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展示读者对书籍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能力,读后感可以帮助读者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下面是发奋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小书屋的读后感最新8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书屋的读后感篇1
我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后,心里大有感触。
它的主要内容是:“我”家屋后的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我”于此体验到了无限的欣悦,那里有各色植物及可爱的小动物,还隐藏有新奇动人的.传说。到了冬天,百草园是捕鸟的理想天地,枯燥的学生生活并没有禁锢“我”纯真活泼的心灵,而是偷偷的玩耍及观察。这篇文章抒发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无限向往及对封建私塾教育的批判。
可是看看现在的我们,一个个都被困在家中。要么玩儿那些对身体有害的电子游戏;要么看电视;要么就是在家长的监督下“认认真真”地学习。可就是没有在户外一边呼吸新鲜空气、一边和朋友们谈天说地或与朋友们快乐地在一起玩耍的时间。我们每天几乎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如果敢消停一刻的话,那么家长就又该发出让所有人听了都心烦
意乱的唠叨“神功”了。比如:有一次,妈妈让我背书,而我正想着和朋友一起到哪儿疯。结果为了应付妈妈,我就像蚊子一样哼哼了起来。妈妈见了便说:“你声音不能大点儿吗?要是你到演讲大会上这样讲的话,大家都该睡着了;再说了,大声背书更容易记牢……”没办法,我只好乖乖地大声背了,怎么样,我妈的唠叨“神功”够厉害吧!再看看鲁迅,他小时候多自在,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他家屋后的百草园是他的乐园;不像我们现在住的楼房,一点玩乐的地方都没有,害得我们都像一只只笼里的小鸟一样,孤独无助。而且我们现在的辅导班也是一个接一个,跟鲁迅相比我们真是太悲催了!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体会到鲁迅的童年是多么的美好,我希望现在的教育体制也能相应的改改,让现在的孩子们也有一个快乐而值得回忆的童年!
小书屋的读后感篇2
这个假期,我翻开了鲁迅的《朝花夕拾呐喊》,颇有收获。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文章,便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浙江绍兴人,祖上曾是达官贵人,但到了他这一代便家道中落。鲁迅童年时接受私塾教育,青年时东渡日本学习医学,后因观看“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弃医从文终成一代文豪。而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便是他童年最真实的写照。
虽说百草园“园如其名”,只是一个长满野草的园子,但在童年鲁迅眼里,却是一个充满童趣的乐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百草园就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花园;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听故事、拍雪人、捕鸟雀……百草园又是一个乐趣满满的游乐场。在这里,童年鲁迅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无比的自在。
然而不久后,鲁迅便到了该上学的年龄。父母将他送进了书塾,在少年鲁迅的眼里,这似乎是对他的一种惩罚。在书塾里,虽然有先生严厉的管教,但是依然掩盖不了孩子们淘气的天性。当先生不在教室时,鲁迅和伙伴们便跑到园子里折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当先生读书得读入迷时,鲁迅和伙伴们又在下面用纸糊的盔甲来做戏,或是把宣纸蒙在小说上描绣像。虽说不像在百草园里那样欢脱,但少年鲁迅在三味书屋依旧快乐地成长着。
这篇文章充满了鲁迅对童年的怀念。但其实,鲁迅的童年并不完全是幸福的。由于家道中落,父亲病重,鲁迅不得不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正是因为他既体会了操劳家事的辛酸,又感受了无邪童年的美好,所以鲁迅先生才了解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鲁迅先生最终成长成为文化的斗士,立志要以文字唤醒国人,让中国强大,让少年儿童们都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小书屋的读后感篇3
细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趣。仿佛就像看到了幼年的鲁迅先生,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与昆虫为伴,采摘野花野果,与伙伴一齐捕鸟,虽然总捕不到很多;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此十分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镜吾老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住心中的孩子气,当读书入神时,却没发现学生们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三味书屋,是一个让人厌恶的地方,跟百草园相比较起来,三味书屋真是个烂地方。然而老先生我自认为还是不错的,因为还是实事求是,并没有什么不懂装懂。三味书屋有时候好,有时候不好,好的是能够让我们学习到更多知识,不好的是把我们“捆绑”了起来。
实际上两个地方是透过明显的比较,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写出了小孩子们对于三味书屋的厌恶。这只是我个人的认为,但我也有另外一种想法,就是和谐统一的方式。写出了在欢乐的百草园生活中也同样有对于读书的追求。不过仍然不明白鲁迅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想法。
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文章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热情,期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期望被父母,家奴管着。回忆起我的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小时候,在田野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采摘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花一会儿就枯萎了,但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
如今,田野上了造起了楼房,而我在紧张的学习之中,因此感受不到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却仍旧向往着,无论此刻能否实现。读过文章后有了许多感动。虽然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乱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一样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齐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小书屋的读后感篇4
每读完这篇文章,心中总要憧憬好一会儿,时间也似乎是停留了,停留在了那美好的'童年时光
这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写的是鲁迅童年的生活和学习,回忆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并不是简单的勾勒,却也没有浓浓的笔墨,而是流露着童年的快乐,甚是打动人心。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这些景色,不仅让鲁迅回味,更让我心动。我想鲁迅的童年,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甚至有点怀疑鲁迅童心未泯。而当鲁迅上学后,也并非不快乐,而让人觉得是另一种趣味。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这是鲁迅的话,让人看了,先是一笑。并不是笑鲁迅的无知,而是对他求知的肯定和赞赏吧,再者是一思,那就是对怪哉的思虑了。能让人深入其境地去感受这篇文章,我觉得是最大的成功。
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年过半百,可其中流露的感情,是那么真挚,仿佛就在眼前,看在眼里,刻在心里。我想,这不只是因为实有其事,更重的是鲁迅对童年的怀恋和憧憬。
扑蝴蝶、捉鸣蝉、采荷莲这是谁没有的童年?课堂开小差、收藏爱书、问一些无厘头的问题又有谁的童年没经历过呢?可是,又有多少童年留在心底?又有多少童年被遗忘?童年,留不住,最后只洒落在记忆的长河上。
人生固然是美好的,可怎样去感受,怎么去理解这些美好呢?文章虽然没有提到任何的观念,可是却不禁让人深思,对童年的深思,对人生的深思。或是记忆,或是怀恋,总是美好的,就算是曾经瑕疵。悠悠童年,承载着太多的美好和思念,我们真应当去好好感受。
我再次拿起书读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像是走进了百草园,走进了三味书屋,走进了童年。
小书屋的读后感篇5
今日的我们,在王老师的带领下,跟随着鲁迅先生的脚步,走进了世界名著《朝花夕拾》中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世界里,去领悟世界文豪的思想精髓。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鲁迅先生那优美的文章自眼前缓缓流过,将我们带入了他儿时的乐园——百草园里。我们仿佛也随他一起,拔何首乌藤,听长妈妈讲故事,在雪地里捕鸟……
鲁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富有乐趣。光是看那人声鼎沸的读书场景就可见一斑。折梅花,找蝉蜕,捉只苍蝇喂蚂蚁,这样的童年生活,谁不羡慕?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谁不向往?
