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好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前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及时作出调整,保持课堂秩序,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保持课堂秩序,下面是发奋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长方体二教案精选7篇,感谢您的参阅。
长方体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回答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教师让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可以集中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做第2题,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并填完表格。
学生做第3题,根据课本中的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和每组对面的形状,分辨出6个不同的面的编号。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本中6个面的长、宽来做成面积相等的纸片,然后组成一个长方体来进一步熟悉长方体的6个面的大小和相对的位置。
教师根据课本第4题中的长方体插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制作一个这样的长方体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木条。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长方体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根据需要会简单的计算。
【数学思想】转化思想,归纳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出示主题图,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揭示单元主题: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大家先来认识长方体。
从图中找一找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
二、共同探索,总结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一、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学生了解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
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
4、学生边说师边板书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
⑴观察、交流。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⑵汇报、展示: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引导学生认识有特殊情况(相对两个面是正方形,4个面完全相同)
如果学生不理解相对的棱,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的棱。
(3)引导学生小结。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学生动手操作,深化认识。提示:在制作中你发现长方体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怎么样?
2、认识长、宽、高。
学生讨论后指出: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引导学生归纳公式:长方体棱长总和=(长+宽+高)×4
3、学生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找出长方体的棱。
用手摸摸看。
小结:说一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参考课本19页的表格进行自学,再小组里说一说。
面:长方体一共有6个面,,每个面是长方形。
棱: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长方体有8个顶点。
按照表格中的问题完整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拿出学具动手插一个长方体框架,想想应该选用哪些小棒,怎样插比较快,可以同桌合作也可自己动手。
汇报发现:长方体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一组棱的长度相等。
讨论: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
讨论:做这个长方体的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怎样求总棱长?
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三、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课本19页“做一做”:巡视指导,组织学生交流。
同桌合作制作、讨论,再汇报交流。(重点:最多看到3个面)
四、反馈巩固,分层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基础练习:练习五1题。
拓展练习:练习五2、3题。
如回答困难,可让学生拿出实物如图中那样摆放后再回答。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五、课堂总结,提升认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组织学生总结收获。
1、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和特征,棱长总和的计算方法。
长方体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况和实践活动,操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在观察、操作、操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出示长方体
提问: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和宽有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二、做一做
1、用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记录它们的长、宽、高并完成下表()
引发学生进行思考,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2、学生进行思考。
○1学生体会“长、宽相高的时候,越高体积会怎样?”
○2体会“长、高相等时候,越宽,体积会怎样?”
○3体会“宽、高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会有什么变化?”
通过实物,引出深题,激发学生操索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通过几次活动,比较,感知长方体二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系,为进一步自己操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2、说一说:
学生反馈自己的数据,教师带学生逐一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说一说
1、引导学生分板数据
2、得出长方体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四、算一算
1、测量自己的铅笔盒,找出长、宽、高
2、计算铅盒的体积
引导学生观察数据,观察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3、集体进行反馈,说一说
自己的计算方法。
通过让学生对记下的有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归纳得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长方体体积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底面积×高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s·h
长方体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
2、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合作活动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能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谈话
师:你们快要毕业了,我们班级陈艾菲的妈妈为我们班级的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对!是一本长方体的相册,里面有我们班每一个同学的照片。
多媒体:相册
师:我想将这份特别的礼物也送给学校的领导,你们觉得我这个提议怎么样?我打算先将这份礼物包装一下,那我得准备一张多大的包装纸呢?
2.引题
师:你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板书: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二. 实践操作,探究方法
1.提出问题。
师: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什么有关呢?
多媒体:已知这本长方体的相册长是30厘米,宽是28厘米,高是5厘米,包装这样一本相册,至少要多少包装纸?
师:小组可以先讨论讨论,再把算式写在纸上,贴到黑板上来。
2. 分组合作进行计算。
3. 小组讨论并把算式贴在黑板上:
方法一:30282+3052+2852
方法二:(3028+305+285)2
4. 在完整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注意写解,单位。
5. 小结: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般有哪几种方法?
(根据总结,演示多媒体)
6. 练习:
师:老师的难题解决了。那你们昨天不是回家测量了长方体形状物体的长、宽、高,现在你们给同桌求它的表面积好吗?注意只列式不计算。
出示几份学生计算物体的表面积:
(1) 餐巾纸盒
问:求餐巾纸盒的表面积有什么用呢?
