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观后感精选6篇

时间:
betray
分享
下载本文

观后感让我们对电影的主题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通过观后感,观众可以了解到作品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启示,增加他们对相关作品的兴趣,以下是发奋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国红观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红观后感精选6篇

中国红观后感篇1

今天我和妈妈观看了一部叫《中国机长》的电影。我特别感人,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学会了理解别人。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名机长,在飞行途中突然遭遇危险:驾驶舱的风挡玻璃突然爆裂、脱落。副驾驶也被气流冲出飞机,半个身体置于机外。飞机内部瞬间泄压,大家需要靠吸氧维持呼吸。雪上加霜的是他们下方是青藏高原,温度极低,最低海拔也有4500米他们要飞到3000米的高度才有氧气。更糟糕的是自动驾驶系统和所有的仪表都已经损坏,通讯也失联,机长只能靠自己的经验手动驾驶飞机,还要面临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的天气。飞机上载有119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这228人生命全部掌握在机长的手中,每一步的操作都和性命息息相关。

当飞机强烈颠簸时,旅客开始紧张、害怕。人们坐立不安甚至绝望,乘务长勇敢站起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了日复一日的训练,就是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这也是我们这些人为什么在这家飞机上的意义。”我哭了,这句话也安慰了骚动的人群,让所有乘客安静下来。所有人理解和信任机长会带大家安全回家。机长面对困境,临危不惧,果断应对,凭借多年的飞行经验,克服困难最后安全落地。在落地的一瞬间我又哭了,多么伟大的机长,挽救了这么多人的生命!

我想我以前也做过两次飞机,有一次赶上下大雨,飞机延迟起飞,我们足足等了10个小时,我很气愤的说:“以后不要再做飞机,下雨就不能飞,这么受限。”我当时只想着自己煎熬的等待,没想到恶劣的天气里飞机可能会出现安全事故,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只能延迟起飞,这是对生命的尊重。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懂得了:做人做事要学会理解别人,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因为所有乘客的理解才换来生命的存在。宽容和理解能安慰别人,也能快乐自己,善待他人即为善待自己。

中国红观后感篇2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进一步深入学习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怀,铭记历史和传承英雄精神,10月30日,公司组织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观看了献礼抗美援朝70周年爱国主义教育影片《金刚川》,共同追忆革命先烈奋勇抵抗、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精神。

影片主要讲述了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在暗流涌动的金刚川上,一次次修补生命之桥的故事。影片中美国飞行员希尔说桥不在,就是他们的地狱。桥在,就是我们的地狱。为了阻止中国志愿军通过桥梁,美军开启了一连串的狂轰滥炸,但我志愿军战士却毫不退缩,反而越战越勇,一次次用信仰和生命修复了桥梁,最终中国志愿军战士用实际行动,用自己的鲜血,用顽强的意志创造出了神话,夺取了伟大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光辉神话。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正是因为我党牢牢把握正确的斗争方向,志愿军战士忠诚,爱国,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战胜了不可一世的'美军。

勿忘过去,珍惜今天。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都是我们的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新时代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先烈们的伟大精神,国家兴盛,匹夫有责,用我们的双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红观后感篇3

正所谓,“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在茫茫的西北边疆土地上,停留在目光深处的似乎只剩下苍茫戈壁和漫天风沙,似乎只弥留几座高耸入云令人望而生畏的雪峰。而在观看《航拍中国新疆》之后,却明白,何为:“万木长毫开丽境,一池浓墨壮河山。”

随着自天空之上俯瞰而下的镜头,目光在那一个个瞬间流转,新疆这个“塞外江南”的风姿渐渐展现出来。虽不是亲身所及,可那美景,确实让人身临其境。

也许,新疆美在她的勇敢奔放。新疆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地方,她未曾拥有浩瀚无边的海洋,可金黄的沙漠之上却有着比海更壮阔的绵延: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浩浩沙丘,积蓄的是祖国北疆那种勇敢而不退缩的磅礴气魄。自高空望去,那抹绝望与希冀交错的黄色,在脑海中深深地镌刻。

也许,新疆美在她的澄澈明朗。那五彩斑斓而蕴藏着诡秘水怪传说的喀纳斯湖,那波光潋滟的博斯腾湖和天池,想必苍穹之上的云翳也因之而驻足吧。哦,还有那广袤无垠的大草原,绿浪滚滚,承载着牧民们的辛劳。

