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确和坚定自己的工作目标和方向,大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来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从而更好地回顾和评估自己的进步,以下是发奋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功勋的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功勋的心得体会篇1
前几天我观看了电视剧《功勋》,深有感触。
电视剧中,有传承红色精神的战斗英雄李延年;有勇于改革,为农民代言的申纪兰;有终于祖国,执着钻研的于敏;有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而我最敬佩的是性格倔强个性的药学家屠呦呦。
屠呦呦是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在研究药物上屠呦呦不仅仅对自己要求是争分夺秒,对组员也是,她说“每二十秒就有一个人因为疟疾而丧失生命,我们已经做的太慢了。”虽然有人看不惯她的急性子,但是她心系人民生命安全,敬畏生命之心是值得尊重的。她为了医药研究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只为尽快提取青蒿素为人治病!
屠呦呦同样的也是一位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唯独愧对家人的人。正如她所说“妈妈也许真的不是好妈妈”这一幕看哭了许多人。他无私奉献,却默默无闻。
当青蒿素问世,救了许许多多的人的时候,还没有人知道屠呦呦的'存在,还没有人知道他是发现青蒿素的第一人,直到很多年以后。站在领奖台上时,屠呦呦的介绍是“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礼”可见屠呦呦是多么无私伟大!
我父亲看完后讲到:青蒿素不是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它是屠呦呦以及所有默默为之付出的中国科研人员给世界的礼物。
我认为他说的没错,我们的先辈做了那么多,受了那么多的磨难和委屈,而我们却知之甚少。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了很火的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努力为人民幸福安康,国家繁荣富强而奋斗!
功勋的心得体会篇2
?功勋》这部电视剧讲述了八位伟人的光荣事迹。
?能文能武李延年》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李延年带领战士们死守346。6高低的故事。李延年能指挥作战,巧妙的用计谋坚守阵地。并且他善于鼓舞军心,能言善辩,组织士兵,让士兵们都不畏艰险,奋不顾身地保卫阵地
?无名英雄于敏》讲述了核物理学家于敏隐姓埋名,从零开始为国家建设氢弹,舍去自己的利益和家人的团聚,投身到氢弹建设中去
?默默无闻张富清》讲述了张富清参加抗美援朝立功之后,下基层走乡村帮助村名扶贫,而这伟大的一切都藏在心里,不告诉他人,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贡献
?黄旭华的深潜》讲述了“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从1958年初开始核潜艇研发到1988年深潜试验成功这30年间的故事,展现了我国从零开始、自主研发核潜艇的艰难历程。
?申纪兰的提案》讲述了申纪兰从1947年出嫁到1954年当选第一届人大代表期间的人生岁月,还原了她带领西沟村妇女开展劳动竞赛,争取权益,如何从一名普通妇女逐渐成长为一方带头人的故事。
?孙家栋的天路》讲述了以孙家栋其为代表的中国航天工作者从一张白纸做起,孜孜以求、步履不停地开拓中国航天事业、成功将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的故事。
?屠呦呦的`礼物》讲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屠呦呦研发抗疟新药青蒿素的故事
?袁隆平的梦》讲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把对祖国的热忱结成饱满的稻穗,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征途上,像追逐太阳的候鸟,满心赤诚,决不退缩的事迹。
是啊,看了这些伟人的事迹之后,我心中感慨万千,祖国的伟大,都是千千万万个普通而又伟大的人一点一滴的奉献出来的。此时的我,要努力学习,为建设更美好的祖国而奋斗。
功勋的心得体会篇3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近日,看完电视剧《功勋》,我才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功勋》取材于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真实故事。全剧分为《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8个单元,阐述他们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却取得了巨大成就时的高光时刻,诠释了他们“忠诚、执着、朴实”的人生品格和献身祖国人民的崇高境界。
在《功勋》八个故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能文会武李延年的故事。该单元主要讲述的是47军140师418团3营7连的指导员李延年,带领7连在美军王牌美骑1师的猛攻下,完成拿下346。6高地任务的故事。在故事叙述中,有一个桥段。7连有一个战士小安东眼看要打仗临阵逃脱了,被抓回来后他说他只是想见张二妞一面。7连连长听了想要气的'拔枪毙了小安东。这时李延年立马站出来,向全连的战士们讲述了小安东和张二妞的故事。向战士们发问:为什么你不在家陪着老婆孩子们,非要当兵打仗呢?当战士们一一回答后,李延年向战士们讲出了这个简单又残酷的道理。李延年说:“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明白,要想过上和平幸福的日子,只有打胜仗,要把美国鬼子打的不得不罢手为止。残酷的是,可能到了和平来临的时刻,我们已经看不到那个幸福的场景了,不能和亲人团聚了。但是祖国会记得我们,亲人会感激我们,是我们让他们过上了和平幸福的日子。这一番话讲下来,战士们个个斗志昂扬。眼见小安东知错了,李延年也手下留情让小安东戴罪立功。这一小小的桥段,就让我明白了我国志愿军战士战斗意志为什么如此坚定,为什么前一秒还在啃冻土豆,下一秒就打赢了吃着大餐,身体素质更好的美国大兵。
在看完《功勋》后,无论是能文能武的指导员李延年,还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氢弹研发者于敏,都是千千万万为国家奉献青春、无畏牺牲的代表。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我们享受着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和幸福,却有人还在发表侮辱烈士令人心寒的言论。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高地要拿下,到了我们这一代,更要明白自身的责任与使命,不忘先辈,砥砺前行。
