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心理变化,通过写读后感,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对书籍的情感共鸣和反感的原因,下面是发奋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大医精诚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大医精诚读后感篇1
?大医精诚》一书,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医者“侠之大者,义之大者”的无私奉献精神。从济世救人,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病痛的扁鹊;遍尝百草,着书济世,甘冒风险献身中国医学的李时珍;仗义疏财,助人为乐,毕生只为中医事业的孔伯华;到献身中国医学事业的外籍医生白求恩;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倾心于中国卫生事业的马海德。平凡岗位超常奉献的李琦……他们以青春、热血向我们诉说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言:奉献的天空最美丽!
要奉献,首先要有基础,一个基础扎实、业精、技精的人才能更好地服务大众。这就需要我们很好的学习医学知识,多吸取教训与经验,在前人的求医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外,无私的奉献更需要我们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类医学事业奋斗终生的献身精神。只有思想高洁的人,全心为民的人,才能是无私奉献的人!
作为新一代公共卫生事业工作人员的我们,面对的是千千万万的人民大众,我们面对的是无数来势汹汹的疾病、瘟疫的肆虐,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进行预警,要有严密的思路进行对症施治,要有舍身为民的精神进行抢险。这就要求我们一点一滴的吸取知识、经验,以求在疾病来犯时争分夺秒,抢先将其拒之门外。同时,要发扬医者救死扶伤,身先士卒的大无畏精神,无愧于“人民卫士”的光荣称号!
无私的奉献青春、血汗,我们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以毛主席的话作为结尾吧: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无自私自利之心,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无私奉献!
大医精诚读后感篇2
古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医者悬壶济世,造福世人,是世间不可缺少的职业之一。
大医精诚,学医贵在学精,贵在真诚。孙思邈先生幼时多病,为治病散尽家产而致家道中落,这为他日后从医奠定了基础。古时,医者乃是一个卑贱的职业,即使它能救人于苦难之中。与仕途相比,学医远没有做官那样具有诱惑力。作为一个传统的封建家庭,孙思邈的父亲希望他踏上仕途,然而孙思邈意在从医,将借来的医书藏于经典之下偷偷阅读,悉心钻研,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先生的真诚。先生由自己的身世想到了全天下的疾苦百姓,因此他放弃了仕途而选择从医,放弃了荣华富贵而选择了贫贱卑微。在先生的从医生涯中,先生四处搜集医药典籍,学习民间医术,著有《千金要方》,先生全身心的.投入医学事业,不断精化自己的医术,先生的事迹让人敬佩。
大医精诚,学医贵在追求极致。这无时无刻不在告诫我们从医的根本“修身,明德”。医者医术固然重要,凭此可救人于痛苦之中,而医者的德行则更为值得关注。一位好医生不仅仅要拥有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德行也不可缺少。每一位医术都应该守住自己的底线,做一位纯粹的医生,做一位孙思邈先生一样的医者。
大医精诚,医学是博大的。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他们都是医学的范畴,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中医所强调望闻问切,于西医同样有所体现,就比如说我所选择的影像学,说白了就是中医中的“望,闻”,不过更加直观,更加方便。因此我们应该打破人们的医学误区,打破人们总要给中医西医分出个高下的观点,中医西医本属同源,不过表现形式不同,并无高下贵贱之分。
韩非曾有言:“人处疾则贵医”。这句话是十分真实的,健康时无人会关注医生,只有疾病出现时人们才会求助医生。其实人们并不一定只有在生病时才能求助医生,医生也不仅仅只会治病那么简单,医者可以对你的生活习惯提出有利意见,帮助你更好,更健康的生活。因此医生也可以充当健康助理这一角色。
大医精诚,医学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需要我们不断修身明德。
大医精诚读后感篇3
按:近日关河梦教授喜收第六名弟子郑重。郑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工学博士,现为某大学教授。中年感兴趣于医,问道求学,实属难能可贵。闻道无先后,得之者为贵。现将郑教授读药王孙思邈之《大医精诚》发于下,与同道共勉。
?大医精诚》为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集中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精"与"诚".今有幸得梦师指导,拜读原著,略有所感,记录如下。
首先是如何理解这篇文章。愚以为这里面讨论的是医者的德艺双修的问题。
