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制定教案时,应该关注知识的深入与拓展,我们想要通过教案的撰写,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下面是发奋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关于桥的数学教案推荐5篇,感谢您的参阅。
关于桥的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调查统计,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整个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地收集和整理数据,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画简单的统计图,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收集和整理数据,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画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统计图,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决策。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统计”这个词吗?板书:统计对于“统计”,你想知道什么?
(什么叫统计?可以怎样统计?学统计有什么用?)
过渡:同学们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认识“统计”。
二、探究问题
(一)认识统计表
1.出示课件,提取数学信息。 有四种饮料,桃汁5箱;梨汁10箱;苹果汁9箱;桔汁5箱。
2.学生把饮料的箱数填在练习纸上的统计表中。
3.汇报:你是怎样填的?
理解“合计”的意思。
4.对比饮料图与统计表
师:如果让你用很短的时间发现更多的数学信息,你看下面图(杂乱的),还是看上面的统计表?为什么?(每种饮料的箱数一目了然)
师:像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板书:统计表
正因为统计表有这个优点,所以许多地方都用到它,你在哪见过统计表?
5.看统计表提取数学信息。
(二)认识统计图
1.课件:出示饮料图
2.生提出摆放建议
追问: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便于拿取;箱数一目了然)
3.课件出示分类摆放的饮料图
师:工人叔叔摆放饮料的办法真好,我们可以照着这种方法画一张统计图。
板书:统计图
4.认识统计图
课件演示:方格纸→左侧数字→下面饮料名称
师:你打算怎样表示桃汁的.箱数?
生自由发??
数学上用竖着的条形表示。(板书:条形)
5.画统计图
生拿出自己喜欢的彩笔,用条形表示其余饮料的数量。
6.看统计图,提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三)学看统计图
1.课件出示两天后超市现有饮料统计图,看统计图回答问题。
2.根据统计图做出决策
师:看这张统计图,如果你是店长,你会做出什么决定?
(四)小结
三、实际应用
1.数学书上128页试一试
2.四届奥运金牌榜
填统计表,画统计图,回答问题
师:看这张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金牌数增多。)
预测一下,20xx年在北京举办的29届奥运会的金牌数。
四、拓展质疑
1.这节课上到这儿,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教师总结:我们今天只是初步学习了统计图和统计表,今后我们对统计还要进行深入地学习。
五、布置作业
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己找数据,制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
关于桥的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页例1、例2。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教师:在前面我们编出了1~3的乘法口诀,利用编口诀的经验猜一猜4的乘法口诀一定有哪个字。
学生:有4。板书:四()教师:括号里可以怎样填?
二、试编口诀
出现汽车图。
教师:你会编4的乘法口诀吗?请根据四()在小组内编一编,有困难的可以用小棒摆正方形,看1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2个呢……你能编几句就编几句。
三、交流
教师:你们编好了吗?哪些组愿意把你们编的口诀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分组在黑板上写出口诀和应用这句口诀可计算的乘法算式。
学生1:我们编出了四四十六这句口诀。我想1辆车有4个车轮,4辆车就有16个车轮。用这句口诀可以算4×4=16。
学生2:我们编出了“四六二十四”这句口诀。我想1个正方形有4根小棒,6个正方形有24根小棒。用这句口诀可以算4×6=24,6×4=24……
四、探索规律
教师:你们能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这些口诀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按顺序排列4的乘法口诀。
教师:观察这些口诀,你能发现什么?同组讨论,再交流。
教师:你能按规律去记住这些口诀吗?用2分时间,看谁记得快。 学生独立记口诀。
教师:我们来对口令,看谁的口诀记得好。
师生间、生生间按顺序和随意抽的形式对口令记口诀。
五、应用口诀
教师:下面老师说乘法算式,你能说出用哪句口诀计算吗? 学生:能。
教师:4×8。 学生:四八三十二。
教师:8×4。 学生:四八三十二。……
关于桥的数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尝试进行多角度的规律排列,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
活动准备:
格子手绢一块;红、黄、蓝、白小方纸片若干混合后每组一份;绘画工具每人一套;
活动过程:
一、 引导幼儿观察格子手绢,发现图案的美。
1、观察手绢图案特点。
2、启发幼儿感受图案的.美。
二、幼儿尝试用方形纸片拼出格子手绢。
1、幼儿操作。
2、引导幼儿进行经验总结,发现排列规律:第一排:ababab第二排:bababa第三排:ababab第四排:bababa。
三、根据经验进行绘画——格子手绢
四、展示作品,幼儿讲述自己的涂色规律。
延伸活动:
平铺结构游戏:美丽的广场
数学教案-站队游戏
关于桥的数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发现递增递减排序规律,会接着往下排,并说出理由。
2、发现生活中序列的规律美。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已经学过其它排序规律(如:abab、abbabb)
2、物质准备:
(1)教师材料:运动场图;序列图一(递增)、序列图二(递减);规律图谱
(2)幼儿分组操作材料:排序底卡、菠萝、桃子、橘子、等各种水果图片;制作奖品用的材料、规律提示卡
活动过程: 一、观看运动场的布置,感受规律美,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引:果园里举行水果娃娃运动会了,我们去看看运动场的布置吧!
