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三峡教案8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有着详细的教学目标,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教案应包含课前准备、课堂活动和课后作业,发奋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10三峡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10三峡教案8篇

10三峡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用简洁语言描绘景物特征

3、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自修阶段)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嶂隐蔽晨曦襄上溯御湍揣喘潭漱口峻竣浚骏茂盛元旦山涧属引凄凉衣裳巫峡重叠疾风鸣叫朝

[2]查找资料,解释词句。

略无阙处叠嶂:重叠的山峰。自非:假如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阳光。襄:上。

陵:山丘。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阻隔不通(断)。哀转久绝:消失。或:有时。

宣:宣布君主的诏谕。朝zhao:早晨。暮:晚上。虽:即使。奔:代快马。御:驾。疾:快。

回清倒影:清波回旋,物影倒映。飞漱:飞流冲刷。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茂。

(清澈;欣欣向荣;峻峭,山高而陡;茂盛。)良多:很多。旦:早晨。林寒涧肃:寒静,

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肃穆。(寒峭:形容冷气逼人)啸:拉长声音叫。属引:连续不断。

[3]试直译全文。

参考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连山,简直没有空缺中断的地方。层层重叠的岩石和山峰,遮天蔽日,假如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季江水漫上山丘,顺流逆流都阻隔不通。有时帝王的命令紧急宣布,早晨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到达江陵,两地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轻风,也不如这样快。

春冬季节,就是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清波回旋,物影倒映,高峻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特的柏树,悬泉和瀑布,飞流冲刷在山岩之间,山高水清,树木繁茂,确有很多趣味。

每当初晴时分,霜后清晨,林间寒峭,山涧肃穆,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叫,连续不断,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最长,猿叫三声使人泪湿衣裳。”

[4]或许你还不能自己把文章字字句句翻译准确,但相信你一定已经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通过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想象到了各段文字所描述的三峡风光,不妨把你头脑中的三峡用一段文字描述出来。也可完成课后练习一。

课上导学(自助、自新阶段)

[1]简介作品,导入课文

?三峡》选自《》,作者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人,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__家。

?水经》是记述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课文节选的部分着重写了三峡的山势及四时的景色,文句简洁,意境优美,是《水经注》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

[2]学生问答,教师解惑,了解内容。

1、齐声朗读,师生问答,检查有注释和学过字词的掌握情况。

2、逐段朗读,学生提问,学生答疑,对学生有疑惑之处进行引导明确。

3、指名逐句直译全文。(看谁译得正确而且流畅)

4、自选段落,速背比赛,(看谁背得多)

[3]梳理层次,想象情境;

1、 分别用一个词或短语概括各段所写的主要内容。a地形地势b夏景c春冬景色d秋景

2、作者选取了哪一景物写三峡的'地形地势的?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出三峡的雄伟气势。明确:山;连,高。

3、 完成下表。说说你想象中的三峡是什么样的?(可参照课前预习[4]和课后练习一)

季节 所选时间 所选景物 景物特点 给人的____________感觉

夏季 水涨之时 长江行舟 汹涌湍急日千里快 奔腾壮观水势磅礴

春冬季节 风平浪静之时 急流深潭清波物影山峦柏树泉水瀑布 洁白素湍碧绿绿潭回旋回清倒映倒影极高绝献奇特怪柏高悬悬泉飞泻飞漱 水清清澈树荣繁茂山峻峻峭草茂茂盛如诗如画清幽宜人明朗闲静良多趣味

秋季 初晴下霜的早晨 树林山涧高猿山谷 寒静肃穆长啸凄异空寂传响 悲凉凄清哀凉气氛令人感伤三声泪下

[4]讨论交流,概括特点

1、 作者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讨论交流。

2、请概括文章描写景物的特点,写成一段话。

[参考]作者构思精心,描写生动。

本文主要写的是三峡的形势和景色。先写高山重叠,表现山势雄伟,这是全景;后分写四季景色。作者不循时序,先写夏季,浓墨于江水暴涨时的湍急,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再写春季和冬季,重彩于风平浪静时水清、树荣、山峻、草茂的画境,展现三峡清幽闲静的山光水色;最后写秋季,落笔于晴初霜旦之时的林寒涧肃、水少谷空,更添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渲染出峡区寒静肃穆,哀凉凄清、令人伤感的气氛。不难看出作者匠心独运,四时之景,各具特色,循环变幻,奇景迭出,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奇丽多彩的三峡山水图。