(2)大橱
问:求大橱的表面积有什么用呢?
7. 出示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探讨了什么问题呢?
出示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8. 这里有个长方体,看看哪个算式是正确的?
(1)已知长方体的长2厘米、宽7厘米、高6厘米,求它的表面积的正确算式是( )
a.272+672+62
b.(27+26+67)2
c.27+26+67
(2)给一个长和宽都是1米、高是3米的长方体木箱的表面喷漆,求喷漆面积的正确算式是( )
a.(11+13+13)2
b. 112+134
c.112+143
问:那2、3、两个算式有什么道理呢?小组可以先讨论讨论。
师:先说说112+134有什么道理?
(多媒体演示)
生:112求的是上下底的面积,因为上下底是正方形,所以其余4个面的面积都相等,就用13先求出一个面,再4求出4各面的总面积
师:那112+143有什么道理呢?
生:112求的是上下底的面积,正方形的边长就是长方形的宽。14就是4个长方形拼成的大长方形的长,3就是大长方形的面积。
(3)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是4m,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
a. 444
b. (44+44+44)2
c. 446
问:为什么第3个答案也是正确的?
(多媒体演示)
9.问: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本领?
完整板书:和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
1.出示:五(1)班要办小小图书馆,需要一只长4分米,宽1.5分米,高2分米的铁箱,现在有一张边长6分米的正方形白铁皮,能做的'成吗?
(小组讨论)
生:计算的结果是能做成的
生:66=36(平方分米)
(41.5+42+21.5)2=34(平方分米)
师:铁皮的面积是36平方分米,书箱的表面积是34平方分米,看来是够的,那老师就开始做了。
(教师演示)
问:不够了,为什么会不够呢?
问:那怎么办?
生:把旁边多余的切下来移到左面这里,用焊接的方法拼起来。
师:由于我们所用的材料是白铁皮,所以我们可以用焊接的方法拼,那在怎样的情况我们做不成需要的物品了呢?
师:所以在制作物品的过程中,还不能单看表面积的大小是否合适,还需要考虑到其他种种因素,我们不能把所学的知识生搬硬套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课后拓展练习:
多媒体出示:一个火柴盒
问:如果用纸板做一个这样的火柴盒,我们该怎样知道至少要多少纸板呢?可以怎样计算?
师:我就把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请同学们课后来解决好吗?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解决。明天上课时我们来作交流。
五、 课堂小结
师:今天学习了哪些知识?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长方体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知道物体外部所有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 能正确计算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
[能力目标]
让学生自主探究正方体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实际的操作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掌握与理解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及计算表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的附页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
s = a2
2. 请学生观察老师手中的正方体,回答问题?
(1)正方体有几个面?
(2)有什么特征?
(3)如何计算它们的面积?
3. 这节课让我们学习有关求正方体面积的知识。
4. 揭示课题:正方体的面积
?说明:让学生回忆有关正方体特征的知识,承上启下引导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一)正方体的表面积。
1. 小胖将一个棱成为5厘米的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切开,得到一个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
2. 先仔细观察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然后回答问题?
(1)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是由六个什么形状的面组成的?
(2)这六个面的形状都相同吗?
(3)面积都相等吗?
(4)面积的总和是多少?
这个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有6个正方形的'面,它们的形状都相同,面积都相等。
面积的总和 = 6 × ( 棱成 × 棱长)
= 6 ×( 5 × 5)
= 150( cm3)
3. 正方体有六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面,六个面的面积总和称为正方体的表面积。
4. 小结。
?说明:充分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小组合作,主动探究求正方体的表面积。】
三、练一练:
(一)求下面正方体的表面积?
1. 正方体的棱长为6dm,求它的表面积。
解: s = 6 a2
=6×6×6
=216(cm2)
答:它的表面积是216平方厘米。
2. 正方体的棱成为7cm,求它的表面积。
一、探一探,练一练:
1. 下面哪些图形能沿虚线相折能围成正方体?先想一想,再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试一试。
2. 请学生把附页上的图形剪下后,先估测,然后拼一拼,看看是否能够围成正方体?
3. 交流讨论。(课件演示)
其中:a、c、e、f这四幅能够拼成正方体。
b和d的图形不能拼成正方体。
4.小亚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搭出了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并且将它的表面涂上了红色。
(1)三面涂上红色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有多少个?
(2)两面涂上红色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有多少个?
(3)一面涂上红色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有多少个?
