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传读后感优质5篇

时间:
Monody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让我对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性格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读后感让我对作品的背景和时代背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以下是发奋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陶行知传读后感优质5篇,供大家参考。

陶行知传读后感优质5篇

陶行知传读后感篇1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我感觉受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为人堪称“万世师表”,他怀抱崇高理想,要通过教育“救国,造过,建国”;他积极投身政治活动,是一位杰出的爱国社会活动家;他胸怀博爱,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实践着他的人生梦想;他有一颗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实意,“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位教育家身上,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感人力量和激励人们无私无畏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

陶行知先生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留下了许多永不过时的教育理论,。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

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教学做合一即: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前者是先生,后者是学生。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故当为“教学做”,而非“教”、“学”、“做”。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先生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陶行知先生的“智育注重自学”的教育思想,对我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自走向知识,主动探索,发展思维。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让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得知识。教师巧妙地把自己转向幕后,把学生推到台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唱好主角。与其说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不如说是发现的过程、创造的过程。注重设置一些探索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解决问题的途径倡导多样化,有利于培养主动探究意识。

一直以来,我们强调“教学相长”,并且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教与学的互动就已经是很好得完成了“教书”的任务了,但是看到陶行知先生这一句“教学做合一”,我才恍然感觉到,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工作做得太简单了,当然,首先是在思想上就考虑得不够深入和全面。而事实上,学习是离不开实践的,所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师”。像这样的古训我们有很多,但是在现代教学中都已经被排斥在了教室以外,透明的玻璃窗虽然不足以阻挡外面的风景,但是对于教学与做的关系而言,斩断的力度和程度都已经足够了。于是,我们的学生一边流利地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边浪费着食物;一边张贴环保标语,一边乱扔垃圾。面对这些情况,身为一名教师,我实在不敢再说,教学互动是成功的。相反我看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少是充当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桥梁,而且,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孩童的创造力”更是要予以充分的重视。

陶行知先生的理论给我的启示很多,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他的博学多识,严谨治学,一切为人民大众教育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将陶行之的教育思想付诸于工作实践之中,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

陶行知传读后感篇2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也有所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不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但这些就是整个教育的全部吗?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这场教育改革实验虽然是科学家发动的,但在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在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对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学生面前说:“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诉你。”“我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吧。”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陶行知传读后感篇3

忙完了县第二教研片常规检查、教学设计比赛等事宜,终于能静下心来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感慨于陶先生宽广的视野、研究问题的深入,杨礼仙:《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想。以此为镜,我反思自己的教育与教学,反思自己的工作,目前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

一、对待学生宽严有度“过严则易失子女之爱心,过宽则易失子女之敬意”这是陶先生在评陈著之《家庭教育》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引起了我对自己的教育技术的反思。自从担任班主任以来,我时时处处对学生严格要求,虽然我严于律己,做出行为的表率,虽然我一心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操心,但常常会感觉到学生在仰视着我,这眼神里有敬畏,这眼神里有躲闪,我常常会为此感到不解,感到心痛。看到陶先生的这一句话,我顿悟到我过于信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可能会让我欲速则不达。特别是我现在教低年级学生更要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此时要求可适当放宽一些。陶先生还提到类似的两种有害儿童的心理: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陶先生那么早就发现现代父母的'通病,真是了不起!

二、“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有幸参加了“课堂实效”课题研究,让我更容易理解陶先生“教学合一”的理论,我知道了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得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其它的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我已经做好长期学习、实践陶先生“教学合一”这一理论的准备。正如陶先生所说的“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如果教师只会固步自封,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学习、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如沫春风。可以说是对自己思想的一次洗礼,陶行知先生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将会继续影响、贯穿在我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陶行知传读后感篇4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孩子的爱心是师德的制高点。“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的格言。他在创办晓庄学校的时候就多次说:“晓庄是在爱中诞生的。”他一生爱学生,爱教育,爱祖国,爱真理。他的平民教育思想,他的乡村教育思想,他的普及教育思想,他的抗战教育思想,他的民主教育思想,无一不是他对人民巨大的爱的体现!我们以诚为本,我们以爱为怀,我们热爱学生,我们热爱教育,我们像陶先生那样拥有了这样的境界,我们的教育就是无往而不胜!在幼儿园这个家里,我既是孩子的老师又是他们的朋友,给每个孩子爱,让孩子知道你喜欢他是做老师的艺术。孩子有两个家。白天的家在幼儿园,老师就是他的妈妈。所以她们和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心理。

