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编写教案时,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教案使我们可以更科学地设置教学评估,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下面是发奋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初二下语文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初二下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六要素,把握全文。
2、学会用细腻的外貌、动作、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通过朗读品味作者感人至深的语言,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
预习课文(早读课朗读),积累字词,查找相关资料。
2、教师:
了解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和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朗读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开门见山)
本文的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东西──蜡烛,谁能告诉我蜡烛有何作用?
师:蜡烛的作用就是照明,然而在本文中它又被赋予了什么意义呢?
二、介绍相关背景资料(作者及文体)
请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1、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2、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学生朗读课文(默读),理清这篇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四、品读课文,理解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
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齐读。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揣摩人物心理活动,进行练笔。
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细读文章中的这段话,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引导学生从老妇人对苏联红军战士的崇敬与热爱以及对失去战士的悲痛心情等来描写。)
如:
⑴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想告诉人们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
⑵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老妇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她做这一切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做在那里,静静地。”她想了些什么?
⑶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为什么鞠躬?
3、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⑴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交代蜡烛的来历,表明这支蜡烛的珍贵,有着特殊的意义。表明老妇人的至情至爱。
⑵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这里提到围巾的颜色“黑色”,暗示战争的残酷,表明老妇人对失去苏联红军战士的悲痛之情。
⑶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改写“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原句渲染了战火纷飞,突出了蜡烛的珍贵,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南斯拉夫母亲苏联红军为亲人,她的恨与爱是那样深沉。改句过于平淡,表达效果显然不够。
⑷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这句话的含义是?)
这个抒情诗般的结尾,深情赞美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4、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是一个十分勇敢、不顾生死,把苏联红军战士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不畏法西斯恶势力的人。
⑴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⑵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⑶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炮火连天(环境危险)──不顾生死。
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⑷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五、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探讨这篇文章的感人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朗读,找出文中感人的片段,并体会其表达效果,交流活动。
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在法西斯强盗的铁蹄下饱受苦难,她的房屋被炮火轰毁,他的男人死去,他视苏联红军为亲人,他的爱与恨是那样深沉。
师:通过刚才的品读,我们可以体会到老妇人对这位牺牲了的红军战士的情感是怎样的?
师:这篇文章如此感人,这种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题材感人,更重要的是作者对感人因素进行了着力描写。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师归纳小结。
归纳: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结婚蜡烛,悼念烈士。
六、问题探究
1、那么,这里的烛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⑴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⑵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⑶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文中几次提到“德国人的炮火轰响”?有什么作用?
五次,表现出法西斯的残酷和老妇人的勇敢。
七、小结
这篇文章反映了二战时期法西斯阵营啊人类拖入深重的苦难,反法西斯阵营的各国军民在埋葬法西斯强盗的战斗中结下了深深的情谊。在这场正义的战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铸成了坚固的城墙,许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难忘。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然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初二下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全诗。
二、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想象诗的画面。
三、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美读诗歌,想象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教学方法】 “ 剥而复加 层层叠加” 法
【教学过程】
一、传说——导入新课 [“白娘子西湖断桥畔”课件]
?导语】同学们,刚才所看到的其实是一个民间故事。你知道这个民间故事的名称吗?——《白蛇传》。对,那么《白蛇传》的动人传说发生在什么地方?
是的,发生在杭州西湖。白娘子与许仙初次相遇就是在——西湖断桥处!
风光旖旎的西湖不仅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还有着山川秀丽的景色。今天我陪同你们身临其境地享受一番、一饱眼福,愿意吗?
今天因为同学们的面子大,我还请到了唐朝诗人白居易做我们的导游,他曾经但任过杭州刺史,请他带领我们穿超时空隧道,走进西湖,浏览西湖。现在就请同学们将书本打开到p148页。跟随白居易进行“钱塘湖春行”
二、熟读——感知全诗
1、作者简介: 哪一位同学了解白居易,向大家介绍一下![见课件]
2、自主学习:
?导语】“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学法,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面对白居易所写的这首七言律诗,我们从哪些方面来学习这首古诗,采用什么样的学法来感悟这首古诗呢?
