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次观影后,写下观后感,能够帮助我们梳理思绪,找到内心的平衡,记录观后感是一种自我修炼,让我们在每次观影中都能有所成长,以下是发奋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发之恋的观后感优秀8篇,供大家参考。
发之恋的观后感篇1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看过很多爱情片,听过很多和爱情有关的故事,却是第一次觉得真实,动人心弦.《山楂树之恋》让我信,这个世界是有一种爱是永远的。静秋被老三深深的爱着,她是幸福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静秋感情自始至终都被压抑着,直到老三走后才意识到此后再也碰不到像老三一样深爱他的人了。如同老三对静秋说的:“我肯定不是第一个爱上你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不过我相信我是最爱你的那一个。”
静秋不象老三那样爱的大胆爱的深刻。在以后的生命里,一定是充满了遗憾.相反,尽管老三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他真的爱过,一个人只要真爱过,他的一生就没有白活。也只有真爱过,才会愿意去相信,这个世界是有真正的爱情存在着.也许每个女孩看完;都会希望遇到像老三一样的男孩.但是我更希望自己去做一个像老三那样的人,能够有幸遇到一个我愿意倾其身心去爱的人,就像老三说的:”静秋,静秋,你可能还没有爱过,所以你不相信这世界上有永远的爱情,等你爱上谁了,你就知道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你宁可死,也不会对他出尔反尔的”.纯粹的爱情总是美好而又让人难忘的.有时我们习惯把爱情物质化或是预先设定一些条件.其实爱一个人并不是因为他很优秀,完美无缺.也不是因为他有好看的容貌或者是迷人的才华.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感觉,只有遇到了才知道.一直以来,我都是个谨小慎微的人,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老三说过:”
想一个人,爱一个人,并不是件丑事,不用因为爱一个人而感到羞愧,每个人或迟或早都会爱上一个人的.都会得相思病的.”因此坦然.所以《山楂树之恋》并不仅仅感动了我,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爱情观.让我明白爱情不仅仅是狭义的两情相悦.它需要一种不计回报的付出.对爱人付出的过程是快乐地.爱情的世界里没有应该的主动与被动.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不要吝啬表达你的感情.
如今的爱情里充斥着太多剩男剩女.在一个物质条件精神文明都如此丰富的的时代,为什么恋爱开始成为一个难题.就是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被爱,渴望遇到爱,但是却吝啬付出,害怕受伤害.因此,心门紧闭.如果每个人的爱都可以像老三一样纯粹.一样坦然.那么这一定是个充满爱的年代.老三在生病后对静秋说过:”你活着,我就不会死;但是如果你死了,我就…真正地…死了.”他把爱情和生命都交付给了静秋.他的爱情和生命是同在的.他的爱是永恒的,所以他的生命也是永恒的.就算岁月已经流逝了30年,仍然有那么多人在为老三而感动.希望看完这部影片,每个人都能勇敢爱,学会爱,懂得爱.相信《山楂树之恋》那样纯粹的爱情不仅仅只存在于那个年代.愿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完美结局的;---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发之恋的观后感篇2
首先,我想说《山楂树之恋》是一本很不错的小说。