老师的一个微笑的赞赏、一个关注的目光、一个信任的点头,在他们眼里都是一种“爱”。事实也证明:孩子在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以后,常常会在学习中产生更大的动力;在学习中产生更大的动力;在行为上出现明显的趋善性。当孩子有痛苦和不幸时,老师的同情和开导使他们得到慰籍;当孩子有缺点时老师的公正和帮助,使他们从中获得信心。例如,我们大班本学期转来一位从外地来的孩子,听不懂普通话,自己说的是家乡话。有几次把大便也拉在裤子上,但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细心地告诉他,什么时候想上厕所都可以去,不可以拉在裤子上,会生病的,他低下头又点点头,我摸摸他的.头,给了他一个微笑,从那以后再也没有拉在裤子上了。在许多活动中,他无法用适当的语言来表达。于是我仔细观察他的眼神动作,逐渐领会他的意思。同时让活泼开朗的孩子陪他一起玩。在游戏中我教他说,鼓励他多说普通话,有机会就让他在大家面前表演,使他感受到说普通话的快乐。他也在互学互玩中获得了许多开口的机会和乐趣。又如我班的范祺儿一开始拒绝画画。于是我握着她的小手慢慢地启发她小手动小笔也会跳舞,就会变成小树、小花,还可以变成许多许多。当她指着画,高兴地告诉我“美丽的花园里小朋友在跳舞呢!”时,我由衷地为她自豪,孩子的想象力真丰富,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表现。

奉献是师德的着重点,陶行知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一生放弃了多少个人成功的机会,毅然来到人民之中,来到孩子之中。他常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工作的很多方面必须依靠师德来完成,一位教师如果没有一点奉献精神,是永远不可能成为一流的教师。把我们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活里,这才是尽了教师的天职。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在经济高度发展的新时代,尤其要求我们要向陶先生学习,学习他的奉献、学习他的无私、学习他的无畏,学习他的无悔……与时俱进是师德的发展陶先生不断提出:要与时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我们的职业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与生活一起前进,才能做一个好教师;不断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新方法,才能成就一种对学生有影响力的师德。教师的好学与上进本身就是学生成长的强大影响力,陶先生在《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中说:“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我想好学的教师最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要想学生好学,必须老师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只有教师不断发展,学生才会有不断发展的力量。

今天的老师,除了努力向师风师德中提倡的好老师标准敬业乐业、勤学进取无私奉献要求自己外,我觉得还要增加的是具有较强的适应思想、能力和责任感;具有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教师的职能角色,决定了教师必须有高度的负责精神,也就是高度的责任感。对每个孩子认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待任何工作和环境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紧不慢,有条不紊的工作。孩子有语言学习的最佳期,老师也有出成绩的最佳时段。面对每一次挑战和机会都会以积极的姿态准备着。当然,外表直爽的我还是需要支持和鼓励。

陶行知传读后感篇5

说来非常的惭愧,从教六年多了,对于陶行知先生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还仅仅停留在四颗糖的故事,对于他的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也仅仅是知道而已.所以,在读这本书时,两个感受特别强烈,一是震撼,震撼于陶先生的实干家风范,二是后悔,后悔这么晚才走近这位人民教育家.这本书是《中国人格读库》中的一本,面向的读者主要是青少年,内容略简单却也能让读者对陶先生的生平有大致了解.我用了两天的空闲时间读完,实在是意犹未尽,便立即购买了《陶行知文集》,以求继续和大师对话.

