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运算律教案7篇

时间:
Mute
分享
下载本文

只有精心准备教案,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提升,教案写的好,能够让学生更专注于学习,提高整体学习效果,下面是发奋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四年级下册运算律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四年级下册运算律教案7篇

四年级下册运算律教案篇1

一、学习内容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二、学习目标

1.会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重点难点: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四、预习学案

1.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2. 观察这两道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2+6×(12-4) (2)42+6×12-4

(1)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两题的计算结果呢?

(2)先说出它们的运算顺序,再计算。它们的运算顺序相同吗?

(3)它们的计算结果为什么不同?

(4)如果在一个算式里含有小括号,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五、导学案

1.讨论每题两个式子的不同。

2.小组内交流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3.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为什么在含有括号的题目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4.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5.小组内总结交流: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小结: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六、课堂检测

1. 35+8×(15-8) 35+8×15-8的计算结果相同吗?为什么?

2. 240÷(20-5) (37-15)×(8+14)

3.学校食堂买来大米850千克,运了3车,还剩100千克,平均每车运多少千克?

七、作业:见作业库

八、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1)42+6×(12—4) (2)42+6×12—4

=42+6×8 =42+72—4

=42+48 =114—4

=90 =110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反思:因为四则运算学生学得认真,所以对于含有小括号的运算并不陌生,归纳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也较容易。因此这节课很轻松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年级下册运算律教案篇2

第1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一、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p17——p18

二、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师生交流后,课件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你看,这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2、获取信息。

师: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

3、师小结信息,引出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 探索加法交换律

1、课件继续出示:“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出示: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你能用等号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40+56=56+40

你还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独自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出的等式,互相检验写出的等式是否符合要求。

2、观察写出的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全班交流。从这些算式可以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可以用文字来表示:甲数十乙数=乙数十甲数。

3、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又可以怎样来表示发现的这个规律呢?

a+b=b+a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4、初步应用: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37+36=36+( ) 305+49=( )+305 b+100=( )+b

47+( )=126+( ) m+( )=n+( ) 13+24=( )+( )第二环节 探索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例2情境图。

师:从例2的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生交流后提出问题:要求“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方法二:先算出“第二天和第三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88+200

=288(千米)

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道等式:

(88+104)+96=88+(104+96)

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小组讨论。先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再比较这三组算式,在小组里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集体交流,使学生明确:三个算式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也没变,运算的顺序变了,它们的和不变。也就是: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3、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可以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呢?

(a+b)+c=a+(b+c)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初步应用。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

(45+36)+64=45+(36+ )

(560+ )+ =560+(140+70)

(360+ )+108=360+(92+ )

(57+c)+d=57+( + )

(三)巩固发散

1、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填写,组织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律填写的。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

(1)470+320=320+470

(2)a+55+45=55+45+a

(3)(27+65)+35=27+(65+35)

(4)70+80+40=70+40+80

(5)60+(a+50)=(60+a)+50

(6)b+900=900+b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知道了如何用符号和字母来表示发现的规律。

(五)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例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88+104) +96 88+(104+96)

56+40=96(千米) =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104+96)

a+b=b+a (a+b)+c=a+(b+c)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六、教学后记

四年级下册运算律教案篇3

教学内容: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用具:口算题灯片.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快速口算)

出示:(1)100+0=(2)0+568=(3)0×78=(4)154-0=

(5)0÷23=(6)128-128=(7)0÷76=(8)235+0=

(9)99-0=(10)49-49=(11)0+319=(12)0×29=

二、新授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关于“0”的运算

100+0=100235+0=235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319=3190+568=568

99-0=99154-0=154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0×78=0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0÷23=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128-128=0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能否做除数?0不能做除数。

四年级下册运算律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主题图)。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能提出数学问题吗?我们选择一个。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学生列式: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同样的一幅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其中“40+56"是用上午的路程加上下午的路程,“56+40”呢?(下午的路程加上上午的路程)

两道算式都表示把上午的路程加上下午的路程合起来,所以都等于?(96千米)

两道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屏示等式:40+56 =56+40)

2.观察等式,发现个案特点:

仔细看这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验证,并简要表示规律。

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当我们对这个发现有疑问时,怎么办?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举例进行验证。 生汇报交流(汇报时,教师在屏幕上输出学生举出的等式:) 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写几个吗?