“《山楂树之恋》,故事异常凄美,来自一个女人的亲身经历,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感情:静秋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因为父亲是地主后代,家庭成份不好,时很受打击,一向很自卑。静秋和一群学生去西村坪体验生活,编教材。她住在村长家,认识了”老三“。老三喜欢上了静秋,很喜欢,静秋怕他欺骗她,起初常常躲避。英俊又有才气的老三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却是极重情谊的人,甘愿为静秋做任何事,给了静秋前所未有的鼓励。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那时候,1976年,老三他还很年轻。”
清新明亮的场景和不断涌现的揪心细节,使该小说具有原生态小说不一样凡响的魅力。它在亲历者充满悔意的反复追忆下,呈现了一个绝无仅有的“完美情人”,令所有女人魂牵梦萦。
曾有人这样夸张的评价说:“看到结局,所有中国人掩面而泣。”这话说的一的都不假。不明白是看的书多了,还是对情感这些东西有些麻木了,总之此刻看书,我很少流泪,可是,这本书几乎是我流着泪看完的。说实话,我很厌恶哭,尤其是在别人面前哭,我认为那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真笨小说写的真的很感人。当代作家,王蒙说:“我们再也不愿意去经历这样的一段历史,但愿这样的感情故事已经绝版。”因为这样荡气回肠的感情绝唱,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受的了的……
所谓的山楂树之恋,就是超越时代的纯真初恋感情的代名词。初恋,对于每个人,不说都是完美的(因为大多是令人悲痛的),但对于已经经历过的人来说,绝对是难忘的,因为那是青春路上的第一朵花蕾。初恋,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可是,此刻的年轻人,内心思想似乎有些变态。感情不是游戏,不允许玩弄!!所以,请正在谈恋爱的人,并且看到这篇文章的人,认真审视自己的感情,对待自己的感情,仅有这样,才是对自己负责。
百家讲坛上曾推荐过这样一本书,名字叫做《人生若只如初见》,因为初见能够拥有最美的情感,初见能够拥有一万种可能,初见是没有预谋的,是最纯真的,不带任何瑕疵。
老三在一个日记本的扉页上写着:“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可是我会等你一辈子。”看了这句话,我心痛的哭了,老三死了,可是他却将人世间最美最美的感情留在了人间,留在了静秋的身边。在老三死去的三十年后,静秋已经任教于美国的一所大学。今年,她会带着女儿飞回那棵山楂树下,看望老三。那时候,她会对女儿说:“那里长眠着我爱的人。”
相爱的人却不能在一起,这是最支离破碎的杯具,但得到了史上最纯净的感情,这不禁也让人为之动容。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在通向感情的小路上,有一个意外的发现:真实的山楂树并不像抒情歌曲中所唱的那样诗情画意,相反,山楂树是一种极为朴素平常的乔木。但这种朴素的山楂树,足以见证一场令人心悸的感情。两个年轻人穿越一个时代的禁锢,在生命中勘探爱的矿藏,而在最难抵达的心灵幽深处,光芒闪烁的是最珍贵的爱的钻石。这光芒短暂,转瞬即逝,但它足以照亮那个时代的黑暗。它是黑暗王国的一线人性之光。在爱变得更为容易的今日,人们需要依靠繁复的和富于装饰性的手段来示爱,反而使爱成为生命的累赘。正如故事本身一样,小说的叙事同样也是古朴而单纯,如同《诗经》时代的感情歌谣。”这本小说的语言很平实无华,不像此刻作者郭敬明的语言那样细腻和清丽,但足以触及人心中最初的角落,让人为之一振,不禁落泪。
老三,堪称中国情圣!
?山楂树之恋》整本小说,都充斥着善和爱。
人性之善,一向是我们所期待的,而人类的礼貌所努力追寻就是至善,这是每一个活着的人所难以到达的。在这个信仰馈乏的时代,我个人对于善与爱的理解与期望仅仅如此:不去伤害别人即为善,不去夺人之爱即为爱。而此刻看来,这仅仅是带着绝望的冷漠的理解。长久以来,我的内心始终充斥着这样的感觉,挥之不去。因为我找不到能够让我坚持善良与付出的支撑点,我也找不到一个能够影响我从善的理由,因为我们没有内心的信仰,更没有抬头仰望天空。
仁与善,爱与情,并不是能够用概念以及定义来框定的。所以,多拿出一点爱心,让爱包围每个人!!
发之恋的观后感篇3
无论环境是好是坏,无论是富贵是贫贱,无论是健康还是疾病,无论你剩几颗牙,无论你将来是不是会变成瘸子,我都会爱着你,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你愿意在这世界尽头接受我做你合法的丈夫吗?”如果当一个男人跪在你面前说出这样一段动容的求婚誓言,你会答应他么?