希望大家不要保守!请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生1:书读百遍 生2:古诗常识 生3:感知画面 生4:领悟意境 生5:把握感情 同学们说的很好,适合自己的学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下面就采取大家摸索出来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3、常识了解:
?导语】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吟哦讽诵而后得之。下面就让同学们用自己的学习方法来读一读。
配乐《花好月圆》,生先读,生再互相点评,4个人:男读女评、女读男评。
但读书是有讲究的,是有技巧的。譬如说,诵读古诗时:
友情提醒:(1)读准字音;(2)读清节奏;(3)读出韵味
下面请同学们边聆听范读,听准字音、划出节奏、标出押韵。
(一)第一次播放朗读——聆听范读 [ 课件5:单画面型的朗读 ]
?导语】现在我们来对照一下,如有差错,请迅速更正。
[课件6]这首七言律诗诗句的节拍是:xx / xx / xx / x ,xx / xx / x / xx ,
首联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dī)
颔联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ní)
颈联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tí)
尾联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dī)
?导语】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我们就来享受这种幸福。请大家下起来,轻声跟读,用情去读,用心去体会。
(二)第二次播放朗读——模仿齐读[ 课件7:活动画面型的朗读 ]
三、精读——理清游踪
?导语】刚才同学们说学习古诗要理解诗文的内容。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文有文眼,诗有诗穴”。本文的文眼是什么?诗人说“行”,行踪是什么,你能找出依据吗?
四、听读——尽显春机
?导语】刚才同学们说学习古诗要想像诗文的画面。说得很好!正如诗人王维说的那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就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例如:“水面初平云脚低”,就这么一句,其实就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首诗中还有哪些景物呢?同学们,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擅长画画的将她画出来!擅长写作的就将她写出来。
示例:春水新涨,几与岸平,所以说“初平”;白云重重叠叠,云气低垂,接近水面,与西湖水面的波澜连成一片,所以说 “云脚低”。[ 见课件 ]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老师行间巡视、辅导。然后点拨,师小结。
老师也来凑个热闹,看老师画得如何?最想表达的是哪一句呢?
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
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
莺歌燕舞,
花乱草绿,
游人如织
的西湖
早春图。
下面再请一位“小导游”将我们带到那钱塘湖游览。你们班级哪一位同学们是朗读高手?请她来朗读一下:掌声有请!
同学们,闭上双眼,在“导游”描绘的春景中插上想像的翅膀,飞翔到早春的西湖。
[ 品味想象]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五、悟读——景中情语
?导语】刚才同学们说学习古诗还要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如此美景,那么,作者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生:自由发??
师问: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最爱”
六、品读——寻觅春踪
?导语】请同学们再想一想,“钱塘湖春行”中的“春”是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生:早春。同学们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最好?为什么?重点应该在颔联和颈联。
?授人以渔】今天我也来显露一手,说一说我个人是如何学习这首古诗的,愿意给老师一显身手的机会吗?我个人认为:运用“剥而复加 层层赏析 ”的方法,更有利于我们赏析诗句。
所谓的“剥而复加,层层赏析”的方法。就是通过把诗句的修饰语先剥落下来,只留下句子的主要陈述对象。然后再一层一层地加上去,每加一层,分析一层,这样“剥而复加”的过程就是一个“层层赏析”的过程。
先看简单的颈联:
花迷人眼——草没马蹄
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
第一层:加了个“乱”字,使我情不自禁的联想到朱自清《春》中的名句。朱先生是这样描绘的,请同学们轻声跟读: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几句话给“乱”字作了最好的注解,由此也可以联想到花的勃勃生机。
第二层:加了个“浅”字,说明草也就是寸许光景,刚“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还嫩嫩的,绿绿的”。马蹄踏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那草儿嫩绿的汗液可曾染绿了马蹄?
花迷人眼——草没马蹄
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游戏活动】
你给我一个平台,我给你一个惊喜;我给你一个杠杆,希望你翘起一个地球。为了感谢大家刚才给我一个表白的机会,现在我给同学们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请同学们模仿我的学法来赏析颔联。
为了更好的完成这项学习任务,我们先来放松一下,做个游戏。
游戏活动规则:
1、分男女两个队派。
2、一人运用语言和动作解说屏幕中所出现的词语,但不能涉及到屏幕中所出现的词语中的原字,出现一个就算失败。
3、一人背对屏幕,面对观众,只能看前面人的动作表演、口头语言解说,说中屏幕中所出现的词语,就算成功。
4、游戏时间:每一个词只能解说一分钟。
5、每组竞猜四个词语,每猜对一个得25分。
6、得分高的为赢家,获奖品一份。
7、班长计时。 【活动过程略】
?模仿走路一】
师: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仔细推敲、多次锤炼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王安石都是其中的典范。据说王安石为了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曾经修改过六次。下面再请同学们模仿我的学法,仔细推敲、揣摩诗中的语言。
再看颔联:
莺争树 燕啄泥
1、莺争暖树 燕啄春泥
2、早莺争暖树 新燕啄春泥
3、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处处) (家家)
?模仿走路二】
颔联中“莺争树、燕啄泥”是作者眼中所见到的景象,“莺歌燕舞”一贯认为是春的景象,因为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但是这并不能体现早春特色。
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第一层:[“暖”、“春”]
加了个“暖”字,暖树是向阳的枝头,黄莺争抢向阳的枝头,是因为春寒料峭,它们还惧怕早春的寒意;加上个“春”字,说明冬天已经过去,泥土已经解冻,变得柔软湿润,透着春的气息,大自然已经从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了。
第二层:[“早”、“新”]
加了个“早”、“新”字,这两个字,写出了人们初见莺燕的喜悦。早莺出来了,新燕归来了,人们仿佛带着满脸欣喜的神色,在用手指指点点,迎接给人们捎来春的消息的使者。人们或许会想:连黄莺、燕子都来了,身上厚重的棉衣应该脱掉了,应该像黄莺、燕子一样,欢畅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一年之计在于春’”嘛!