陶先生是一位行动的巨人.家庭条件并不富裕,却凭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世界名校的求学之旅.因为他教育救国的理想从来都不是嘴上说说而已.他的每一个目标都作了详尽的计划,并一步步落实.求学之路多次走到山穷水尽的境地,他都坚持走下来了.但学成之后,在积贫积弱且政治环境复杂的祖国的教育实践才是真正的困难重重.务实和变通是他完成一件件不可能完成的挑战的法宝,凭借这两件宝做到”脚迹所到的地方,就是平民教育到的地方.”当陶先生的”大本营”中华教育改进社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时,他毅然坚持,在山穷水尽处另找生路.晓庄师范是陶先生为中国教育找到的一条生路,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造就一批师范人才,将教育的火种撒向全国去.陶先生说:”第一流的教育家应该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之人,’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之人!前者就是’创造精神’,后者就是’开辟精神’.陶先生是一位特别的大师,毕业于世界名校,却没有享受这学历背景带给他的安逸和荣耀.奔走在教育一线,陶先生的实干精神着实让人钦佩!而他的教育思想到现在都熠熠生辉!

在晓庄师范只有指导员而无教师.陶先生说:”我们相信没有专能教的老师,只有经验稍深或学习稍好的指导.所以农夫、村妇、渔人、樵夫都可以做我们的指导员,因为我们很不及他们之处.”他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们请来农民来传授种植经验,请工匠来传授做工的技术.”会朋友去”的活动让我很感兴趣,不论师生都要到附近的村庄里去了解和帮助村民的困难,而且每个人要找一两位农民做最亲密的朋友.陶先生的教师观还有更有意思的体现:五岁的儿子成功教祖母识字、儿童旅行团等一系列小孩子的表现,让他看到了孩子身上的巨大潜能.”小先生”在普及教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271教育在教学中也发展了一大批小师傅呢!不管是日常学习还是备考,学生组成一个个学习共同体,学生教学生,教的不亦乐乎,学的也不亦乐乎!

晓庄师范的日常学习与生活,是陶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的真实体现.这一部分我读时格外内心澎湃,因为这几乎也是我们271学生的日常.晓庄师范每天的生活学习从”寅会”开始,寅会由师生轮流主持,安排布置当天的学习和工作.在周末还有”周会”,总结一周的工作生活,安排下一周的事务,讨论”人生问题”.在我们271的学校,有值日班长负责这项事宜,每晚都由当天的值日班长负责总结,写班级日志.每周都有值周班长总结和晋级评价,班里的大事小情,都是班级自主管理团队带领班级同学讨论并解决.晓庄师范重视阅读,重视劳动,晓庄师范的校舍是师生自己建的,招收女学生时的一项测试就是看她肯不肯倒马桶.阅读和体育都是我们271学校的第一课程.我们271的学生会轮流到餐厅帮厨,假期里有今周我当家实践课程.教学楼里的厕所都是学生亲自打扫的晚上晓庄师范的学生会进行平民夜校的活动或是做笔记和写日记等等.我们271的学生会自主清底子,自主预习,自主写成长日记,先对当天的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再做出下一天的计划.

陶先生说:”我们应该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先生教学生学,但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来,而且先生也不是什么都懂,先生要一面教一面学.”在一百多年前,陶先生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法定教法,他是真正的学习设计大师.这一点还体现在他的教材观.

真正的教育家始终都重视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在编写《儿童科学丛书》时,陶先生提出了玩科学把戏的口号.以期教育能够回归求知欲本身,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思考、获得思考,养成科学的头脑和双手.”强调科学知识是世界的知识,但获得知识的途径一定要符合中国的情况,实验的对象、材料,应该是身边容易寻找的材料,使用的插图要描绘国人易于理解的事物.这和我们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追求是一致的

陶先生总是站在为未来考虑的立场和高度来看待教育.遇事总能从大处着眼,从民众利益出发.他是真正的人民教育家,他让作为教师队伍中的年轻一代的我们相信教育是大有可为之事.人生为一大事来----追逐陶先生的脚步,做务实的教育!

陶行知传读后感优质5篇相关文章: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600字7篇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400字8篇

拿破仑传读后感推荐8篇

陶行知学习心得体会5篇

陶行之学习心得5篇

陶行知学习心得8篇

陶行知心得体会7篇

陶行知学习心得体会8篇

禁毒传活动方案5篇

禁毒传活动方案最新5篇

陶行知传读后感优质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4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