也许,新疆美在她的风姿迷离。壁画连绵的.高昌古镇,“神鹰猎隼冲霄汉的“魔鬼城,还有那蕴藏着古文明的楼兰古国……一处处,一景景,无不展示着新疆的独特的风姿。

难忘,她的瓜果飘香;难忘,她的荡气回肠,而那,却更难忘。

记住她的芬芳,记住她的明朗,更记住这片辽阔土地为我们带来的力量,记忆中,守住每一片繁花似锦,守住每一寸沃土芬芳,更守住西北边陲那天镜浮空的模样。

166万平方公里的辽阔,166万平方公里的不羁与明媚,一寸寸土地,一丈丈江山,回荡着的是幅员辽阔的祖国永不磨灭的历史和辉煌。这部纪录片当中,我读懂来自祖国边疆的魅力与感动,更读懂让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潋滟于世的光荣。新疆是我们一抹充满绮丽的颜色,激励着我们心怀感激地面对祖国大地辽阔的江山。新疆的帧帧流影,让我们学会继往开来,学会为祖国的万古流芳而努力的决心。展翅吧,我们是雏鹰,我们定要一同努力,共绘祖国明丽的风景!

中国红观后感篇4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而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伟大的祖国也已然苏醒,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今天,祖国强大,不仅为我们中国人民提供了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也为我们当代学生干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与发展前景。

?厉害了,我的国》这部电影,完整的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在最近五年,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各方面的胜利,从各学科、各方向跻身世界前列。中国进入新时代,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几十年、几代人的积累与拼搏而造就的。从海洋到陆地,从国内到海外,中国在一步一步的发展,从具体科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到“一带一路”的提出与贯彻,中国提高的不仅仅是综合国力,更是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国家影响力。

越来越强大的国家,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遇。作为一个学生干部,国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从“少年强则国强”到今天的“国强则少年强”。我们在享受着国家的强大为我们带来的方方面面的便利的同时,更要努力学习工作,不断丰富内涵,提高个人素养,努力做一个更加优秀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极高专业技能的社会精英、人才。

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对于我们现阶段的学生而言,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锻炼机会,也是一个相当广阔的平台,在这里有更多的机会,也有更多优秀的人才。在这一个汇聚着青年学生干部的一个大集体中,我们坚信也必然发出新时代的新声音,这只是个开始,我们的国家依旧在稳步前进,而我们也必将紧跟时代的潮流,成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学生干部,成为新时代青年中的弄潮儿。

观看中国近代史影片《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600字

震撼,自豪,荣耀,自信,信心,希望,力量,勇气,决心……所有这些可以用来表达心情的词,都在看了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以后,在心头产生了,在心中爆发了,让人热血沸腾、豪情万丈。不能不说,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一个可以让中国人扬眉吐气、昂头前行的新时代。

让全球仰视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它向全球庄严地宣告,只要中国人想做的事,就一定是最好的。中国正在用高速路更好地解决发展问题、解决贫困问题、解决地区差距问题,高速路也在积极扮演着改革发展的重要角色,实现了质量和效率的完美结合。

让全球震惊的跨海大桥、长江大桥,不仅让城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让城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合作越来越广,也让海洋与陆地、长江与城市、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更加紧密了。让全球刮目的航天技术,不仅让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时的欢乐逐步远去,而且让这样的欢乐变成了自豪,变成了动力。中国的航天之路、太空之路,已经走出了世界先进水平、走出了世界先进速度。

让全球羡慕的信息高速公路,是中国近五年来又一个可以在世界上感到自豪和荣光的领域。因为,十多年前,当我们还在仰慕发达国家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经济、利用信息技术控制很多领域的时候,谁能想到,中国的信息技术已经在今天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且在多个领域引领全球。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中国的多家互联网巨头已经把中国的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了世界顶峰,由此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让全球关注的中国全球合作之路,不仅让中国与世界的融合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密切,而且让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高、话语权越来越多。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更让中国通往世界各国、地区的路越来越多、越来越广,中国方案、中国思路、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地区、越来越多的领域、越来越多的方面发挥作用。

包容、创新的发展理念,也让中国方案成为了最为抢手的资源之一。在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在欧美发达地区、在亚非拉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国的全球合作之路确实更加广泛、更加具有拓展空间。

新时代的中国路,不仅走出了物质之路,也走出了精神之路,不仅走出了开放之路,也走出了文化之路。厉害了,我的国;厉害了,新时代的路;厉害了,新时代的梦。

中国红观后感篇5

就在不久之前,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仿佛几天之内,所有的人都成了“吃货”,议论纷纷,话题不绝。这显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关于美食的节目,历史地理、人文环境、民风习俗、故土乡情、民族传承、人类自然等等都在其中一一展现。有人怀疑在食品安全问题泛滥成灾的当下,这部纪录片的出现可能是一种注意力的转移或者对急功近利的商业制作的有力抨击。我却觉得这更像是一部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有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爱国主义教育片。

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传统的流逝和传承的呼吁

这是一种文化,能够有无限地延伸和旁支研究。文化,历史,地理,风情,习俗。对待食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国那样深入,细致,不折不挠。一个民族几千年的沉淀在这个纪录片中可窥见那透露的一小角。《舌尖》将最日常的食物,最被津津乐道却不曾细致思考过的食物与民族的精神传承结合在一起,加上文案对传统流逝的刻意提醒和镜头画面有意的煽情,电脑电视屏幕前的你我无法不被吸引,不被震动!