“谢谢你!我不愿意。”相信当杨子姗这样回复赵又廷,如果没看过《南极之恋》的观众是懵逼的。电影里杨子姗以命来诠释爱你如生命,相忘于江湖不如相濡以沫。原本不相干的两个人,因为一次意外偶遇于南极,残酷的环境和绝命的遭遇让两人人彼此为伴、彼此相守、相互鼓励,一间小屋、两个人、105个罐头、半瓶酒、800升柴油,彼此相依为命75天,一次次的找寻科考站求生,一次次的与死亡擦肩而过,两个人用爱彼此温暖,上演了极地绝恋。
?南极之恋》根据导演吴有音的小说改编,讲述了一对本该绝缘的男女因为一次意外事故滞留南极,在物资匮乏的极地环境中互相扶持的故事。杨子姗饰演的荆如意是一个高空物理学学霸,时不时就是一堆极其专业的术语让赵又廷这个“土富帅”蒙圈。冰雪南极险象环生,加之断腿,如意不得不依靠富春,在求生的不断挣扎中,对方成为了彼此最需要的人。富春的体贴和勇敢,让如意打开了御姐范儿高冷的心房。杨子姗依靠自己的所学给赵又廷提供理论知识支持,赵又廷凭借体能去找寻出路,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彼此面对、相互依靠,这其实就是爱情的本能。
当生命不断的临近极限,如意孤独的坚守在小屋之中,极其的考验耐力和信念,其实这种情绪更加考验演员的演技,因为内心的情感波动很难把握。杨子姗扎实的演技把荆如意这一人物塑造的很饱满,从飞机坠毁前惊恐无助的神情,情绪面临崩溃时撕心裂肺的呐喊,在绝境中坚定而倔强的眼神,短时间内就能牵动观众的心,深入到角色的内心,才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就是演员的力量。
面对生命的抉择,杨子姗将机会留给了爱人痛诉“我要你好好活下去”,当她绝望的选择主动放弃生命时,有无助、有愿望、有憧憬,她希望富春能坚强的活下去,一种悲怆的情感在观众的内心深处升腾,这就是爱的伟大。
从《致青春》走红,杨子姗的大银幕作品不断,《重返20岁》、《记忆大师》等影片都收获观众的赞誉,到《南极之恋》这个高空物理学家,更是有大尺度露背出演,不惜以身给赵又廷取暖,爱如细雨般润物于冰雪南极大陆。杨子姗是一个极具灵气的演员,任何角色在她的塑造之下都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包括刚刚热播的《红蔷薇》,也让人看到了坚强的女性之光,这让笔者对接下来其主演的电视剧《好久不见》、电影《路过未来》更加期待了。
发之恋的观后感篇4
?倾城之恋》其实是她写的众多故事中的一个,一个浪荡公子和离婚女人的故事,而我之所以对这个故事记忆深刻,可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名字让我比较喜欢,更多的适事吸引着我,浪荡柳公子虽然是浪荡的,可是却能够在战乱的时候保护流苏,保护这个爱自己的女子,这大概也算是一份倾城之恋吧!而流苏能在和他在一起之后一直爱着他,这应该也是是一种倾城之恋吧!
其实他们的故事似乎迎合着名字,倾城,很多时候,我在想这个倾城大概是倾尽一个人的所以吧!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个人看法,因为在这个世界上面,每个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因此对文章的见解也是不一样的。而他们的恋,似乎能够倾尽的是有限的,这也是因为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面吧!而张爱玲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她总能用细致入微的描写还有绝妙的比喻,给人留下一些启迪却又让让人无法看全。
不过其实《倾城之恋》中的柳先生和流苏可不完全是单单的只是倾尽自己的。就如张爱玲在文中写到“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墅?谁知道呢?也许就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吟吟的站起身来,将蚊香盘踢到桌子低下去。”当时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不由得惊叹张爱玲的这个疯狂写法,而当时读的时候却真心的觉得这个想法很是新奇,也很是应和。
在《倾城之恋》当中,柳先生和白小姐的爱情故事,是复杂的,他们并不是哪种好为革命献身的英雄人物,可张爱玲把他们之间的情感故事写的很是富有张力。而故事最有味的地方却是在他们是在相互斗争之中萌生出感情的。而他们最后也是一个想要结婚,一个觉得结婚是一种束缚,而不愿意结婚。而不愿意结婚的那一个自然是柳先生了,想要结婚的自然就是白流苏小姐了,但是想要柳先生结婚,这似乎是带着一丝妄想的。正如她在文中写道“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很艰难,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庆幸的是最后因为一场战争,让他的浮躁安定了下来,而这一场战争也成为了他们之间感情的催化剂,给了白小姐想要的结局。但是这样的结局却也是一个带着圆满却也带着苍凉的结局,一个爱情的悲剧。这也许也是应了名字吧!“倾城之恋”说的往往是传奇的爱情,可是传奇往往没有那么圆满的结局。
发之恋的观后感篇5
爱情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有种爱可以让我们死心塌地,有种爱可以让我们备受折磨。虽然爱,虽然痛,但我们无法不爱,无法不痛,这就是“倾城之恋”。
张爱玲的小说总是萦绕着一种淡淡的哀愁之感,字里行间回荡着凄美。或许每一段故事都是她的写实,每一个字都是她哀婉的血泪!那个年代,女子终究是女子,文笔再好又如何?她所爱的人个个离他远去。晚年的她,如同凋零的花儿,让人心碎。但依旧暗香残留,每每打开她的书,我总能嗅到这股淡雅的香气,缠绕鼻尖,久久不肯离去……
爱情总是难为女子,爱情总是折磨女子,爱情总是伤害女子。这是我看到“第一香炉”这个故事的唯一感受。呵,是因为女子之泪太轻?是因为女子之心太卑微?