第三层:[ “几处”、“谁家”]
加了个“几处”、“谁家”。请注意,这里不是“处处”、“家家”,范围上是很大限制的,用语也极有分寸,一方面因为少而带有欣悦之情,另一方面这时毕竟还是初春,还没有到“到处莺歌燕舞”的时候。
三层分析下来,令人惊叹:诗人写的真是初春景色!
七、展读——学以致用
通过刚才的模仿训练,以及同学们的密切配合,老师发现,你们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运用“剥而复加 层层赏析 ”这一赏析诗歌的方法,你们不感到高兴吗?想不想再试一下?好!为了让同学们再大显身手,一展才华。请同学们课后再试用这种方法试着赏析一首散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用这种“剥而复加”的方法赏析: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诗境散化”的方法就是用优美的散文语言,再通过丰富地联想和想象,将诗歌所蕴涵的意境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jǚ jǚ)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八、尾声——相约明天
亲爱的同学们: [ 课件展示 ]
我们的“钱塘湖春行”就要结束了,请同学们不要忘记我们曾经到此一游;不要忘记风光秀丽的西湖,不要忘记优美动人的传说;更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欢聚一堂,互相切磋过,用白娘子的话说这是一种“缘分”。
我们在此相约:
在座的各位同学,等你们也成了“杭州刺史”的时候,就不再麻烦白居易他老人家了,请你
再次带领我们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一起去享受一下,还有我本人,行吗?白娘子与许
仙千年等一回,一千年太久,只争朝夕——20年等一回!
为了我们的缘分:
同学们,请伸出你们的双手,用你们的真诚,热情地感谢各位领导、老师莅临指导!
[ 注:上面所述是本人于20xx年在县五中教学辅导片开的一节公开课时所设计的一篇教案]
钱塘湖春行
【教学过程简案】
一、传说——导入新课
二、熟读——感知全诗
三、精读——理清游踪
四、听读——尽显春机
五、悟读——景中情语
六、品读——寻觅春踪
七、展读——学以致用
八、尾声——相约明天
课后作业:
拓展延伸——学海无涯
一、用这种“剥而复加”的方法也可以赏析杜牧的《清明》:
雨纷纷————————人断魂————————酒何处—————————杏花村
清明雨纷纷——————路上人断魂——————借问酒何处———————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牵手课外 读诗与识法
识法,就是识其方法。以诗为例,例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欣赏者的文章可以写出上千个字,说意境如何优美,诗情如何动人,可能对读诗者会有一些启发,但要读诗者真正读透这两句诗,还须教人以诗法。如果一法不谈,读诗者读前是此等人,读后还是此等人,就算白读。这里,“两个黄鹂”是两个点,“一行白鹭”是一条线。春日景色无奇不有、无物不美,杜甫不可能都写,他选择了两个点、一条线。这就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用点线经营诗境空间的方法,叫“点线经营法”。用此法如果能读出唐代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如点由上而下,“黄河”如线由西往东,那简直就是大彻大悟了。
几年前,我曾与几位女中学生讨论过唐代张祜的《宫词》。诗曰:“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当时她们正在为这首诗是写宫女的哀怨还是写作者对宫女的同情争执不休。我发表了我的意见。我认为,这么成功地写出宫女的哀怨正是成功地表现了作者对宫女的深刻同情。这首小诗,可以让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例如“故国三千里”是写空间之远大,“深宫二十年”是写时间久长。这是“时空经营法”。一个宫女的深重哀怨,不用多言,仅以一个空间一个时间便表达出来了。如果用其他方法去叙述描摹,可能简约精妙到如此?