总导演陈晓卿也说,《舌尖》与以往的美食纪录片不一样之处在于,它是经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不仅仅令人见识到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并且也能使观众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前段时间接待一位瑞典的外宾,我很自豪地给他推荐了《abiteofchina》,并将视频给他看了一小段。显然,他也被中国的美食吸引住了,连口夸赞。记得不久前看过一个视频,有个香港的学生拍了个访谈片子,他们问了在中国旅游或生活的来自各个不一样的外国人对中国的第一印象,令人感叹的是,九成以上的人都在第一时间想到了中国的美食,并赞不绝口,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进而领略中国人对于生活的热爱,这无疑是中华文化传统输出和浸润的最佳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舌尖》的文案:例如“豆腐的这种气质……”,“酵母菌喜欢这种绵长而又不剧烈的冷……”,“仿佛传来了发酵菌们欢快的歌声……”,“酱缸的帽子……”等等这种温馨活泼的描述随处可见,配合浑厚瓷实的配音旁白,真的很萌。而网络上因为《舌尖》而衍生出来的各种段子和食谱更是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举个例子,一个网友看了之后的感慨,他写道:“风在吼,马在叫,吃货在咆哮!吃货在咆哮!面点米饭堆山高,卤菜腊味都摆齐了,万山丛中,野味菌子真不少!江湖海里,鱼虾蟹膏味正好!端起了大碗小碗,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东海!保卫中沙!保卫全中国!”煞是可爱!

二:舌尖上的故乡--一方水土一方人

一种味道,一抹乡情。故土,远方的眷恋和思念的情愫。《舌尖》中集中介绍了各种地域特色的代表性美食。全国各地不一样食物不一样风格,代表着不一样地区的不一样性格甚至是风骨。有人评论说这是“舌尖上的故乡”,而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加起来就是舌尖上的中国,譬如菌子的云南,腊肉和豌豆尖的四川,干丝的南京,肉饼的香河,龙井虾仁的杭州……据说有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看到这个节目瞬间泣不成声的。他们无法理解那些在微博上喊着因为减肥不能吃这个不能吃那个的行为和逻辑。

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浙江慈城,有一对空巢老人,他们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儿孙从宁波回来,为他们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糕唠着家常,其乐融融。然而,短暂的团聚之后,儿孙们各自开车离去,家里又剩下这对老人。而在另一集中,一对老夫妻日复一日地在种着芋头,而他们的子女早已离开那里去了大城市工作,不再跟田地打交道。而我也注意到了在每一集中都提到了江浙地区的代表性食物,每次提及,都觉得异常熟悉和亲切。粽子,年糕,冬笋……以前不曾在意的食物原先是这般珍贵和完美!同样,片中还描绘了一群香港老人,他们总是聚在一起,做着他们最拿手的饭菜,聊着他们年轻时的故事。他们彼此搀扶,彼此取暖,彼此分享生命中的温馨和苦痛。美食在那里,显然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在云南买了三十年的豆腐的朴素夫妻,姚贵文和王翠华围绕着豆腐是生活清淡辛苦。妻子调皮说着丈夫又懒又笨,丈夫就吃吃笑笑地答一句:她全部都是优点。这样的人生,让人羡慕。

中国人爱这样的美食,其实就是爱自己的文化,爱自己的血脉,爱自己的土地。无论是米面还是豆制品,虽然南北风格迥异,差异巨大,可是却连贯着一样的传统,一样的根。无论是农民,渔民,牧民还是山民,都是一样原始,淳朴,勤劳,智慧,不怕繁琐,静心细致打磨。每一次收获中都饱含着日积月累的经验和奔波,每一道工序中都蕴含着魅力无限的智慧和想象,每一样成品中都承载着单纯质朴的满足和喜悦,还有那让人不禁黯然心痛的辛酸劳作和无怨付出。

三:人类和自然—永恒的课题

人类和自然的平衡才是最原始的和谐和平等。《舌尖》的核心观点即为美食理应是自然慷慨大方的馈赠,而不是现代社会贪婪无度地索取和破坏。人类理应对这样完美的馈赠心怀感恩,对大自然心怀敬畏,还有为自己对大自然的破坏感到愧疚和心酸。