请试想一下吧,童年的快乐时光,是不是造就了鲁迅的一生呢?请试想一下吧,鲁迅是不是因此而怀念童年时光呢?请试想一下吧,如果没有这样的童年,我们还能读到这样的文章,还能遇见这样的鲁迅吗?
现如今,却难见一片如百草园一样的“乐园”。大街上只能看见一个个背着书包的身影,却听不见一声声欢歌笑语。补习班和兴趣班遍地开花,却找不出一张自然的笑脸。甚至有时,五谷不分都成常态。
为何不去接近大自然呢?大自然里,有多少青山绿水,有多少桃红柳绿,而且那山山水水中,也蕴含着多少知识,多少道理呀!
小时候的我在外婆家,时不时与外婆一起去田野。遇到不认识的蔬菜,我总要问外婆:“这是什么?”外婆会耐心地解答;遇到不认识的昆虫,亦是如此。“生活处处皆学问。”我在大自然中,也学会了许多知识,为何一定要坐在书桌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
你看,那河畔的金柳,不像那正在梳发的姑娘吗?那枝头的小鸟,不像那正在欢歌的歌唱家吗?那大自然中的一景一物,不都给人以丰富的遐想,给人以发自内心的乐趣吗?
“救救孩子……”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如此写道。是呀,让孩子们回归自然,拥抱自然吧!让孩子们都拥有快乐的童年,还孩子们童年的一片蓝天吧!
小书屋的读后感篇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鲁迅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表现出作者由童年的玩乐到入学读书的成长过程。第一部分写在“我的乐园”百草园中游戏,描写的.很详细,那里快乐、有趣,满溢着生机与活力。第二部分写长大了,不得不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作者抓住几个记忆犹新的侧面,写书塾的景物、饱学又和蔼的教师和孩子们寻找到的读书之外的乐趣,这是本文的学习重点,第二段景物描写非常精彩,可以多加留意。整个文章内容丰富,放得开,收得拢,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文章本身文体结构语言上的优点就更值得我们学习了。
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年过半百,可其中流露的感情是那么真挚,仿佛就在眼前,看在眼里,刻在心里。
如今,田野上了造起了楼房,而我在紧张的学习之中,因此感受不到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却仍旧向往着,无论现在能否实现。
小书屋的读后感篇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本书主要介绍了鲁迅先生的生活。其中最让我感受深的是《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鲁迅的隐鼠弄死了,鲁迅很气愤。鲁迅很想拥有一本《山海经》,长妈妈给鲁迅买了《山海经》,鲁迅感到很惊喜,对阿长充满尊敬和感激,就没有跟长妈妈计较隐鼠这件事了。鲁迅先生写了他童年时和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达了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爱还有《风筝》,讲了了鲁迅干涉弟弟制作风筝的往事,当鲁迅看的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他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从而无法受到弟弟的宽恕,表达了鲁迅的自责和忏悔心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前半部分写了鲁迅在童年时期百草园无拘无束玩耍时的快乐生活,接着线了鲁迅在三味书屋枯燥的学习生活,表达了鲁迅对童年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让我更进一步了解鲁迅的生活。我还学到了鲁迅写作的一些方法。
我要向鲁迅先生学习。
小书屋的读后感篇8
上了初中以来,我们就在课本上学过了这篇课文。此刻寒假里,唐教师让我们读的《朝花夕拾》中又出现了这篇文章。再读一番,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情感,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油蛉在低唱,蟋蟀们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期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期望整日被父母、教师管束着,这也是我们所有孩子的企盼。
此刻,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一天都在忙忙碌碌地学习,也少了许多自由。平日里,我们早上5:50就得起床,一向到晚上9点左右才能休息。一天下来,已经很累了。本来想趁寒假暑假休息休息,没想到假期里爸爸妈妈安排得更“紧凑”。
我多么盼望大人们能带我到海边、郊外玩耍。每当海水涨潮时,我就光着脚丫,卷起裤脚,在沙滩上挖螺、捡贝壳、捉小鱼、放风筝……春天,去郊外踏青,去享受春日的阳光;秋天,迎着习习的凉风,在田野上四处奔跑……那种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定然和在“百草园”里玩耍的鲁迅先生有着同样的欢乐。
再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心中不由得想要以后建立一个像“百草园”一样的园子,还孩子一个像鲁迅一样绿色自由的童年。
小书屋的读后感最新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