对于"精"字,我的理解是"深入",深入学习,深入研究,不断探索,永无止境。我们面对的人体及其所在关联环境是一个复杂大系统,输入变量很多,关联因素和条件也很多,输出的各种表象也变化多端,各种变量的隐性关联非常复杂,目前我们还不甚了解。输入条件或关联因素稍有变化,整个系统的反应与表象就很有可能完全不同,甚至进入混沌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有效诊断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在我们不清楚事物发展过程的时候,现有的分析推导手段往往是不能发挥作用的。我们手头现有的案例只是个例,医方也只有统计上的意义,而我们面对的每一个病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太可能与以前的个例完全一样,也很有可能与总体统计特性有所出入,然而一旦出现误判误诊,很有可能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所以对于学医之人第一是要慎重,要对每个病人每个方剂体察入微;第二是不能犯经验主义错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谓"医者,人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对于"诚"字,我的理解是"真心",真心对人,诚心做事,修身养性,内慈外谨。内慈是指医者心胸要宽广,做到心存天下苍生,慈悲为怀,以一颗善心普救众生。为人处事要稳重,不为名利所累,不为声色所难。如前所述,行医是一个专业性极强,极难做好的事情,但是一旦达到效果,对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则极大。所以优秀的医者往往随时随地都处于各种名利的诱惑之中。但如果以名利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一方面很难控制事情的边界,最后很可能舍本逐末,导致医术停滞不前,不能精进;另一方面追逐名利也必将为名利所害,难得善终。外谨是指医者要谨言慎行,低调做人,专心做事。医者掌握着病人的生杀予夺之大权,如何能够取得病人的信任,能够达到医患之间相互理解与配合,以取得最佳的医疗效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本篇提出的方法就是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培养自己的代入感,同时注重言行举止端庄得体,以建立患者对自己的信任。医患交心,才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作为一名医道的初学者,这篇文章给我的警示是:
第一、对医术要有敬畏之心,不畏难,不自满,要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想法去研究医术;
第二、既然想做医者,就应该有超脱之心,以行医布道为己任,不为名利所累。
对应这两条,本人自认为还是比较适合学医的。因为第一,本人从事的工作就是做科研,对我自己而言,我的兴趣在于科研的过程,在于自己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医学对我而言不过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不同之处只是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自己几乎一无所知,学习起来会更困难一些。其二,本人经常做些慈善事业,推己及人自问还是做得到的。至于名利,本人半路出家,并不指望能在医学上成名立业,如果侥幸能有所成,那也都是导师教导之功、老天眷顾之意,决不敢贪天之功。
一点愚见,请梦师指点迷津。
大医精诚读后感篇4
暑假里读了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联系已经过了一年的读医生涯。会发现”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这个困扰医者几千年的问题,孙思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给了我们标准答案——“大医精诚”。所谓行大医者以解决众生疾苦为大,然而只有具备精诚者,可承大医之名。“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
在漫漫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例如:扁鹊救世济人敢于直言,华佗则是广施人道不分贵贱,孙思邈则是为民救世的精诚,李时珍遍尝百草著书济世……自古以来行医者便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将“大医精诚”奉为圭臬,更是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上述的名医均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也正因为他们毕生恪守着这样的信念,才真正成为历代医学家和百姓景仰的伟大先师。