(4)没有面涂上红色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有多少个?
5. 学生讨论交流,请学生可以用小正方体搭一搭,找出规律。
6. 利用课件反馈。
7. 小结。
?说明:这里的正方体的展开图并不是这一节的重点,只是为了能帮助学生推导出表面积,并相应地积累空间经验,并在思路上能从“立体”--“平面”--“立体”。第4题计数时要讲究策略:三面有颜色的在八个角上,共8块;两面有颜色的在各条棱上,每条棱上只有1块,共12块;一面有颜色的在6个面的中心,共6块;没有颜色的,只有1块,在“中心”。】
五、巩固练习:
(一)看图练习:
1. 下面的正方体的棱长为5m,先求它的表面积,再求体积。
2. 下面正方体的棱长为0.7dm,先求它的表面积,再求体积。
3. 下面图形中哪些能围成正方体?哪些不能围成正方体?
(二)拓展小练习:
1. 正方体的表面积是96平方厘米,它的一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2. 做一个棱长为7dm的正方体无盖木盒,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木板?
3. 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的小铁筐,在外面贴上手工纸,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手工纸?它的体积是多少?
4. 用3块棱长为3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面积减少多少平方厘米?
5. 做一个正方体的玻璃金鱼缸,棱长为80厘米,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玻璃?
6. 正方体的棱长是6cm,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比较,情况怎样?
7. 一个棱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在它的角上挖掉一块棱成为2厘米的小正方体(如下图),它的表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增加、减少、相等还是无法确定?
8. 小结。
?说明:通过练一练和拓展小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六、总结:
师: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发现了什么,对我们有何帮助?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长方体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在摆长方体,数据整理、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过程。
2、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知道公式的字母表达式,会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3、在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活动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探索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课前准备:
每组准备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一张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你能说出下面长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课件)
预设:第一个图是直接数出来的,第二个图可以通过计算得出,第三个图让学生说出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摆几层。
2、请同学们想一想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系。(预设: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可能与它的长、宽、高都有关系。)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板书: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一)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1、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自主选择小正方体的个数)
小组合作,请同学们认真听完老师的要求后再动手。
温馨提示:
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摆出几个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每摆出一种就在报告单上记录下它们的数据。注意分工合作。
学生活动。
图号。
每排小正方体的个数。
长。
排数。
宽。
层数。
高。
小正方体的总数。
体积(立方厘米)
①
②
③
④
2、交流评价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边说边演示)
预设:每排小正方体的个数x排数x层数=小正方体的总数
这些长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它的长×宽×高。
师:具体给大家说一下
预设:比如第一个长方体用长5乘4乘2等于体积40,第二个……
师:谁有同样的发现?再来说说
(二)用字母表示长方体体积公式。
1、师:如果用字母V来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来表示长、用b来表示宽,用h来表示高,你能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板书:V=abh
(三)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1、小结:现在大家知道了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由公式可以知道求长方体的体积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长、宽、高)
2、关于今天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1、基础训练:
(1)解决问题。(出示例题)
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先估算体积再独立计算。)
2、综合训练
(1)练一练第1题。分组完成。
(2)练一练第3题,先谈注意问题再解答。
3、拓展训练
游泳池长25米,宽10米,如果游泳池内注入400立方米的水,问游泳池里的水深多少米?
四、自主反思,深化体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长方体二教案篇7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册第25页至26页和练习六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同学获得长方体、正方体的外表积的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初步学会长方体外表积的计算方法;发展同学的空间观念,培养同学的概括、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外表积展开的教具,同学每人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和火柴盒各1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准备练习
1.练习六第1题。指出各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各是多少。
2.指出以上各长方体前面的长和宽,并口算出前面的面积。
3.练习六第2题第(1)题。把同学分成三组,每组同学指出一个长方体右侧面的长和宽,然后在练习本上计算出它的面积,再指名说出算式一起订正。
4.练习六第2题第(2)题。把同学分成三组,每组同学指出一个长方体上面的长和宽,然后在练习本上计算出它的面积,最后指名说出算式并进行订正。
二、新课
1.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外表积的概念。
(1)引导同学观察自身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并依照要求操作: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明六个面。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让同学分别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再展平。(教师将长方体外表积教具展开贴在黑板上。)
长方体有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怎么样?那么有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2)引导同学观察自身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并按要求操作: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明六个面。然后回答问题:
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正方体有几组面积相等的正方形?
