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作文,我们能够将思想具象化,形成更具说服力的表达,作文写作是对创造力的挑战,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下面是发奋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青瓦上的乡愁作文最新8篇,感谢您的参阅。
青瓦上的乡愁作文篇1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邮票寄托着游子的情思,是“胡马依北风”的依恋,是“夕阳西下”的惆怅,是“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喜悦。无论身在何处都改变不了对故乡绥化北林区的思念。
在中国的版图上,不用放大镜,你是找不到绥化的。它位于黑龙江省,东接林城伊春,西接油城大庆,南接省城哈尔滨,北望边城黑河。面积2723平方千米,她的一园一景都令人流连忘返。
记忆里常流连的是儿时房前的院子。四面既没有水泥,也没有红砖,只是朴素地在房前用栅栏围成凸形。一进院子,是条直通房门的
石子路。一侧是自然的小菜园,那翠玉般的小白菜,上了蜡似的红樱桃,翡翠样的菠菜,在园子里都精神抖擞地舒展着,那昂首挺胸的样真让人忍俊不禁。另一侧则是充满欢乐的空地,空地上立着一根结实的水泥立柱,柱上镶嵌着小巧的篮筐,每当放学后回到家,我都愿意捧着心爱的
篮球,跑到篮筐下尽情投篮。这小小的院子带给我多少童年的快乐啊!
最令我心神倶爽的是春天漫步校园的情景。欣欣然张开绿眼的柳树,勃勃然钻出泥土的小草,融融然拂面的春风都让你感到一股清新的空气夹带着湿意扑面而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最妙的是这个时侯恰好飘下润润然的春雨,雨丝粘在头发间,就会变得分外清新,沁人肺腑。透过春雨,似乎听得见春草正如饥似渴地吮吸着晶晶染得的雨露的声音,看得见学子们长大后忙碌事业的矫健身影……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是的,家乡的美景是属于我们大家的,更是我们应该共同享受的。
对家乡的眷恋是一杯酽酽的茶,经常品味,会保持更多的质朴与真诚。
青瓦上的乡愁作文篇2
随风飘动的麦穗,在树荫下打盹的狗,互相嬉戏追逐的孩子,这一幅美丽宁静的乡村风景图,这就是我一直以来最难以忘怀的画面,每当想起这个画面,我就想到了乡下的表姐。
去年夏天我跟随妈妈来到乡下看望外婆,到了外婆家,只见太阳热辣辣地照着大地,风一吹就能闻见一股浓浓的稻香,狗的狂吠和鸟儿的清脆美妙的歌喉,变成了一首活力四射的小曲儿;我往山脚下一望看见正在辛勤劳动的茶农,他们的背上背着一个个竹篮,原来他们在采茶叶呢。
我和外婆打完招呼后便马不停蹄地直奔后院旁的一个小树屋。那树屋是红白相间的,门上挂满了五彩斑斓的鲜花和一些不知名的小草。我打开了门,看见了许久未见的表姐,我们兴奋的抱在了一起。我们俩感情很好,打从出生就在一起,可是后来我跟妈妈到城里读书以后我们便失去了联系。
表姐消瘦的脸上镶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一个高高的鼻梁,下巴上方还长着一张小巧的嘴,只是唇色有些苍白。她的身材很瘦,看上去像一个火柴人似的,感觉一推就可以推倒似的,看着她的单薄的的身躯,我非常的心疼。我正上下打量着她的时候,她充满朝气的对我说:“你过来了,我带你去一个地方。”我刚反应过来她已经走得很远了,我便飞奔过去跟着她。
表姐把我带到了一个小山洞里,我仔细一看,哇,墙上有美丽的涂鸦,芳香四溢的花儿,还有满满童年味的零食与玩具,我有往里走了走,看见一块刻着“欢迎我最亲爱的表妹”的石头醒目的摆在了一张桌子上。我这不争气的眼泪从眼中流了下来,我紧紧的抱住了表姐,表姐也抱住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发现表姐其实比我想象中还瘦,几乎摸不着了肉。
很快到了要回城里的时候了,我的泪水如同洪水般的从我的眼中流出来,我和她依依不舍的道别后便离开了。这件事总是时不时的从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来,每当我想起时嘴角总是不自主的往上扬。
青瓦上的乡愁作文篇3
台湾和大陆之间总隔着那一道浅浅的水湾,有人说那是一道带着淡淡忧伤的海峡,也有人说那是一湾剪不断的乡愁。这道浅浅的水湾也见证了几十年来海峡的沧桑与巨变。
高秉涵,一位普通的台湾老兵。他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了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对于被海峡所隔断的亲情与思念,我们这些局外人只能是通过一些历史资料或者新闻报纸得到少许的内容,我完全不能用感同身受来理解那些台湾老兵们的思乡之情和落叶归根的深深期盼,因为他们的乡愁太深、太深!几十年未见故乡的土地,几十年为能与故乡的亲人联系,当他们站在高山之上,远眺大陆之时,那是一种无以言语的痛呐!