具体描写手法多样,形象生动。开头大笔勾勒全景:山连,高到“略无缺处”;山高,高到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不见曦月”。这是三峡独有的自然景观,描写十分形象。写夏季江水之奔腾咆哮,放弃直接描写,而是虚拟一叶扁舟,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写路远、时短、行速衬托水流的汹涌与湍急。写春冬之清幽宜人、良多趣味,一连排出八个极富特色的山水景象,烘托出清荣峻茂的优美境界,让人应接不暇,如临其境。写秋景,作者先概括一般特征:林寒涧肃;然后紧紧抓住最具特色的“猿啸”极力加以渲染: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这不仅让人看到三峡凄清的景色,还让人听到凄异哀转的猿叫,勾起人们的悲秋之感。最后引用渔歌衬托三峡深秋的清幽寂静。

郦道元地理学家的目光探寻自然,以文学家的心灵感受自然。因此,他笔下的山川草木不只有美的形色,而且带着几分灵气。他笔下的三峡就像一位魁伟的男子,有盛夏的热情奔放,春冬的俊逸和闲远,秋日的忧伤和啸叹,整个形象丰满而多情。

[5]积累描绘山光水色的词语

1、 本文语言极为精致洗练,请将下列词语积累到自己的资料本上。

重岩叠嶂回清倒影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林寒涧肃高猿长啸空谷传响

2、 简单说说它们的意思和使用环境。(看谁释得准、好)

课后巩固(自立、自给)

[1]课后作业:自由写作训练,可任选一题来做。

1、 选一个季节描写三峡风光,整理到作业本上。

2、 近不用上课,你一定常出去游玩,请将你看到的自然美景描写出来。

[2]反馈练习:

1、解释加点词的意义(10分)。良多趣味晴初霜旦

略无缺处属引凄异哀转久绝绝多生怪柏沿溯阻绝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屠自后断其股

2、翻译句子(2分)。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 回答下面的问题。(13分)

(1)《三峡》中描写两岸悬崖陡峭雄伟险峻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峡》中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和“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分别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修辞方法。

(4)《三峡》一文引用渔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5)《三峡》一文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

(6)本文语言精致、洗练,用语俏丽、贴切。请选取文中一处做简要分析。(3分)

示例:描写三峡春冬一段中,因为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饰“潭”。

10三峡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世界闻名的风景区三峡。(看录像)看后简单说说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去三峡旅游过的同学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一谈。

二、检查预习

读生字:橘(橘树)驳(驳船)

学生互相解词:

摇曳:摇动。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三、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划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在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2)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3)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4)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小结:本文语言流畅、优美,请你读读你喜欢的段落。

五、指导朗读

1、朗读的时候还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2、朗读练习

附:板书设计

14 三峡之秋

早晨橘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雾青色而透明

夜晚长江宁静

峡谷神秘

10三峡教案篇3

一、交流、展示学生课后搜集的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的作品。

交流、展示后,教师补充:①“告别三峡”文化专题----三峡画展、诗三峡(李白《早发白帝城》必不可少);②三峡风光资料,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片。

二、研读课文、分析、体味、探究文章写景的方法

1、听录音,指导学生朗读,从整体把握课文。

正音:阙(quē)嶂(zhàng)曦(xī)巘(yǎn)属(zhǔ)引哀转(zhuǎn)

划分句间停顿点拨:第1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2自然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第3自然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第4自然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点拨后再听录音。

3、朗读比赛:分小组或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进行,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的积极性。

4、讨论:疏通文意(六人小组进行讨论,每两个小组讨论一个文段,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5、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

①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描写山势只有寥寥数的笔勾勒?描写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③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讨论后教师归纳: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作者思路清晰。写景时动、静结合。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文章着重描写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带来的江水四季变化。夏季是水旺的时候,秋季是水枯的时候。夏、春冬、秋的.记叙次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写处理,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三段文字,是以“水”为线索贯穿起来的。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是美不胜收的,同学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河山,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图文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课文。)