追间: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屏示省略号。) 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交流一下。

师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刚才,我们用语言把加法中的这个规律表达了出来,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些更为简洁的方式来表达,比如用汉字、图形、字母等写成等式,也能表示这样的规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吗?(在实物

投影上展示交流。)

4.用字母表示交换律:

刚才大家想出的等式都很好,不仅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而且比语言叙述更简洁。其实这个规律,是加法的一个很重要的运算律。(板书:运算律)能给它取个名字吗?——加法交换律。

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b+a。

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想一想,什么时候曾经用过它?

5.巩固练习(抢答)。(屏示:你能根据运算律填一填吗?)

出示:96+35=35+□

204+□=57+204

37+□=59+□

76+□=□+76

这4道练习都用到了哪个运算律?(加法交换律)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回到操场,刚才是跳绳的同学,现在有什么变化?(屏示:23个踢毽子的女同学)

仔细看(屏示大括号),你看懂了吗?(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有三部分,你打算先求什么?(跳绳的有多少人?)(屏示动态结合过程)会列综合算式吗?(28+17)+23。

师:你给

28、17加上了括号,表示什么?(先算28加17)先把跳绳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踢毽子的人数。

还可以先求什么?(女生的总人数)(屏示动态结合过程)现在算式怎么列?

28+(17+23),现在括号加在了什么位置?表示什么?(先算17加23),也就是先把女生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男生的人数。

两道算式都能求出参加活动的总人数,会计算吗?要求:

一、二两组算第一题,

三、四两组算第二题: 汇报:两道算式都等于68人,得数相同!

2.比较异同点,连成等式。(屏示:(28+17)+23,28+(17+23))

两道算式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第一道括号在前,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

第二道括号在后,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 运算的顺序不同,为什么得数还相同呢? ——因为两道算式都是把

28、

17、23三个加数相加。

师:三个加数是相同的,就连先后的位置也相同,所以得数相同,连成等式!(动态屏示等式:)

3.感知众多案例,积累感性认识。

老师这里还有两道算式,注意看!(屏示:(13+45)+25,13+(45+25))

猜一猜,它们的得数可能会怎样?悄悄告诉同桌!

同桌分工,一人算一道,看看结果怎样? 汇报:左右得数相同,连成等式!(屏示:“=”) 再看,(屏示:(36+18)+22和36+(18+22))。

仔细观察,大胆猜测,它们的结果又会怎样?

认为相同的举手!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都是这三个数相加,只不过运算顺序不同,但得数还是相同的)口说无凭!(屏示:?)还得算算!左边?右边?得数确实一样,你们真厉害!(?消失)

猜得这么准,你们是不是隐隐约约发现什么规律了?能说说吗?(屏示三组等式)这三组等式中都是三个数相加,左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右边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都怎么样?(不变)。

4.猜测规律,举例验证。

这个发现,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巧合呢?如果换成其他的三个数相加,左右两边的得数还会相同吗?你能不能再举些例子来验证?同桌互相验证,全班汇报。

像这样举出的例子,被同桌证实和不变的举手!有没有同学举出的例子左右两边和不相同的?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屏示省略号)

5.归纳加法结合律。

看来,我们的发现不仅仅是巧合,三个数相加一定有规律! 师生共同小结: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师:这个规律又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现在需要几个字母?(3个,a、b、c)

你能用丰母把加法结合律表示出来吗?(板书:(a+b)+c=a+(b+c))

6.小结。(略)

四、巩固练习。(作业纸)

1.你能在方框内填出合适的数吗?

(45+36)+64=45+(36+□)

(72+20)+□=72+(20+8)

560+(140+70)=(560+□)+□

2.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

(1)72+16

a.(75+25)+48

(2)45+(88+12)

b.16+72

(3)75+(48+25)

c.(45+88)+12

真了不起!完成得这么好,还有两道算式也想请你们帮帮忙呢,愿意吗?如果这两道算式得数相同,你就起立证明自己的观点,看谁反应快!准备!

(84+68)+32

84+(68+23) 哎,站了又坐下去,怎么回事?不能连!为什么?(三个加数中有一个不同了)哪个加数不同?一个是32,一个是23,既然两边不等,那你知道哪边大吗?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看题要仔细)

3.渗透简算意识。

计算比赛:一二两组算左边,三四两组算右边,不写过程,直接写得数,半分钟,看哪组速度最快!

