随笔。而《培根随笔》就是他的著作。
这本书可以说是他一生的宝贵经验。用一个伟人的经验来提升自我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由此可见,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人生指导手册,把他搞明白就会开悟。每一篇文章都是培根对待一个问题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思想的精妙在于注重细节。培根肯定有学问的人的作用,但并未沉湎其中,一味地以为自己高明,相反他的头脑极为清醒,目光格外锐利。他告诫人们:“耗费过多的时间去读书便是迟滞,过分用学问自炫便是矫揉造作,而全凭学理判断一切,则是书呆子的癖好。”
这似乎有没有全然否定实践的作用,既然如此,那么人性与学问、实践三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培根说:“学问能美化人性,经验又能充实学问。”换句话说,只实践不求学问,或者一味求学问而不实践,同样对人性无益。
《随笔》读后感篇3
和培根、帕思卡尔的作品并称三大西方经典的蒙田作品以率直真诚的特性赢得了很多美誉。蒙田是法国思想家、散文家。他把读书心得、旅途见闻、日常感想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成《蒙田随笔集》(或译《随感录》)。《随笔集》3卷共107章,各章长短不一,结构故意松散自然,并不要求勉强统一,彼此连贯: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草木虫鱼,无所不谈。蒙田不囿于渊博的书本知识,能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融会贯通,形成他独特的思想意境与艺术风格。
蒙田在《随笔集》的卷首告诉读者:“我本人就是这部书的材料。”它介绍了作者的思想和生活。其中有他写《随笔集》的动机;谈他的人生哲学;评论他所读的书;解剖他的风格、习惯和人品;描写他的书斋和对沉思与阅读的看法;谈怎样处理事务,怎样工作,怎样旅行;讲他对行政工作的态度等。这些篇章不是系统的叙述,剖析的事理也深浅不一。
蒙田认为人是热爱生活的,爱生活就要求顺乎天性,人的天性在于追求幸福和快乐,但要求有选择和节制。他撰写《随笔集》,行文旁征博引,汪洋恣肆,语言平易明畅,形象亲切生动,富于生活情趣。处处流露出作者的真性情。因为蒙田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他的怀疑论只是对当时的迷信、偏见、巫术、杀戮、迫害的否定,他要“揭去事物和人的假面具”,考察事实,重新审查一切。他认为绝对真理既无法认识,只能探索部分的寻常的真理;比较可靠的是认识自己,而世上最熟识自己的无过于本人。所以,写作《随笔集》不是着书立说,而是对自己进行分析,一点一滴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他的思想是一种中庸的思想。他生平致力于保持安静的乡绅生活。政治上是保守的,尊重现存的社会秩序和风俗习惯,不提倡改革,也不赞成压迫提倡改革的人。
?随笔集》的影响深远,据说英国的培根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反映了蒙田的思想影响。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继承了他崇尚理性和经验的思想。而且其文体和风格,对于法国文学甚至对英国文学都影响极大。
在闲暇时翻阅此书,会让人心情平和,在作者悠闲随意的笔间慢慢体验人生,思考生活,像一杯茶回味悠长。
《随笔》读后感篇4
我是第一次读《培根随笔》,刚看了个开头,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
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
?培根随笔》全书共分为五十八篇,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第五篇——论逆境,里面有一段令我印象很深:顺境中不乏恐惧与厌恶,逆境中也不乏安慰与希望。刺绣时,将生动的图案绣在黑布上,比起阴暗、忧郁的图案绣在浅颜色的布上,更让人愉快——悦目才会赏心。美德犹如珍贵的香料,只有当焚烧或碾碎时,才最为芳香。顺境最能显示邪恶,逆境最能显示美德。
这段话,使我想起了一个曾经看过的故事《你应该做一颗豆子》,篇幅很短却哲理十足,其中有段很有趣:犹太人说,这世界上卖豆子的人应该是最快乐的,因为他们永远不必担心豆子卖不出去。
卖豆人在豆子卖不出去时,可以拿回家,磨成豆浆,向行人兜售,如果豆浆卖不成功,可以制成豆腐,豆腐卖不成功,变硬了,姑且当做豆腐干来买。且豆腐干也卖不出去的话,那么就把豆腐干腌起来,变成腐乳。
第二种选择是卖豆人把卖不出去的豆子拿回家,加入水让它发芽,那么更加妙极。几天后,麦豆人可以改卖豆芽,豆芽如果卖不动,那么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
而如果豆苗卖不动,就再让它长大些,移植到花盆里,当作盆景来卖。如果盆景卖不出去,那么就再次移植到泥土里,让它生长,几个月后,就会结出许多新豆子。你想想一颗豆子现在变成了上百颗豆子,那是多么划算的一件事。
文章的最后一句是这样的:一颗豆子在遭遇冷落的时候,都有无数种精彩选择,更何况人呢。我们在遭遇不顺时,至少应该比一颗豆子更坚强吧。
它让我明白了正是逆境给予人的压迫,才使得人不得不再一次鼓起勇气,放下忧伤,发现新的希望,所以逆境才更容易体会到美德,若把它当做是自己的一个特别的机遇、一个磨练自己的机会,从而也就会得到许多做人与处事的道理,更会使自己在人生的画卷上绘上了独特且绮丽的一笔,我想论逆境就是要表达这个意思吧。
《随笔》读后感篇5
?傅雷家书》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被视为家庭教育的成功范例,受到世人的推崇和效仿。作为傅氏后裔,我们倍感亲切之余、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两封家书的伟大之处:在于从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通过书信往来,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线,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读完两封家书,感受最深的有三点:
第一,“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是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孩子年龄多大、地位多高,在父母眼中永远是孩子。而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通讯、网络、媒体高度发达,但是众多的为人子、为人女者,却不愿与自己的父母交流、沟通,听不进父母意见。喜欢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形成逆反心理,其实,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条件,更何况是与自己的父母呢?
第二,“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做等待什么礼物一般地等着。”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唐朝大诗人杜甫《春望》中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物质生活贫乏,书信作为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被视为至宝。今天书信的功能随着科技的进步而逐渐减弱,有了更为方便的联系媒介——电话、网络。可是有些远离父母的孩子,其中不乏大学生、甚至中学生,平时很少给家长报平安、交流思想;唯一使用电话的时候,就是囊中羞涩、伸手向父母要钱之时,真让人不可思议!
第三,“众多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能做到“胜不骄”,面对鲜花和掌声,而保持清醒的头脑,这需要高度的智慧。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人物,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取得过骄人业绩,就是因为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拥抱和赞美,而功败垂成,让世人感叹!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定都天京后,自立为王,只顾享受、不思进取而遭遇失败,即是明证。在现代化建设时期,许多为国家、为人民,立下过汗马功劳的高级干部,醉心于灯红酒绿的环境中,忘乎所以,最终走向反面、悔恨终生!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形象地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良好的传统:孟母三迁,成就儒学大家;岳母刺字“精忠报国”,造就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慨!今天,我们作为“为人父母”者,更应该从小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在快乐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随笔》读后感通用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