三、课文质疑

学生质疑,由学生或老师释疑。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赞扬勇于质疑的精神。

四、本课时小结

五、拓展与延伸(作业)

搜集资料,写一篇作文描绘黄河(或自己熟悉的河流)古今风光,注意用上本文的写法,并尽量使文章自然、流畅、生动。

板书设计:

两岸连山

地貌特征(山)奇特险峻

群峰对峙

大水猛涨

三峡夏

江流湍急

回清倒影

四季变化(水)春、冬素湍绿潭摇曳生姿

清荣峻茂

林寒涧肃

哀猿凄清

有形有色、有声有情

10三峡教案篇4

执教: 秀中分校 马玉琴

开课时间: 20xx年11月25日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体味文章意境。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三峡风光片)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

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

过渡:

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归纳起来看:

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四、拓展延伸:

过渡: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

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xx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xx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到20xx年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的资料及图片,展开想象,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作业:

1 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板书设计:

(山)-- 奇险

夏 湍急

三峡 --(美)

(水)-- 春、冬 清幽

秋 凄清

10三峡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3、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4、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赞美的欣赏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图片,师引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要求。

2、听录音,点读(点评并指导),范读。

3、学生分组读,理解文意,疏通字词句意。

4、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分别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三、精读课文,品味美感

请以“本文的美,美在。”说一句简单的话。(可以试着从结构、描写手法、语言、对偶句、感情、节奏、角度等方面着手。)

例:本文的美,美在构思。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思路清晰。在写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

……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试找出诗句与课文中相对应的相同写景致的句子。

五、学习方法,开心练笔

1、请以生活中见到的花草树木、鸟语花香为例,抓住他们的主要特点写几句话。

2、假如让你做导游向游客介绍三峡的风光,你打算怎么介绍呢?

例:各位游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各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鸟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六、板书设计(反面)

七、小结

?三峡》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山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山奇险

三峡夏急猛

水春冬清幽

秋凄凉

10三峡教案篇6

?三峡之秋》是修订后六年制小语教材人教版第九册新增的一篇精读课文。在教学本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分层读书,层层深入,感受三峡之秋的奇丽景象,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

1、通过各种读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能简单说说三峡之秋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了解三峡各个时段的景象特点

4、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

1、了解作者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的景物。

2、能体会三峡之秋一天当中的景象特点。

多媒体课件、搜集三峡的图片、有关音乐

一、导入课题,初读感知,质疑问难,从整体上感悟美

⑴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

⑵ 交流读后的一些初步的感受。

⑶ 请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作者描写了三峡之秋的哪些景象?

(4)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首先,学生自由朗读,重点是为了解决字音问题,把课文读通顺;然后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一些初步的阅读感受;再一次默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即从作者描写的几个时段的景象中感悟它的美丽。这时,学生的感受一般是浅显的,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提出阅读中不明白的问题,以便调整下面的教学。)

二、读书想像,解决疑问,在细读中感悟美

1、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再把读得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2、大家仔细听并展开想像,听完后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这个环节以读代讲,读中想像,读议结合,将语言文字和生活观察相结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三峡之秋的美,避免了教师串讲串问。)

(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同时,可以按照时间的变化有顺序地安排交流,利于学生有顺序地想像三峡景象,感悟秋景的奇丽,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培养语文能力。)

3、欣赏三峡的录像片断,请学生说说观后的感受。

?这里运用电教手段,可以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三峡的美景,帮助学生丰富想像,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三、感情朗读,练习说话,在表达中升华美

1、比赛: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读,男女对读,表演读等),读出三峡之秋的美,大家评议。

(这个环节通过竞赛,给学生选择朗读方法的权利和相互评价的权利,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美读,在美读中进一步升华阅读情感。)

2、比赛:在学生明白了如诗如画的三峡的意思的基础上,请学生作诗作画作广告,赞美一下三峡之秋美景。

(在这个环节里,学生可以自由说话,尽情表达对自然、对三峡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在说话中进一步明白成熟、明丽、热烈等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

四、了解写法,对比读书,在对比中体会美

在这个环节里,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题型:

1、必答作业:(在小组里说说、画画、议议。)

作者把三峡之秋描写得如诗如画,看看作者都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课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等,浅显地了解作者的描写手法,从而受到启发。)

2、超市作业:(任选一题,在小组里交流)

⑴ 读了: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和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这两句,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⑵ 欣赏: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一句,如将画线的词语去掉,你有何想法?