贫苦与羞辱多加的中国近代,中华民族被列强推向了生存的边缘,连温饱都已成了问题,何言求医问药,悲惨万象深深刺痛着每位医者的心。许多国外和本国的医生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只身来到这片硝烟弥漫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着“医魂”!也许纷飞的炮火将他们掩埋,也许汩汩的时光将他们的名字冲淡,但他们有一个共同而不朽的称呼“医生”。“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与此”,在一千多年前,孙思邈如是说。而一千年后的今天,千千万万的医者依旧是如是行。“sars”带来的白色恐怖,让劫后余生的我们依感心寒。赞美的言语略显苍白,优美的诗歌变得平淡,风停了,鸟儿也不唱了,河水静悄悄地流着。原来它们怕惊扰了长眠与此的医魂们。为了抢救人民的生命,为了毕生的信念,在sars那样无硝烟的战争中,他们献上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古往今来,医生在社会生活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而新时代中,我们面临的是更为复杂的现实。当代科学对某些疾病的局限性和病人的期待之间的矛盾,以及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和病人要求之间的矛盾,把医生推到了“风口浪尖”,一些医疗纠纷层出不穷。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是勇往直前,还是明哲保身呢?在我们刚刚步入神圣医学殿堂的那一刻,“医学生誓言”早以给了我们回答:“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救死扶伤,不辞辛苦,执着追求……”这亦是当代对“大医精诚”的诠释。我们曾庄严宣誓,是对历代医魂宣誓,以自己的灵魂起誓,而我们
要做的是履行诺言,要铭记的是“性命相托”的重任。医患关系紧张归结为医疗体制的不完善和医德医风问题,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完善,医德医风建设则成为我们要认真学习、体会的首要工作。
对我而言,刚刚步入医学的殿堂一年,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的锻炼都是刚刚起步而已,但“欲成才,先成人”,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首先要学习的便是医德,学习如何才称得上是一名好医生!“大医精诚”,“精”于专业,“诚”于品德,这样才是德才兼备的“大医”,而这亦是读完本书后得出的领悟。医海博大精深亦一时难以参透其中的奥妙,前人已做出典范,而我要做的则是效尤先人,力争做到“精诚”二字,尽毕生之力来做到“大医精诚”四个字!”
大医精诚读后感篇5
“大医精诚”,是千年来医者追求的最高目标。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他的《大医精诚》中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感同身受的心,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已所长,经略财物”。他的这种浓厚而朴素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值得学习和提倡的。
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我深深地钦佩南丁格尔放弃锦衣玉食,投身救死扶伤的精神,更为她的仁爱之心所感动;我欣赏非典女杰---叶欣护士长的坚强勇敢、从容不迫、无私无畏的白求恩精神。是她们,为护理事业指明了方向,是她们,为护理后辈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浮躁社会,我们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平凡的护理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修养身心,涵养德性,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是当前活动的主题,我更希望能成为永恒的主题,让修身行动成为公民的一种习惯,让修养身心,涵养德性在每个公民心中生根发芽,这样,社会就会更加和谐。作为医务工作者,身在伟人故里,博爱之乡,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山先生的对病人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大医精诚》不仅向所有医务工作者展现了优秀的医者该有的精于医术,诚于患者,细心博爱,心系苍生的崇高品质,也向所有医务工作者传递着时代人们最强的呐喊:渴望获得平等而便捷的医疗。《大医精诚》向世人昭示的那一片更为广阔的至精至诚、心系苍生的天空,那是一片真正属于医者的光明的天空,它驱散了迷失在黑暗中的阴霾,照亮了前方奏响起航号角的路。作为医生的我们也要意识到我们肩上的重任又何止是扞卫人类的健康。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无论我们身份贵贱,只要我们是一名医务人员,只要我们铭记至精至诚的信念,只要我们保有同情慈爱苍生的心灵,我们就有义务推动医疗的公平和发展,哪怕只是一点点,我们也可以成为一名大医。
衡量一名医生的成就绝对不能是金钱、地位和权力,而应该是医术、贡献和口碑。我们身边从不缺乏医术精良、医德高尚、践行大医精诚的好医生,在他们眼里,患者脸上丝许的微笑是对他们最大的赞许,他们希望得到是社会的认可,病人的健康和自我的慰藉,他们知道在精湛医术的背后医者还应该有良心。
“博学至精,明德至善”,身为医生的我们必将矢志不渝地奉行《大医精诚》向所有医生展现的优秀医者的高山景行,将大医作为人生的目标,在推进医疗平等、医学发展的道路上毅然前行。德艺双馨薪火传,杏林春色意阑珊!
作为板芙医院的一员,我真心地希望,通过修身行动,我们能看到更多患者的笑脸,听不到患者的抱怨,没有医疗纠纷,事业蒸蒸日上,同事之间更多真诚的问候与微笑。
大医精诚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刻凤凰读后感5篇
★ 微小说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