1、观察红绿旗、大小气球的排列顺序,幼儿找出规律。
2、师:这种按物体的不同的特征有规律的排列,真美!
二、幼儿操作,初步学习递增、递减的`规律排序。
引:运动会快开始了,水果娃娃准备入场了,你们瞧
(一)探索递增规律排列
1、出示图一:引导幼儿找出规律:ababbabbb
2、请幼儿根据图一的顺序,接着往下排。
3、分享交流:你是按什么顺序排的?
4、师:两个物体,其中一个物体的数量不变,另一个物体后面的比前面都多一个,这样逐一逐一增加的叫递增。
(二)探索递减规律排列
1、出示图二,引导幼儿找出规律:abbbbbabbbbabbb
2、请幼儿根据图二的顺序,用新材料让幼儿按递减规律排列。
3、分享交流:你是按什么顺序排的?
4、师:两个物体,其中一个物体的数量不变,另一个物体后面的比前面都多一个,这样逐一逐一减少的叫递减。
三、发现运动场环境创设的规律美,引:小朋友,运动员要经过三条小路,才能到达比赛地点,我们去看看。
1、出示三条路的图片,幼儿观察判断。
问题:哪一条路是递增规律排列的,哪一条是按递减规律排列的?
2、另一条特别的路(有递增又有递减,如:abbbbbaabbbbaaabbbaaaabbaaaaab)师:按规律排序的方法真多呀,小朋友只要认真观察、比较,在我们生活中就会发现很多各种各样的规律美,让我们以后慢慢去寻找吧。
四、分组操作活动,继续学习按照递增递减的规律排序。
引:马上要给运动远颁奖了,可是粗心的果园老板还没准备好呢?小朋友一起来制作奖品吧!
(一)介绍分组材料以及操作要求1组:用两种颜色的纸条做彩链。
2组:用两种长短不同的吸管制作手链3组:两种形状的木珠制作项链操作要求:请小朋友选择一种材料,可以按照这种逐一逐一增加的递增方法,或者逐一逐一减少的递减方法,也可以同时有递增又有递减的方法,制作美丽的奖品,好吗?
(二)幼儿自选一组材料,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是否按照递增递减规律来排列的。
结束语:让我们把作品拿到区域里,在分区时,再和同伴一起来分享欣赏,好吗?
五、延伸活动区域活动:将分组活动的材料投放到数学区,让幼儿继续练习按递增递减的规律排序。
家园共育:请家长引导幼儿观察家里或大自然中具有规律的排序现象。
关于桥的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物品,并能发现特征。
(2)两个相同的物体比大小。
(3)能按物体的大小进行分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学习按大小进行分类。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教学准备:
(1)小熊、纸箱子、橡皮泥、汽车、篮球、雨(样子一样,大小不一)各两个。
(2)纸盒子(魔盒)一个。
(3)小班幼儿用书10月分册第19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按照物体的大小分类。
难点:能准确说出物品的名称,并发现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当魔术师。
教师:"今天,李老师想当一位魔术师,带着咱们贝贝班的小朋友去看看魔幻的世界,小朋友想不想去呀?"
幼儿:"想!"