⑶ 对比:三峡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不同景象,你感受到什么?

⑷ 换换结尾:将结尾这一天,正是中秋换为其他句子,并从中表达作者的感情。

(这里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利于学生全体参与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这个环节里,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再来深入感悟自然的美,评价文章的美。)

五、课后练笔,搜集资料,在实践中展现美

1、课后可以继续搜集、阅读描写三峡的文章、图片,并进行相互交流。

2、办一期奇丽的三峡的墙报。

(这个环节是课内学习的延伸,拓宽了学习语文的渠道,引导学生在练笔、搜集资料、办墙报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10三峡教案篇7

教学思路:

本文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游踪顺序;然后分析作者对三峡不同景物所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品味语言。并通过开展“小导游”活动,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

2、品味文章的语言。

3、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教学准备:

1、制作三峡地名卡片;

2、地理教学挂图“祖国地形图”

3、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介绍三峡

1、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2、提问:

① 这首诗所写的地点在哪里?

②他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行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③白帝城是处于长江中的哪个地段吗?

3、挂出立体地理教学挂图,请地理科代表指出“三峡”的位置。

4、以前我们学过一篇文言文——郦道元写的《三峡》,文中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话?

5、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巴东三峡”的现代游记,让作者刘大杰带着大家逆流而上,游览三峡。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课文快速读一遍,找出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2、出示地名卡片,分组讨论,谈谈这些卡片该怎样排列?

3、由学生上台把卡片贴到黑板上,并说明理由。

三、细读课文,口语训练

1、老师示范担任“总导游”,对三峡作简单介绍。

2、假如你是安排在“西陵峡”中的一位小导游,请你选择其中一段准备向游客解说介绍。布置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解说。

3、由学生进行解说。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

1、在三峡中,最吸引游客的应该是巫峡。听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的朗读录音,找出这两段所写的内容,看看巫峡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这两段主要写了巫峡的江水、山和云。)

2、自由读七、八段,分别找出一个排比、拟人和比喻句。

①排比句:“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这个句子抓住“窄”、“急”、“曲折”、“多滩”等词,突出了江水的险。

②拟人句:“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个句子突出了山峰的特点——高。

③巫的云“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这个句子生动地写出了云雾的奇幻多变。

3、在第七段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巫峡特点的句子。

(这是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

4、齐读这两段。

五、积累知识,拓展迁移

1、读第十自然段。、找出游完山峡后,游客们的心情怎样?抓出文中关键词语。

(愉快、轻松)

2、联系全文,说说在游览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

3、本文还引用了许多诗句、谚语、典故,并把它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请找出来并展开讨论,说说它们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由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今天的三峡。

(可参看《地理》书48面,“长江三峡工程”介绍。)

5、布置作文——《畅想三峡》,写好后先在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10三峡教案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感知三峡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代诗人李白有一首诗《早发白帝城》,写了三峡的风光,请同学们齐声朗诵。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今天我们走进另一篇文章,来更细致地领略三峡的景色。

二、介绍三峡: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风景之首。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三大峡”。

瞿塘峡雄踞长江三峡之首,西起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镇,全长8公里,以其雄伟壮观而著称。瞿塘峡锁全川水的险要气势。瞿塘峡在三峡中虽然最短,却是一幅神奇的自然画卷和文化艺术走廊。

巫峡自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至巴东县官渡口止,全长46公里,有大峡之称,以幽深秀丽称奇于天下。巫峡两岸群峰,以十二峰为奇,它们各具特色,尤以神女峰最为纤丽奇俏。“秀峰岂止十二座,更有零星百万峰”。

西陵峡滩多流急,以“险”出名,以“奇”著称,“奇”、“险”化为西陵峡的壮美。整个峡区都是高山、峡谷、险滩、暗礁。峡中有峡、滩中有滩,大滩含小滩,自古三峡船夫世世代代在此与险滩激流相搏。