高秉涵先生对于台湾老兵们的乡愁有着深刻的感触,因为他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当他时隔31年,写了一封家书寄回大陆,却是穿越了三大洲,历经数月,于他的母亲葬礼当天抵达家人的手中。这是何等的令人痛惜,哪怕早那么一点,他的母亲都能看到这份家书啊!
终于,在两岸人民的不懈努力下,两岸的交流逐渐开放,双方的往来日益频繁。一位带着满满乡愁的老人开始奔波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义务为台湾老兵寻亲提供支持,他就是高秉涵;20多年间,他先后抱回了54个老兵的骨灰罐,帮助他们完成遗愿,回归故乡的怀抱,让他们落叶归根。
高秉涵先生用他的行动在拉近两岸的距离,打破两岸的隔阂;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两岸都是华夏儿女,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乡愁别绪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消逝的,那湾浅浅的海峡阻挡不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回来吧,我挚爱的亲人们!
青瓦上的乡愁作文篇4
简陋的木屋,古老的小桥,潺潺的流水,轻轻翻开相片,缓缓推开童年的记忆。
每每听到同学们谈论着自己的家乡,都会想起她那质朴的容颜,那早已消失的面孔。
牙牙学语之时,我与她朝夕相处。三年岁月,让我对她早已熟悉。她那黑白的木屋,是我信赖的依靠;她那陈旧的小桥,是我奔跑的妙处;她那涓涓的流水,便是让我尽享水的乐趣……我童年的哭泣,她见过;我儿时的欢笑,她听过;我成长的足迹,她见证。
就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蓦然回首,却发现,离开她十年了。木屋前,小桥上,流水旁,我与她告别。童年的烂漫被搓进绳子里,一头拉着她,一头牵着我。
如今,我在繁华的大都市被喧嚣包围,而她依旧在那里。但不是十年前的那个她了。木屋,变为了三层高的乡村别墅;小桥,早已被刷上了耀眼的油漆;流水,不再是清澈见底。她变了,但我依旧爱着她。
她不繁华,不富有,她默默无闻。她,那座美丽的小城——诸暨,我的家乡。
离开她时,我还 只是妈妈怀中那无知的宝贝,时光如白驹过隙,十年后的今天,我渐渐懂了,明白了。其实我们不曾离别,因为有那一段最好的时光;无论怎样的我,怎样的世界,怎样的来来往往,世事沧桑,我依旧是那个在小桥上奔跑着的我,因为有那一段最好的时光;无论我再次与你相遇时已不再有着无邪的笑容,亦或是满载着欢喜与悲伤,你,终将是我记忆里的模样,因为有那一段最好的时光。
木屋、小桥、流水,摇曳着我记忆中最好的时光。陽光下,美好在那闪耀;记忆中,乡愁伴我成长……
青瓦上的乡愁作文篇5
冬天,在那遥远的家乡,飘洒着洁白的雪花,一切都被冰冷的空气凝结了。一栋栋红色的小瓦房挂着红彤彤的灯笼,在袅袅炊烟的笼罩下,有着朦胧的美感,好像那仙境一般。一轮皎洁的明月仿佛是一滴水滴,凝固在这寒冷的冬季。
第二天当太阳的光芒洒在洁白的雪地上时,忙碌的一天开始了。“哎,来看看这水果,多新鲜呀!来瞧一瞧,看一看啊!”“油菜,快来看一看呀!看这色儿多正啊!”在热闹的早市上,叫卖声一阵高过一阵,一声大过一声。来买菜的人很多,稍不注意,就会把你从东挤到西,从南挤到北。喧闹的气氛感染了寒冷的小镇,热翔洋溢在人们幸福的脸上。渐渐地,从远处传来了欢快的秧歌声、铁匠那铿锵有力的敲打声。这就是家乡的冬天,像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
家乡的.夏季更有特点,像一幅色彩浓烈的油画。中午,炽热的太阳烤着大地农民们坐在苞米杆上,抽着地道的旱烟,随手抓起一个大饼子就往嘴里送,嚼着大葱,不亦乐乎。