45+(88+12)

(45+88)+12

时间到!停笔!我宣布,一二两组快!三四两组慢!老师这样评价,你们有话要说吗?尤其是三四两组!不公平?左边算式中先算88加12,正好凑成100。右边呢?(凑不成100)能凑整的快是吗? 好,再来一题!这次公平一点,自己选择,想算哪道就算哪道!师出示:75+(48+25) (75+25)+48

等于多少?你算的是哪道?为什么都选这道?因为先算75加25正好得到100。

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研究的内容!

四年级下册运算律教案篇5

1.填空.(20分)

(1)在计算(2000-36×47)÷44时,首先算()法,最后一步算()法.

(2)180×650-320÷80,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先算减法,那么必须使用括号,算式是( )。

(3)根据500÷125=4,4+404=408,804-408=396组成一个综合算式是().

(4)原计划21天完成,实际提前了5天,实际()天完成任务.

(5)5人4天编筐80个,每人每天编筐()个.

(6)用182除以13的商,去乘28与14的差,积是多少?列成综合算式是().

(7)一个气象小组测得一周中每天的最高温度分别是31℃、33℃、34℃、32℃、30℃、35℃、29℃.这一周内的最高温度相差()℃,这一周内的最高温度平均是()℃.

(8)把算式改编成文字题.

5×(3+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题.(5分).

(1)75×8表示8个75的和是多少.()

(2)比200少2的数是198.()

(3)乙数比甲数少2,甲数就比乙数多2.()

(4)甲是乙的3倍,乙是丙的2倍,甲是丙的6倍.()

(5)小数一定比整数小.()

3.选择题.(16分)

(1)甲数是乙数的1倍,甲数()乙数.

①>②=③<

(2)44个25相加的和除以25的11倍,商是多少?列式应是().

①25×44÷25×11②25×44÷(25×11)

③(44+25)÷(25×11)④(44×25)÷(25×11)

(3)下面第一步计算是正确的是()

①25×18-18+351=25×0+351

②2569-3400÷25×4=2569-3400÷100

③850-30÷3×10=850-10×10

④125×8-346+654=1000-1000

(4)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和是96,那么被减数是().

①96②48③69④条件不够

(5)有6名少先队员,上午植树30棵,下午植树24棵,平均每名少先队员植树多少棵?正确答案是().

①5棵②4棵③9棵④6棵

(6)李强数学前三单元的平均成绩是96分,第四单元考了100分,那么李强数学前四单元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正确算式是()

①(96+100)÷2 ②(96×3+100)÷3

③96×3÷2+100÷2④(96×3+100)÷4

(7)6个人3天可以做玩具36只,平均每人3天可以做几只?正确列式的是().

①30÷6÷3②36÷3③36÷6④36÷6×3

(8)每分放的影片长30米,第一部放映24分,第二部放映19分.第二部比第一部影片短多少米?错误列式是()

①30÷(24-19)②30×24-30×19③30×(24-19)

4.计算题.

(1)直接写出得数.(9分)

14×6=80÷16=62-5×6=

45×3=540÷9=(15+8+22)÷3=

90÷18= 180×4=750÷(20-15)=

(2)计算下面各题.(12分)

1080-3500÷250+3462010÷15-11×12

(487+2884÷28)×506200×73÷(543-178)

(3)文字题.(8分)

①304除以19的商.加上16的5倍,和是多少?

②870与840的差去除1530与840的和,商是多少?

5.应用题.(30分)

(1)三(一)班的男生比女生人数的2倍少7人,女生有16人,这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2)一个篮子里有25个鸡蛋,这个篮子和鸡蛋一共重1525克,篮子重400克,平均每个鸡蛋重多少克?

(3)王师傅每小时加工42个零件,小李每小时加工37个零件,两人同时加工6小时,王师傅比小李多加工多少个零件?

(4)5部插秧机6小时插秧24000平方米,平均1部插秧机1小时插秧多少平方米?

(5)一个修路除修一段公路,8小时修了720米.照这样计算,再修2小时,一共可以修多少米?

四年级下册运算律教案篇6

一、填空。 (15分)

1、一个数和0相乘,得( )。一个数和1相乘得( )。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 )。0除以任何非零的数都得( )。

3、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 )按顺序计算。

4.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 )。

5. (90-21×2)÷12,计算时要先算( )。小括号里面有减法和乘法,要先算( )。

6、650与250的和减去240除以8的商,算式是( )。

7、5×(□-8)=5 □÷2+3=6 (320÷□)-52=28

8、南栅小学五年级同学植树45棵,四年级同学植树的棵数比五年级的2倍少18棵,四年级同学植树( )棵。

9、根据下面的算式列出综合算式。

(1)221×3=663 (2)217+123=340

208÷16=13 340÷17=20

663+13=676 500-20=480

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

二、判断题。(正确的画adic;,错误的画×)(12分)

1、35与50的和除以10与5的差,商是多少?