让同学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再展平。(教师将正方体外表积教具展开贴在黑板上。)
(3)教师指着两个展开图说明: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总和叫做它的外表积。(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
2.教学例1:长方体外表积的计算方法。
说明: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遇到要计算长方体的外表积。
(1)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例1的题和图。
(2)指定同学读题,复述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提问:要求“做这样一个长方体纸盒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就是要计算什么?(就是要计算这个长方体的外表积。)
(3)让同学将刚才展开的长方体再折回原状,并依照例题的数字在自身的长方体上注明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提问:长方体的外表积中有哪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4)让同学打开课本看第26页例1,边观察长方体边考虑,然后在课本上填写。
(5)订正计算结果。先依次订正上下、前后、左右每个面的长、宽和面积是多少,再订正长方体的外表积。着重提问:每一步连乘表示什么?同学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如下:
6 × 5 × 2 + 6 × 4 × 2 + 5 × 4 × 2
上、下两面 前、后两面 左、右两面
面积的和 面积的和 面积的和
(6)提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自身做做看。独立解答后,集体讨论进行订正。着重讨论为什么先算3个面的面积和,再乘2。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6×5+6×4+5×4)×2
上面 前面 左面
面积 面积 面积
(7)引导同学比较后提问: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第一种方法是先分别算出上、下面的面积和,前、后面的面积和,以和左、右面的面积和,然后加起来。第二种方法是先算上面、前面、左面三个面的面积和,再乘上2。)
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吗?
引导同学说出: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第一个式子改变成第二个式子。第二个式子更简便些。
(8)小结:
从上面的计算中看出,计算长方体外表积时最关键的是找出什么?(引导同学说出:要正确找出3组面中每个面的长和宽,就容易算出每个面的面积和长方体的外表积。)
(9)完成例1下面的“做一做”。
先要求同学独立列出算式,一起订正,提问:“先找哪组面?再找哪一组面?最后找哪一组面?”然后再让同学解答出来。同学完成书上“做一做”的题目后,还可以丈量自带的火柴盒的长、宽和高,算出它的外表积。
三、本课小结
提问: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
“正确计算长方体外表积的关键是什么?”
四、安排作业
1.阅读课本第25~26页。
2.在练习本上做练习六第3题和第4题。
(一)教学要求
1.使同学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知道外表积和体积(容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和容积单位(升、毫升),掌握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和名数变换。
3.使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和体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说明
同学在低年级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体。在前面几册教材中还学习了一些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以和它们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本单元教材是在此基础上教学的。这是同学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同学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同学对自身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同学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这一单元共分成三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
教材首先引导同学观察墨水瓶盒、罐头盒、排球等实物,说明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而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都是平面图形,使同学从直观上初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接着,要求同学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指出在这些立体图形中,哪些是长方体,并拿一个长方体来仔细观察,笼统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再让同学通过观察一些正方体实物,笼统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最后,把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比较,说明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并用集合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渗透了集合思想。为了使同学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要同学自身多动手,除了让同学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同学动手用硬纸做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是在同学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学习这局部内容,还可以加深同学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材先通过让同学操作,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的6个面展开,协助同学认识外表积的概念。这样可以把外表积的概念与刚刚建立起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很好地联系起来,为下面学习计算外表积做好准备。接着,通过例1和例2,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外表积的计算方法。
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外表积的计算,教材中没有分别总结计算公式。这样做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同学的空间观念,而且有助于同学根据实际情况去想计算的方法。由于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需要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例如粉刷房间的墙壁,做不带盖的长方体铁皮桶等,就要具体考虑需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教材中通过例3,协助同学考虑怎样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同时加强了这方面的练习,防止同学生搬硬套计算方法。
体积对同学来说是一个新概念。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里,教材先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实验,说明物体占有空间。然后又通过观察火柴盒、工具箱和水泥板等物体,说明每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进而引出物体的体积概念。接着,说明为了计量物体体积的大小,必需要规定计量体积的单位,并通过实物或教具让同学认识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在此基础上,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这里,教材仍然强调了让同学自身动手操作,通过用方木块拼摆长方体,认识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引导同学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接着,再类推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最后,把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统一成“底面积×高”。这是所有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也为以后学习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后,教材利用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同学推导出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这样布置既分散了难点,又便于同学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同时也为以后实际计算时灵活处置计量单位做了准备。接着,教材又介绍了容积的概念,以和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为了防止同学把体积和外表积的概念混淆起来,教材中加强了这局部知识的对比练习。教材第44页先引导同学把这些知识进行复习,然后通过例7让同学独立练习,以加强同学对体积和外表积的理解和区别。