故事的女主人公叫葛微龙,长着一张白白的瓜子脸,眼睛水灵水灵的。但在殖民地香港里,被阳光烤晒过的小麦色仿佛更合群。薇龙从香港来上海念大学,投靠了继承了前夫一大笔遗产,同时是当地有名的交际花的姑姑。薇龙何尝不明白投靠姑姑的结果?但她别无选择……看着满一衣柜的漂亮衣服,薇龙的心里却仿佛有几万只小虫啃咬一般,不知滋味。就这样薇龙被迫见了许多的“上流绅士”,却总是没有姑姑称心的。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了,微龙男主人公乔斯。他们是在一场舞会上遇到的,当时乔斯还轻薄了她。本以为只是一场戏,但那次舞会后,薇龙的心开始日夜思念起乔斯,沉稳有序的心脏开始扑通扑通乱跳。爱情悄悄降临,殊不知悲剧紧随其后。乔斯本是富家子弟,薇龙以为嫁给他后不必再作“交际花”,可乔斯却说:“我希望有个女人可以养我”。呵,多么荒缪。薇龙却又因为爱放弃了挣扎,堕落黑暗中,可她是否了解,对于姑姑和乔斯而言,她只是一棵摇钱树罢了!
我该为薇龙哀?还是该为薇龙哭?都不是。因为她只是一个被爱捆住手脚的傻女子。
我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亲情为何全部拜倒在利益与金钱的面前,无法理解那个时代女人的爱为何如此卑微,我已痛彻心扉,更以泪流满面!
爱情在张爱玲的笔下化茧成蝶无比凄美!悠悠长河中那一张张风华绝代的面孔已模糊不清,但那份倾城之恋却刻骨铭心!
发之恋的观后感篇6
?忧郁的星期天》是一个相当完整、饱满的故事——这是我看这部影片的第一印象。影片采用这样一种叙事手法:从汉斯80岁的生日宴会猝死开始,回忆一段往事,回忆结束又回到宴会混乱的场面。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整个故事紧紧地被包裹在中间,不枝不蔓,紧凑有力,像一个饱满圆润的鸡蛋,天衣无缝,同时使观众可以轻松地握于掌中,细细玩味欣赏。
这时就整个影片的叙事方式而言,其实影片中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意象都不是随意出现的,在恰当处它们都被相对应地昭示。这就像是括号的两瓣,将人物的命运、意象的象征意义等囊括其中。
在钢琴师安德拉斯家,他请求伊莲娜为他伴唱,但伊莲娜却说:“我只有在孤单的时候才唱歌,现在我并不觉得孤单。”这并不是一句简单的拒绝。当汉斯成为德国军官再次回到布达佩斯,在沙保餐厅要求安德拉斯为他弹奏《忧郁的星期天》时,安德拉斯静默地反抗,为化解这一异常紧张的气氛,伊莲娜拿起曲谱,轻轻地唱起来,并说:“请为我伴奏,好么?”安德拉斯把手指按在了琴键上,但这旋律听上去是那么艰涩,黯然神伤。他此时一定想起了伊莲娜曾对他说过的:我只有在孤单的时候才唱歌。此时的伊莲娜既忍受着纳粹军官汉斯的蛮横霸道,又受安德拉斯误会的煎熬,她的心像这支曲子一样充斥着悲苦与孤单,浸染着无奈与酸楚。当伊莲娜唱完歌躲在卫生间哭泣时,突然“砰——”地一声枪响强行中断了她的悲伤,然而却让她陷入了更大的伤痛——她爱的安德拉斯离她而去了。安德拉斯清晰地感受到了伊莲娜的痛苦,并了解到了这种苦痛的来源,于是他饮弹自尽了。