创设情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变魔术。
教师:"那好,小朋友看看这是什么呀?"
幼儿:"盒子"
教师:"它呀可不是一个普通的盒子,它能变出好多好东西呐!小朋友想不想看看它都能变出什么东西来呢?"
幼儿:"想!"
教师:"好,现在请小朋友来跟老师一起变变看吧!"
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认一认,并发现特征。
教师:"魔盒、魔盒。"
师生:"变、变、变。"
(一一出示物品)
教师:"看,咱们变出了什么呀?"
幼儿:"小熊、纸箱子、橡皮泥......"
教师:"那么小朋友来看看它有几个(只)呀?"
幼儿:"两个。"
教师:"噢!两个,那它们两个长得一样吗?"(同一物品作比较)
幼儿:"一样。"(伴随说出一些明显特征,比如:颜色等)
教师:"那小朋友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幼儿:"一个大,一个小。"
教师:"啊!咱们贝贝班的小朋友真棒。那小朋友还能告诉老师它们两个到底是哪个大哪个小吗?"
幼儿:"能"
教师:"好,现在李老师请一位小朋友上来给老师指一指,好不好?"(幼儿举手,请一位幼儿上前)
教师:"好,谢谢xxx小朋友,请回坐。"
教师:"刚刚xxx告诉老师了,是它(大)它(小)。"(教师先举起大的'一个物品,随后举起小的一个物品)
教师引导幼儿,让幼儿自主发现特征。
三、物品按大小分类
教师:"刚刚小朋友都认识了这些物品,也知道了它们哪个大哪个小是不是?
幼儿:"是"
教师:"可是老师把它们都放在了这个桌子上面,小朋友看看这样放着整齐不整齐呀?"
幼儿:"不整齐。"
教师:"那么小朋友想一想咱们把它们怎么放就变整齐了呀?"
开动幼儿的脑筋,让幼儿思考。
幼儿:"分开放。"
教师:"唉!对了,小朋友真聪明。"
教师:"现在小朋友看看老师拿的这是什么呀?"
幼儿:"纸箱子。"(出示一大一小纸箱子)
教师:"它们......一个(大)一个(小)"
教师:"咦!我看见它里面有一个东西,小朋友猜一猜是什么呀?"
幼儿自由猜想,再次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教师:"噢!原来是一个字宝宝呀!"
教师:"小朋友看看这个字宝宝在大的纸箱子里放着还是在小的纸箱子里放着?"
幼儿:"在大纸箱子里。"
教师:"所以这个字宝宝和这个纸箱子一样。"
教师:"来,跟老师念:大、大、大。"
幼儿:"大、大、大。"
教师:"这个字念什么?"
幼儿:"大。"
教师:"老师在这个小的纸箱子里也看见了一个字宝宝,小朋友猜猜在这个纸箱子里找到的字宝宝念什么呀?"
教师:"小、小、小。"
幼儿:"小、小、小。"
教师:"小朋友记住了没有?"
幼儿:"记住了。"
教师:"那好,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来给它们分分类。大的物品放进大的纸箱子,小的物品放进小的纸箱子,好不好?"
幼儿:"好。"
请幼儿上前自主操作,激发幼儿的动手能力。
四、小结
教师:"看看,现在这个桌子上面变整齐了没有?"
幼儿:"整齐了。"
教师:"为什么它变整齐了呀?"
师生:"因为小朋友把它们都分了类,所以它变整齐了。"
教师:"谢谢小朋友。"
幼儿:"不用谢。"
教师:"今天,咱们上的这一课的题目叫做《大小分类》,因为小朋友把大的物品和小的物品分开了并放进了大小不一样的箱子,所以它的名字叫做《大小分类》。来,跟老师一起说--《大小分类》。"
幼儿:"《大小分类》"
教学延伸:
教师:"好,现在老师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给书上的这些物品也分分类,好不好?"
幼儿:"好"
教学反思:
根据教材在设计这个活动的时候我在想大小对于小班幼儿应该不容易掌握,所以我就设计了几个环节让幼儿通过不同的游戏来反复认识大小,并分类。通过实际操作我发现孩子们掌握的还不错。
关于桥的数学教案推荐5篇相关文章:
★ 培训教案推荐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