初二下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都说生命美好,“好死不如赖活着”。苏格拉底说“未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同学们,你们想过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着吗?我们先来看看英国作家罗素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
遏è制飓jù风俯瞰kàn濒bīn临
多音字
颤抖chàn秘鲁bì呼号háo
颤栗zhàn神秘mì号外hào
2.重点字词
死寂:没有一丝生气;形容极其安静,死沉沉的。
遏制:制止,控制。
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
飓风:气象学上旧指12级风。
3.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英国):罗素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三、整体感知:
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短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文章结构。
1.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
第二部分(2—4)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第2段:作者大胆率直地表白了追寻爱情的三方面原因。
第3段:写作者寻求的三大知识范畴。
第4段:出于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作者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第三部分(5)总结上文:苦难的一身却愿意重活,展示崇高的品质和博大胸襟。
2.通过理解重要词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析】运用比喻,将这三种激情比成飓风,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罗素生于1872年,死于1970年,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他的一生动荡不定。在这样的生涯中,罗素有过深沉的痛苦,也曾陷入绝望,但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如此强烈,犹如飓风一样,给他摆脱痛苦的希望和力量,让他从绝望中奋起,从爱情中发现美好,从知识中获取力量,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意识到人生的责任,总之,这句话的含义是说,这三种强烈的感情,是鼓舞他人生的强大动力。)
(2)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解析】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意思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像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像再也没有其他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这孤寂之苦,反衬爱情的`给人的充实、喜悦。
(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解析】“爱的结合”,就是最美好的生活,就是进了天堂,这样的天堂正是作者要追求的人生境界。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
(4)爱情与知识,尽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总把我带回尘世。
?解析】爱情和知识把罗索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5)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解析】作者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只是个人的力量有些微弱。
(6)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次。
?解析】作者总结上文,虽然他一生的追求常给他在人生“苦海”上带来“绝望”,但他仍认为“是值得活的”,这正是罗素博大的胸襟和高洁的情怀的写照,也是一个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思想家的肺腑之言。
四、作业:
1.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是件多余的装饰品,那是很难堪的,活着而又没有目标是可怕的”。对于“我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可以借鉴本文作者的表达方式来表述。
例文(略)
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情况,熟读第二段内容,抓住关键词“首先、其次、最后”就能概括出来。
参考答案:(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情可以摆脱孤独;(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答案解析:
中间三段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情可以摆脱孤独;(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也以像追求爱情一样的激情去追求知识。
3.品读课文,赏析句子:
(1)生命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了,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2)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题思路:要求赏析句子,凡赏析句子都要先看句子有没有用修辞,如果有修辞,就分析修辞及作用即可。此题就让学生巩固这一点。
参考答案:(1)比喻。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却是永无休止的。
(2)比喻,将“这三种激情”比成“飓风”,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答案解析:先定修辞,若是比喻拟人,都有生动形象的效果,然后分析写出了事物什么特点或表现人物什么感情。
初二下语文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语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的含义。
(2)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结合第一幅图片展现大潮风光,了解观潮的盛况。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通过观潮者的表现体悟观潮盛况。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昨天老师看到一幅美丽的画卷,今天老师把它请进课堂,一起来观看。它有个名字叫:观潮(出示课题)
2、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难懂的词语做上标记。
2、同桌间互相检查。
3、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读了一遍课文后都有答案了吗?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1、自由读1、2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假设你就是图片中的观潮者,此时你看到了什么?
?1』指导朗读句子(美的感受) 『2』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焦急)
?3』做解说员介绍
3、设疑引思
读到这儿,老师不禁想问,为什么大家都那么想去观潮呢?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还坚持,等着、盼着?(天下奇观)
(四)小结
这天下奇观是以怎样的姿态展现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从声音与形态的变化两方面,体会到潮的壮观。
2、 边读边记忆大潮的变化过程,练习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
1、 分别能找出大潮声音与形态变化的词语。
2、 结合词语体会潮的气势雄伟与壮观。
3、 通过反复阅读从中体会观潮人的惊喜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 细读课文,想象画面
1、 默读3、4自然段,思考:大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气势雄伟、壮观、难忘、凶猛……)
2、 你又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气势雄伟、壮观呢?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壮观)
你能壮观的读一读吗?
指导朗读。
3、适时发问:这是从声音方面描写大潮,这两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也是从声音方面来写的?
4、当闷雷滚动时,人们——
当响声越来越大时,人们——
(二)看谁本事大,能看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些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看到的词语写下来。
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三) 讲读最后一段
潮退了之后的景象
(四) 全课小结
经过同学们的认真学习与观察,我们把这幅美丽的图画看完了。来,把掌声送给自己。
初二下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 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 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一) 导入:
一、导入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 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请举手?
很简单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家庭就是我们祖国呀! 那可恶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语句。
2)、讽刺劫掠者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民族想象力所能产生一切成就。
3)、是幻想某种规模巨大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6、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出色,光荣,他们期待是雨果对英法这个胜利给予盛大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口吻,有辛辣讽刺意味。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人,他是站在谁立场上?
人类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立场,中国立场,或者是人民立场等等。)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再给他一次机会。)是,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什麽品质?
清醒头脑,正直良知,公正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博大胸怀与高尚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四、小结。
初二下语文教案5篇相关文章:
★ 初二自我鉴定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