市场上,新鲜的蔬菜整齐的摆在摊上,泥土的芬芳还没有散尽,一个妇女叫卖着。茄子那紫色的外衣上了一层亮,亮极了;小辣椒披着火红而有娇艳的衣裳,扭动着纤细的腰肢;翠绿的油菜挂着露珠摇摇摆摆;生姜皱着眉头……那边,饭菜的香味儿掩盖了一切。嫩黄的煎鸡蛋像个小太阳,静静地躺在饭盒里;白米饭好似一朵云彩,飘荡在“太阳”周围;香菜软绵棉的躺在那里,咬一口,浓香四溢。在看看摊主们:有的在品尝地道的农家菜,有的在于令居聊家常,有的在整理蔬菜的顺序,也有的臂弯里拎着大篮子收拾摊前腐烂的菜叶。
这就是我的家乡,一个小小的城镇,热闹、亲切的家乡远远望去,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空中静静地倾听着从大街小巷、家家户户传出的欢声笑语。此时,我无比的羡慕那轮圆月,可以挂在家乡的天空上看着这一切。
青瓦上的乡愁作文篇6
什么是乡愁?乡愁是范仲淹的“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乡愁是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与我而言,乡愁是我在这火花之中触发的思乡之情。
我的家乡,可要从我的祖辈说起了。我的太爷爷的家在河南,那是一个美丽的乡村——确山县。直到我的祖辈时,才离开了那里,来到了淄博。确山,也算我的家乡了,说到它,可能没几个人知道这个小城的,但是,在这里出现了一个全国闻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
打铁花,顾名思义,就是将铁水向天空中洒去。虽看着简单,但也是一种技术活。要说由来,那可要追溯到春秋时期了。这在当时,是一种兵器,但经过时间的历练,它已成为了一种艺术,一种让你为之震撼的艺术。
我在之前也回过一次河南,也看过一次打铁花。那是在元宵节时。只见两人抬着一大缸铁水,其中一个人腰上还挂着一把柳木勺。听老乡说,这把柳木勺是经过火烧的,只有经得住火烧的柳木,才能再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浸泡,制成勺。在打铁花时,场面极其宏观:一堆人被止在一根线后,桥上也挤满了人。表演者将木勺往1600℃的铁水中捞去,洒向天空。一瞬间,天花乱坠,犹如天女散花,铁花漫天飞舞,从天空中凝成一粒极小的铁粒,有的甚至被蒸发。这种现象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加了某种化学物质吧。一次又一次,铁花在飞舞,人们在欢呼,乡愁也油然而生。
不知是什么力量,使这表演者忍受得住这铁水的炙热和对皮肤的灼烧。他们何尝不痛?他们怎能忍受住?他们为何这样拼命?他们是为了游子心中的乡愁!他们满足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帮助一位少年圆了一个回乡的梦。
打铁花是一场感官的盛宴,一场震撼的表演。而我,却只识得它是一味乡愁的解药。我每每想起这场表演,一股暖流便荡漾在心田。
也许,这火花中的乡愁便停留在那一刹那,在这一瞬间。
青瓦上的乡愁作文篇7
每年寒假,我定是要回故乡的,回到根所在的地方。
回去后,我的祖母定会关心我有无吃好。而她对我的关爱的最佳表现,就是那盘在餐桌上永不缺席的红烧肉。
在老家时,我并未觉得这道菜有多大的意义,并不会对它有多大的牵挂。但只要我启程去东莞,祖母就一定会烧上一大锅红烧肉,让我们带着它们回东莞。原应该是浓浓的关爱,到头来,却变成了浓浓的乡愁。浓浓的,萦绕在心头的乡愁。
于是乎,吾决定一探这醉人肉香中的奥秘。
首先,要选猪肉。夫猪肉者,必当为肥瘦均匀者。其次,以尖刀将其切至两寸许之肉块。再者,将其放入小钵,以醋、油、酱油、大料腌制半小时。期间,需不断搅拌肉块,使肉块各面皆腌之到位,切忌置之不理。时辰一到,以锅盛水后加入肉块,大火烧开水,再以文火炖之。直至肉之将熟,加入少许酱油与砂糖,不断翻炒以上色。此般操作需谨慎,否则将炒出黑白相间之肉。
此般操作听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故付诸于实践并非如此简单。诸君呵,若肯听小生一言,便不要轻易尝试,毕竟猪长那么大并不容易,还请君莫要浪费。