我总认为这个清癯阴郁的钢琴师不应该如此迅速地离开人间。然而影片让这个略显瘦弱病态的钢琴师在伊莲娜的唱与不唱之间完成了生命的轮回。当伊莲娜拒绝为他伴唱的时候,正是安德拉斯刚来餐厅不久,也是爱上伊莲娜之始,就影片而言,这是他人生的开始。然而,后来当伊莲娜不得不忍受内心的愁苦伤痛而唱歌时,有谁比安德拉斯更了解其中的悲恸。他听出了歌中的屈辱伤害悲苦甚至更多,当一种痛苦只能用旋律来表达而无法言说时,这种痛苦何其深、何其重!敏感的钢琴师切身地感受到了这种痛苦,于是他选择了死。也许就像影片借拉士路之口说的:他也许找到了曲子中的某种讯息。
伊莲娜生日这天,拉士路送了她一支蓝色发簪,安德拉斯写了一支曲子送给她,也就是《忧郁的星期天》,而汉斯则为她拍了一张照片,并告诉她今天也是他的生日。
这个情节设置得相当巧妙,发簪、曲子、照片这三样生日礼物几乎构成了故事的三个支点,把故事聚集在这三样的周围。
影片开始,便是一位老人八十大寿的宴会场景,当他要求小提琴手演奏那首名曲时,他却猝然倒地了,这时镜头对准了一张女人的黑白照片;影片结尾部分,我们知道了这个高寿的老人便是汉斯,这张照片就是当年他为伊莲娜拍的,而小提琴手演奏的便是《忧郁的星期天》,随后镜头切入一个花白的发髻上卡着一枚蓝色发簪,一个中年男人对她说:“妈妈,生日快乐!”
伊莲娜八十岁生日上,早已没有了拉士路和安德拉斯,而跟她同龄的汉斯也猝死了,然而,拉士路送她的发簪还别在发髻上,安德拉斯的《忧郁的星期天》也仍然被演奏着,汉斯为她拍的照片也饱经沧桑地立在那儿。几十年前的生日礼物依旧保存完好,然而送礼物的人却甚至不如这些物质存在得更为长久。这是多么浓重的悲哀!
影片将时空设定在德军进驻布达佩斯的战乱年代,可想而知,在如此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生命如草芥,任人践踏,甚至取决于他人的一个闪念。人高贵的生命凭什么比一支发簪、一首曲子或一张照片存在得更为长久呢?
当汉斯成为纳粹军官回到布达佩斯后,他趁机收取高额的费用帮助一部分有钱的犹太人逃脱纳粹的魔爪,而当年救他出多瑙河的拉士路呢?他只能无能为力地被押上去集中营的列车,看着天空突然暗了下来——就算伊莲娜为此把自己出卖给了汉斯也无济于事。
当整个社会都只为某种人的意志而运转时,人的生命就像是润滑剂——活着或死去都是为了让这台残酷的机器更好的运作。所以拉士路无辜的死和汉斯卑鄙的活都显得合情合理——这多么可怕!