三、走近作者

1.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关于本文作者及代表作品的介绍。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人,南北朝北魏时的地理学家,散文作家。他一生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对祖国河山十分热爱,对地理风物精切钻研。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经注》。

?水经注》是给《水经》所作的注文。《水经》是记述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专著,书中列举大小水道137条,内容简略。郦道元作注时大为扩展,介绍了1252条河流,除记载水道变迁沿革外,还记述了两岸的山陵城邑、风土人情、珍物异事。《水经注》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地理有很大参考价值。

2.教师点明《水经》、《水经注》与《水经疏》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听范读,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明确读音。

3.自由朗读。

4.分组齐读。

五、再读课文,理顺文章大意。

(一)学习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a)三个标准:“信、达、雅”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b)两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c)五个步骤:审、切、连、验、誊

1、审。分析译句前后内容,把握译句大概意思;看清译句的长短,停顿,标点,语气;审清译句的语法现象。可先抄出来,圈注。

2、切。将译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字翻译。

3、连。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

4、验。将译好的句子代入语境,看语义、语气、对象等是否吻合。

5、誊。将草稿纸上的译句誊写在答卷上。做到“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d)具体方法:

1、留

保留法。即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等,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不必翻译。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这里除了“春、谪守”之外,都要保留。

②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黔州那个地方,从未有过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了一头驴子到那里去。(“驴”、“船”古今的词义完全相同,翻译时不能改变它的原意。)

2、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①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

②“夫战,勇气也。”--“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曹刿论战》)

③“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3、补

(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②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相同、一样)

③祖母刘(氏)(怜)悯臣孤(独)弱(小),躬亲抚养。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纸扇、一块醒木罢了。(《口技》)

②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阿房宫赋》)

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曹刿论战》)

4、换

(替换法)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最常见的是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调换文言文的单音节词;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1)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璧上有瑕疵,请允许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尽了它的肉,才离去。(“断、喉、尽、去”均为一个字换为两个字)

5、调

(调整法)包括: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生在我前面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且拜他为师。

②求可使报秦之人--寻找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

③还自扬州。(《伤仲永》)(状语后置)--从扬州回家。

6、变

"变",就是变通。遇到活用词时,应灵活地译出该词的活用意义。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另外对古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互文见义这些用了繁笔的文句翻译时要加以还原,用简笔的形式翻译。

①波澜不惊--(湖面)风平浪静。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二)按照这“六法”,学生细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资料独立疏通文意。

六、作业

独立思考,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文学常识导入。

二、检测作业完成情况

1.交流翻译心得。

2.小组内提出完成作业过程中的难点,合作交流。

3.全班合作互助,翻译全文。

参考:

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半点空隙。层层叠叠的山岩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季,大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断绝了。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色。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奇特的柏树,大小瀑布,在那里飞射冲刷,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树林山涧冷落而萧索,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整体感知,把握脉络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全文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主要写的是哪种景物?

明确:

三峡的山、水。

两个。

一层:三峡的山。

二层:三峡的水。

2.第二个大层次又分成哪几个小层次?

明确:

夏季的三峡。

春冬的三峡。

秋季的三峡。

四、研读第一层次:三峡的山

1.作者集中写三峡的山的是哪一段?

明确:第一段

2.写出了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山高岭连,峡窄水长

3.作者是如何体现三峡山的特点的?

明确: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先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来写三峡山高岭连的特点,再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势高大狭窄的特点。

4.本文是为《水经》作注,应该重点在写水,可是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才开始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因为山势造就水势,写山的特点,为写水作了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五、研读第二层次:三峡的水

研读:夏季的三峡

1.夏季的水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水涨流急,交通阻断。

2.在写夏季三峡水是,作者运用哪些方法去体现三峡特点?

明确:

(1)王命急宣--侧面体现

(2)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夸张,对比。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

2.搜集关于三峡的神话传说。

10三峡教案8篇相关文章:

西游记第10回读后感8篇

10月活动总结参考6篇

10军训心得体会7篇

10月活动总结7篇

10月活动总结通用5篇

10月国庆思想汇报5篇

寒假10课心得体会6篇

10月安全活动总结7篇

学生检讨书10字6篇

党10月活动总结7篇

10三峡教案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0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