在探索的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在这让人垂涎三尺的肉香中,还带着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在父亲乃至祖父母小时,吃上一口肉,是一年中最值得期盼的事情了。到了春节,就等着客人的到来。客人一到,肉也就进了家门了。一批批串门的客人,让肉在餐桌上,并未缺席。但当时吃肉并不像现在吃肉一样,二话不说就吃个几斤肉可能一年吃不上几斤肉。
那时,吃上几块美味的红烧肉就能获得满满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让人对未知的新的一年,有了盼头。
但是,到了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肉不再难盼了。但祖父母依旧把红烧肉,当作向我们表达关爱的方式。尽管这很朴素,但爱很朴实。这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
肉香中,浓浓的醉人乡愁和祖辈的关爱掺杂其中。
而乡愁的起点,就是对家的不舍,对故乡温暖的留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青瓦上的乡愁作文篇8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题记
回望小时候,当我仍在乡村里的时候,那片土地,那片蓝天,那一条条小巷都留下过我的欢声笑语。早晨自家院子里的大公鸡便开始咯咯咯的叫了起来,它们一个个身穿金黄色的丝绸衣,头顶一个小红帽,可神气了!它们也常常以此为傲,整天仰着头,在后院里走来走去。同时,他们也是一些粗心的家伙,每当下雨,地上会出现些小泥潭这些粗心的大公鸡们可不管依旧抱着我行我素的心理,大步走向前方的泥潭
晌午是太阳升的最高的时候。儿时的我和小伙伴们便找到一个阴凉地儿在那里开始我们的游戏。有时我们会用的上的树枝儿搭一个小烤架,走到田地里去采一些蔬菜来烤。记得有一次我们又到田地里去采菜了当时田地里种的是萝卜,我们看中了一个大的。便一个接一个的去拔,松了,松了……拔出来了。我们一个个都十分的开心,瞧吧小时候的我们就是这样的野味。
下午的时光是最美好的。大人们都下田去干活了,家里就只剩下我们这些小鬼。于是,一场水上大战开始了——家乡的水是清澈的,水里的鱼和虾也十分的多,我们下河,不到一会儿便收获了许多。小虾小鱼装满了盆子,我们童真的脸上露出了笑容。阳光抚摸着大地,那是我们的黄金时光。
但,世界的事总是不会完美。去年我从乡下搬来了城市。这里的一切都是新的,有许多都是我没有见到过的。这里交通方便,四通八达。但,我并不依恋这里——这里的天一点也不蓝,这里的湖水十分的浑浊。高楼大厦代替了红瓦平房,智能机代替了座机。我怎么也不习惯这里,这里没有了田园风情,这里也没有了小桥流水。这里的一切都不美好!我闭上眼蹲在房间的角落里,不久竟睡着了。梦里我梦见了爷爷奶奶,和田地的大白菜,梦见了小伙伴和我一起捉鱼的景象……要是永远能这样该多好!
乡下的传统节日是过的十分隆重的,每逢佳节我们村里便会挂起小红旗。每家都在门前放上一个桌子。再放上一些水果,大家都出去串串门,这样的'景象,再热闹不过了。可明天便是中秋节了,城市里的中秋节是很平淡的。没有烟花、炮竹,也没有那些熟悉的面孔。只是平常的桌上多了几块月饼。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想到今年不能回去和亲人们团聚。我的泪,便像那泉水一样往外涌。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啊!虽说不能在一起,但我们却是看着同一轮明月。有了这句话的安抚,我的心里便好多了。
青瓦上的乡愁作文最新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