影片最后汉斯猝死的原因到底是“魔鬼邀请书”——《忧郁的星期天》的演奏,还是那一小瓶“使心脏停止的药”,这都无关紧要了,不管这是一次复仇行动,还是导演为了故事的完满刻意为之,这都不重要了。因为,此刻我们深刻地了解到生命是这么轻,又这么重,就算活到白发苍苍,你既可能突然倒地而亡,也可能接受孩子亲切的祝福。
这种叙事方式无疑是步步为营,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心,但这样的叙事方法过于丝丝入扣。就像契诃夫所言:如果第一幕挂上去一支剑的话,那么最后一幕一定要让剑出鞘。这种“出现——隐埋(或忽略不提)——再出现(发挥它的作用)”的结构体现了其完整性,干净平滑得像大理石,然而生活存在着更多的偶然性,这样的结构会使观众陷入一种思维定势,少了对生活本真面目的思考。
发之恋的观后感篇7
一个自私,对爱情,婚姻已无期盼的男人,在上海偶与一位看似温顺却对爱情拥有独特的见解,喜好挑战的独立女性。他们的相遇造就了一段佳话。
上世纪的上海,女性的地位不被看好。而对于离婚的女性,则更给惹来非议。白流苏正是这样一位离婚的女性,她却并不认同社会给她的定位,她一心想要冲破这牢笼。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相遇,让白流苏内心中的出走计划更加坚定。
白流苏出走后,来到香港,范柳原早已为流苏安排好一切。范柳原正是被白流苏这独特的见解与她高傲的个性所吸引。范柳原在外留学归来,从小接受西方,他内心并不在意白流苏离婚这一小事。流苏来到香港,范柳原时常会在她身边念叨一些她并不明白的话语。
一日,流苏穿着绿色的雨衣站在码头,柳原在她耳边轻声道:“你是我的药。”此时,流苏就是一剂医治他的药。范柳原心中已经为流苏留下一空位,只等流苏来填补这一空缺之处。可两人对语言这段爱情都是自私的.,他们谁都不愿意先走入对方的内心,填补这一空缺之处。或许,他们都害怕谁先走入,就将宣布自己是这段爱情的失败者,他们都不愿成为失败者,更加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
这段爱情,走着,走着,便向前了。
白流苏选择范柳原先前是因为范柳原可以带她逃离白公馆,逃离是非之地。她的潜意识之中,也有依靠柳原生活这一观念。可她的行为却将这一观念遮盖起来,柳原也许正是喜欢上她的“双重观念”。时间渐渐流逝,白流苏发现自己离不来开范柳原时,战乱将他们的心再次互相拉近。这次两人都走入这段爱情之中。
真不知是战乱成就了这段爱情,还是这段爱情造就了一场战乱。无乱是前者还是后者,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之路,都成就了一段过往。这场爱情,传着,传着便成了一段佳话。
发之恋的观后感篇8
“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个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流苏在这样的老钟下, 本也是安安静静过活的, 可惜只过也过不去, 于是只好倾城…
我说, 我向来景仰写字的女子, 因为只有女子, 才知道怎样写女子. 或许雪芹是个例外, 或者还有别的, 但我依旧执拗地习惯从女人的文字中, 去寻找属于女人的灵魂, 才气, 智慧, 善良, 包容, 炫耀, 做作…只有女人才懂女人矫情矜持的小伎俩, 或是若即若离的小把戏, 或是仅仅是满足一下虚荣欲|望的小动作. 男人说一句话做一件事, 果决到不过是眨眼间, 女人心里已弯弯绕绕了不止九曲十环…
流苏与范柳原的拉锯战, 赢得是流苏, 赢得很险. 如果不是那一次适时的轰炸, 失之毫厘, 谬的也就没有了边. 流苏心思细密, 就算扔在大清后宫里, 也是个配的上戏的角色, 可惜偏偏遇上一个耐得下性子, 陪她玩心理战的人. 也是幸运, 如果没有这个有意思的对手, 流苏这辈子, 恐怕也就遇不上什么有意思的事了. 一辈子受点小气, 安心被老钟敲打着, 做她的碧玉去了. 但恐怕她出场跳舞那一刻起, 她是明白了, 就连碧玉也没得做, 又何妨放手一博呢. 不成功, 便成仁, 女人的赌注, 无关家国, 都下在感情上了.
何况, 女人的胜, 即使胜了, 也没有那么光明英武, 胜便胜了, 不必声张. 日子长了, 柳原也难免觉得捡了个便宜, 当时是非, 也便不那么重要, 俏皮话自是要放到外面说, 家里有个不惹人厌的贤妻, “也宜墙角也宜盆”, 未必不是快意.
所以, 爱玲写出的胜利, 细嚼嚼, 发现原来有苦涩的滋味. 之前不信如她这样高傲,感情看的这样透彻的人会因为胡兰成而”低到尘埃里去”, 现在信了—薇龙在对乔琪乔说:”我跟她们不是一样的吗”的时候, 脸上是没有表情的.
哀莫大于心死.
就算是错觉, 抓住那么一点点的希望, 又何必求全责备?
发之恋的观后感优秀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