功勋的心得体会篇4
经过一夜忐忑等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军的中国超级杂交稻今日成功通过亩产900公斤世界纪录大考。这位年过八旬的耄耋老者当日向媒体揭秘了令世界侧目的中国“超级种子”。
2011年9月18日,由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率领的中国农业部超级杂交稻验收专家组,对位于湖南隆回县羊古坳乡雷锋村的107.9亩“y两优2号”超级稻试验田进行了现场抽签验收。程式华次日公布的验收结果称,这片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达926.6公斤,标志着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攻关大获成功。
在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依赖稻米作为主食的现状下,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一直是各国奋斗的目标。日本、国际水稻研究所都制定过水稻高产育种计划,仅日本曾在4.5分小面积土地上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杂交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始终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无人登临的高峰。
自上世纪以来,由袁隆平领衔的中国科研团队曾先后于1999年、2005年成功攻克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两大世界难关,使中国杂交水稻超高产研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功勋的心得体会篇5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而在试验田收割以后,种粮大户王化永告诉他第5号田599.1平米合0.897亩,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亩。并要按通行的“七五折”来计算他的每亩净产量时,袁隆平谦虚的说,我们不按七五折,我们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这样稻谷收获后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准水分加权平均,七二折合每亩片平均亩产926.6公斤。
田里增产几公斤水稻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来说可就意义非凡了。当年把杂交水稻的亩产量从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平用去了4年时间。从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现在从800公斤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袁隆平整整摸爬滚打了7个年头。可想而知,在这期间,每增加一公斤的产量都要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付出数不清的心血。如果在这次验收中,袁隆平只要稍微做点手脚,甚至只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1000公斤目标可能就会在现在同步实现了。然非但如此,袁隆平不仅在全程远离验收的专家组,更主动要求验收专家组放弃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净出率。这样一改变,袁隆平的成绩也超过了900公斤,但总成绩却也“打折”了。
我们中国人素来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坏事可小不可大”的“传统”。对于一个人的成绩,不但能“可大”,甚至还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点水”人们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范人物出现之初少有非议,而一经历史检验便难掩瑕疵。特别是如今所谓的这奖那杯更是非议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绩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实在。按照袁隆平的声望和其贡献。别说成绩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计入袁隆平的成绩单,甚至国家就按照这样一个成绩单奖励他,估计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为按照袁隆平的贡献,他现在早已远远超出国家的奖励界限了。
也正是袁隆平的这种对自己成绩的“打折”,也才酿造出中国科学界独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辉的袁隆平。袁隆平是中国的科学家,按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得到的奖励足够他有晚年享受不尽的奢华,更用不着在奔波于田间地头,但是我们看到虽然已经80出头的袁隆平仍然额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里,对奢华的生活更不屑一顾。他是中国最有钱的农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艰苦环境中的一流科学家。而袁隆平却说,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背来背去。我觉得这种生活很好,搞豪华车有什么意思,穿着豪华的衣服还有什么鳄鱼的皮带,两千多块钱我从来没有,送给我,我不要。
事实上正是袁隆平的超然和洒脱,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对成绩和荣誉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人们常说,什么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饱就要挨饿。水稻每亩达到900公斤,就能解决全球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如果这个增产不是实打实的,就有可能还有几千万人挨饿。而袁隆平把这个成绩“打折”,就意味着夯实了这个成绩单,也就意味着不仅能保证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不会“打折”,更能够绰绰有余。他不仅对自己要求这样严格,同时也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不怕困难,努力钻研”。甚至提出: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出来的。这样一种认真求实的精神,足该成为中国科学家的“座右铭”。
功勋的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