在本单元的教材中,还出现了用字母表示体积的计算公式,并在习题中布置了少量用简易方程解答的有关体积的题目,以复习巩固以前学过的一些代数初步知识。
教材说明
这局部内容是在同学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材先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物体,如墨水瓶盒、罐头盒、魔方玩具等,说明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与以前学过的一些平面图形不同,再让同学根据以前对长方体的初步认识,指出哪个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这样有利于同学分清长方形和长方体的概念,便于同学逐步形成有关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然后,教材通过例1,让同学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细致地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引导同学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笼统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这里只说明长方体的特征,不是下定义。在这基础上,教材又通过例2,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同学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长方体的12条棱之间的关系,让同学进一步进行笼统概括,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接着,教材又通过魔方玩具和医用橡皮膏盒等形状引出正方体的概念,并让同学拿一个正方体的纸盒来观察,笼统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最后,让同学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明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并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做一做”中的习题是让同学通过动手制作模型,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外表积做了初步的准备。
在练习五中,首先通过让同学观察和丈量实物的长、宽、高,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来加深同学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例如,第1、2题和第5、6题。接着,又把一个长方体和它的每个面联系起来,让同学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第3题和第7题要求同学说出图中长方体每个面(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这就要求同学能把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对应起来,一方面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另一方面也为计算外表积做些准备。第8题是在前面各题的基础上再加深认识,并算一算向上的面的面积。
教学建议
1.这局部内容可以布置2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习五中的习题。
2.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以前,可以先让同学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接着拿出一些不同形状的实物,如纸盒、罐头盒等,让同学识别,说一说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然后向同学说明,以前学习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都是平面上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而现在看到的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它们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由于同学以前已经初步认识过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时可以让同学在出示的实物中,找出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3.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由于同学对立体图形还不够熟悉,应该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最好让每个同学都拿一个长方体纸盒或其他长方体的实物,引导同学观察,找出长方体的特征。
依照教材上的例1,让每个同学都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来观察。先引导同学认识长方体的面。可以让同学拿着长方体实物,依照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先数出一共有几个面。再引导同学观察每个面的形状,说出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然后让同学比较各个面,提问:“有没有形状大小都相同的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逐步引导同学笼统概括出“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接着引导同学认识长方体的棱。可以让同学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说明这叫做长方体的棱。还可以让同学用直尺放在棱上,说明棱是直的,因此棱是线段,是可以度量的。再让同学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在同学数的时候,可以启发同学想一想,怎样数才干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引导同学把棱分成三组。教学前,教师可以把教具中每组互相平行的棱各自用同一种颜色标出来,让同学数一数每组中各有几条棱,再算出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然后让同学用尺量一量每一组中棱的长度,说说发现了什么。最后,引导同学得出“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也可以简单地说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认识长方体的顶点时,可以让同学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说明这叫做长方体的顶点。再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顶点。数顶点时,也应提醒同学用一只手拿住长方体不动,依照一定的顺序数。
最后,引导同学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说明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接着,教师可以依照教材上的例2,用木条(或铁丝)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同学观察,以突出长方体中12条棱的关系。先引导同学观察,一个长方体中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然后再引导同学观察,长方体中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这几条棱的长度怎样?相交于其他顶点的棱各有几条,它们的长度怎样?由于有三组互相平行的棱,每组棱的长度相等,我们可以取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作代表,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说明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就可以知道这个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为了协助同学正确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可以让同学把长方体横放、竖放、再侧放,根据长方体摆放的不同情况,让同学说出它的长、宽、高。这样既可以防止同学死记硬背什么叫做长、宽、高,又可以发展同学的空间观念。教学长、宽、高的概念以后,教师还可以出示一些长方体的直观图,使同学学会看图,指出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做准备。在这之后,可以让同学完成第21页上的“做一做”,并指导同学做练习五中的1~3题。
4.教学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参照长方体的教学,由观察实物开始,逐步笼统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最后应注意向同学说明,由于正方体的所有的棱的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在这以后,可以指导同学完成第22页的“做一做”,并进行一些练习。
5.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比较时,可以依照面、棱、顶点的次序,引导同学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时,可以由同学边讨论
长方体二教案精选7篇相关文章:
★ 二单元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