这道题列式为:35+50÷10-5。……………………………( )

2、0除以一个非零的数还得0。 …………………………( )

3、两个不等于0的相同数相除,商一定是1。…………………( )

4、0可以作除数。………………………………………………( )

5、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

6、0除以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 )

三.精心筛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1.与12÷4结果相等的式子是( )

①(12×2)÷(4×4)②(12÷2)÷(4÷2)

③(12+2)÷(4+2)④(12-2)÷(12-2)

2.32×5÷32×5=( )

①1 ②0 ③5 ④25

3.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①47+33÷36-16 ②(47+33)÷(36-16)

③(36-16)÷(47+33)

4.50减去25的差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①50-25×20+13 ②(50-25)×20+13

③(50-25)×(20+13)

5.幼儿园买了1个足球和4个小皮球,一共花了26元,一个小足球10元。一个小皮球多少钱?( )

①26-10 ②26÷4 ③(26-10)÷4 ④26-4-8

四、计算。(38分)

1、直接写出得数(8分)

100×10= 90×8= 120×5= 440÷40=

480÷8 = 25×4= 354-99= 150×60=

28÷7×5= 48+32-24= 64÷8-8= 24+16×6= 48+52÷4= 100-5×4= (57-27)÷3= 80-80÷4=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9分)

384÷32= 240×36= 306×35=

3.我来当裁判员!(对的画adic;,错的画×并改正 )(5分)

(1) 437-37×2+8 ( 2) 1500÷15-15×4

=400×2+8 = 1500÷0×4

=8008 ( ) = 0 ( )

4、计算下面各题。(16分)

950+560÷14×28 (70+80)÷(68-18)

(216-25×8)+198 (160×40-3800)÷65

五、解决问题。(25分)

(1)商店有苹果140千克,梨子是苹果的2倍,是葡萄的4倍,有葡萄多少千克?(7分)

(2)学校三、四年级都有6个班,三年级平均每班42人,四年级平均每班45人。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6分)

(3)庆六一活动,幼儿园买回400份奖品,分给8个班后,还剩下40份。平均每班分得奖品多少份?(6分)

(4)王师傅和徒弟小李共同加工一批零件,在8小时中,王师傅加工了560个,小李加工了480个,王师傅每小时比小李每小时多加工了多少个零件?(6分)

四年级下册运算律教案篇7

一、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

二、教学目标:

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2、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能正确迅速找出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的两个加数。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根据运算定律,在 上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a+b)+ = +(b+c)

125+38+75=(125+ )+38

2、计算并验算。

480+547 456+358 789+457

利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进行加法的验算。在计算过程中,这两个运算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二)探索发现

1、出示教材第20页例3情境图。

创设情境:回顾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事,得知李叔叔后四天将继续行驶并计划好了骑车的行程。

李叔叔是如何安排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的?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你会计算吗?

2、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解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15+132+118+85。

3、组织交流。

交流各自的算法,全班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

115+132+118+85

=247+118+85

=365+85

=450(千米)

方法二: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200+250

=450(千米)

4、比较算法。

比较一下哪种算法更简便,你是怎么想的,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改变其运算顺序,可以使计算更为简便)

教师强调:在计算时,应先观察题目,分析是否能够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 方法:“用运算律”)

5.基本运用。

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 57+62+138

(1)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6、凑整训练。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 283

1597 253

47 164

317 403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三)检测评价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集体订正。交流时让学生说清楚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60+145+40+355 372+42+258 146+143+54+257

(四)评价反馈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如何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让学生互相补充,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明确只要把能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就可使运算简便。

(五)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例3: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关键:“凑整” 方法:“用运算律”

在计算加法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六、教学后记

四年级下册运算律教案7篇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牛与鹅教案6篇

四年级语文牛与鹅教案通用8篇

四年级语文牛与鹅教案最新5篇

四年级语文牛与鹅教案优质5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牛与鹅的教案5篇

四年级语文牛与鹅教案模板8篇

七年级下册个人总结7篇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7篇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7篇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总结7篇

四年级下册运算律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6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