所以在拍摄人们采集原始食材时,文案总不忘刻意提一句采集人如何尊崇自然的规律保护根系、菌丝、土壤和幼鱼。渣干湖渔民的“猎杀不绝”原则就是对自然的爱护,让人十分敬佩。紧之后是一位广西林姓的船长带着一批伙计在海上奋战了几天几夜,结果差点一无所获,原因是以往的过度捕捞造成了此刻的资源枯竭。也许这样刻意的比较也是另一种善意的提醒吧!第7集在呈现中国美食多样性、地域差异性和农业多样性的样貌同时,也特意讲述了很多中国人为了食物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

可是,商业利益驱使下的现代人最容易缺乏环保意识,急功近利自以为是的人们往往在无意识中以伤害自然为代价来获取短期利益,自然很快就会以它自己的方式告诫我们这样的行为是多么愚蠢,是需要付出更加惨痛的代价的!《舌尖》推崇的是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宣扬的是餐桌回归大地,美食回归自然。

四:拍摄背后的故事--我以我血荐轩辕

看豆瓣,发现《舌尖》其实还有第8集,讲的是镜头背后的故事。拍出一部如此充满人情味儿充满原始风格的好纪录片,自然离不开幕后的那些英雄们:导演,制片,策划,还有那扛摄像机,跋山涉水的人们。我不懂摄影的技术和原理,但我能从片中一些拍摄的角度和手法感受到那份用心和创意。从繁华的大都市到边远的深山村落,他们记录的不仅仅是一道道美味佳肴,更是细心地捕捉了一个个动人心弦的人间故事。

我没有特意去追踪拍摄幕后的花絮和内幕,但我还是无意间发现了在第二集主食篇最终部分的过年家庭场景,就是白波的家,有一对双胞胎女儿的那个大家庭,看片头介绍时我发现白波本人就是《舌尖》的摄影师。显然,2011年的除夕春节,白波家庭不仅仅是在分享中国传统节日上的主食、过年的习俗以及家庭团圆的故事,不难分析其实他那一刻还是处在《舌尖》这个作品的拍摄过程中的。所以,更不要提那些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走街串巷,随船出海,半夜出动,寒冰拍摄等等过程的艰辛和付出。正因了这些人的真诚努力,我们有了--《舌尖上的中国》。

中国红观后感篇6

看《中国合伙人》我又几度落泪,不光是为了自己,更多的是为了创业者而流泪!

我给这个片子打80分,虽然内容有点虚假造作,毕竟它是对创业者的赞歌!

对于现实中的中国,这种赞歌确实是太少了!

没想到陈可辛的以新东方为原型的《中国合伙人》电影,受到票房追捧,几天内票房已经过亿元了。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不得不出来发言说:自己没有电影里描写的那么窝囊!

对俞敏洪的这句话,我作为创业者和曾经的新东方的学员感同身受:俞敏洪的创业过程肯定是比电影里描写的精彩的多,但也更苦逼的多,否则,他绝对不会写出新东方的校训为: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电影毕竟是艺术和为了抓眼球,把新梦想(新东方原型)美国上市再创作成一个为了赢取中国人尊严的战斗未免太戏剧化,但符合中国人的心理需求,给人以类似霍元甲、叶问等打败东洋鬼子一样的假high和高潮。

看看片尾的令人感动的创业者群像:马云、王石等等,很多都是80、90年代的创业出来的,那时候,机会是挺多的。片尾的文字“他们的故事,也许会成为你们的故事”,我看了不是感觉励志,而是感觉有点悲催,因为,这种故事在当今社会,发生的概率不是越来越多了,而是越来越少了!那些创业者已经英雄迟暮,但由于社会阶层固化板结,官二代、富二代横行,还没看到新的、层出不穷的“自古英雄出少年!”

新东方的俞敏洪的创业是被现实逼出来的,我的创业是被自己逼出来的。我看了一本书,这本书里的一句话深深地刺激了我,让我义无反顾、一路坚持到今天。

这句话分享给大家,就是:过程的趣味重于结果的已知。

中国红观后感精选6篇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故事的读后感7篇

诵读中国读后感5篇

红星闪耀中国的读后感600字7篇

中国故事读后感400字5篇

对中国简史的读后感5篇

中国古代故事的读后感参考8篇

中国神话故事的读后感最新8篇

党员红船心得体会6篇

垃圾分类红活动总结优秀6篇

党旗红活动方案6篇

中国红观后感精选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