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教案5篇

时间:
betray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是教师在上课前为了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而必须准备的一份文体,通过教案的写作书可以让我们很好的把握教材的重点,下面是发奋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教案5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通过给小明过生日这个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零的减法算式。

3.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开放题的教学

学习资源

挂图

导学流程活动过程

呈现目标

任务导学

1、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2、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探究

合作求解

一、活动一:创造情境

(一)出示图片:生日图1

教师谈话:今天是9月24日,是小明的生日,很多小朋友都给他过生日来了,小明不仅准备了生日蛋糕,还准备了小朋友们爱吃的东西.他知道小朋友们最爱吃的是鱼,于是,他就去做了一盘鱼。(出示图片)

二、活动二:观察思考学习新知识

(一)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们猜想到什么?

(二)根据盘里鱼的条数和小猫吃的鱼,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看哪个组列的算式多,并说一说每个算式的意思。

(三)小结:我们通过猜想画面的意思列出了这么多的算式,那么这些算式都是减法算式,利用减法我们解决了还剩下多少的问题,这充分体现了你们善于思考问题的结果。

(四)教师:每一组同学都有×-×=0这个算式,这个算式表示盆里没有一条鱼了.

(五)教师谈话:这时小明和小朋友们下楼做游戏去了.(出示图片:套圈图)

(出示图片:吹泡泡)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在这些游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我们在玩游戏中也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活动三:结合实际巩固启发思维

小朋友们正玩的高兴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想去打气球。

从这幅画面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强化训练

当堂达标现在我们去检查一下我们学得怎么样:

5-2=3+2=4-4=5+0=

4-0=5-3=4+1=3+0=

问题指向

预习先行完成本课练习册。

课后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教案篇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高矮”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体会到高和矮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

教学准备:挂图、三枝笔

教学过程:

一、 情境体验、感知高矮

师:同学们,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到学校来,都做了什么事,谁还记得 呢?

生1:发新书,大扫除。

生2:安排座位。

师:谁还记得当时我们是按怎样的顺序安排座位的吗?

生:我们是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

师:高矮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请少武到前面来,你们说他是高还是矮呢?

生:有的说高的,有的认为矮的,有的说不出。

师:有的认为少武是高的,有的认为少武是矮的,少武是高还是矮的呢?现在来比比看,请你找一个比你矮的同学上来。(学生去找)

师:你们比一比,谁高,谁矮?

生:少武高,宁辉矮。(请两 个同学说)

师:请你再找一个比你高的同学上来。(学生去找)

师:你们比一比,谁高,谁矮?(请两个同学说)

生:建东高,少武矮。(请两个 同学说)

师:为什么少武一会儿高,一会儿矮呢?

生:因为少武和宁辉比,少武高;少武和建东比,少武就矮了。

师:说得好!谁来说一说,少武和他们两 人比,少武比宁辉怎么样,少武比建东怎么样?

生:少武比宁辉高,少武比建东矮。

师:比高比矮至少要有两 个人才能判断。

(设计意图:学生参加比高比矮的活动,不仅体会到高与矮是相对的,而且也初步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

二、 积极参与,理解高矮

师:请同桌同学站起来比一下,谁高谁矮?(同桌同学比较)

同组同学互相交流,运用( )比( )高,( )比( )矮的互相说一说。

(全班同学交流反馈)

师:谁能说说在生活中看到什么比什么高,什么比什么矮吗?

生1:爸爸长得比妈妈高。

生2:椅子比桌子矮。

生3:课桌比讲台矮。

……

(设计意图:学生年纪小,语言滞后于思维,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高矮的比较,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语言口头表达能力。)

三、 体验相对、确定高矮

(教师手握三枝笔)

师:老师手里握着三枝笔,你们猜一猜,哪枝笔最长?

生:(随便猜一枝)

师:(亮出谜底)要怎么比,才能道哪枝笔最长呢?(学生上台比)

师:这个同学把三枝笔的一端都放平,也就是说:有几样东西比较长短,必须有一端对齐,或者说要站在同样的高度才能比较。可是有时候碰到像这样的情况怎么比呢?(出示课本“三只小兔比高矮”的挂图)

(设计意图: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事物比长短或比高矮时,必须一端对齐的比较方法。随后又引出,现实生活中无法达到一端对齐后再比较的特殊情况:领奖台上小兔高矮的比较,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的方法。)

四、 应用知识、开展探索

师:三只小兔比高矮,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没有站在同一高度上。

师:那该怎样比呢?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比一比三只小兔的高矮吗?

(学生讨论交流,再反馈)

师:同学们想了好多办法,真棒!老师在这张图上画了一些格子,不知道这些格子能不能帮上你的忙?(出示第二张挂图)我们看,大白兔的后面,有一格一格的格子,请大家边看边想一想,可以同组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谁最高谁最矮?

(讨论交流,再反馈)

小学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知识:经历从日常中抽象出的数的过程,能正确数出数量的1的物体,认识1—10各数;初步理解基数、序数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一一对应”的思想。

2. 能力:理解基数、序数的联系和区别。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能力。

3. 情感: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体会交流的乐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启迪智慧,丰富想象力。

教学重点

正确数出数量是1的物体,理解1可以表示单个的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合。

教学难点

理解基数、序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方法

讲述、练习、讨论

教具准备

二幅情景图(教材第4页主题图),1—10的数学卡片。

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一个图钉,一把扫帚,一台电视,一双筷子。)

这些物品和数量用的是哪个数来表示的?

1的作用事真大。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出示主题图,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座美丽的小山村去旅游,你们想去吗?乡村的早晨非常美,看一看图上有什么?1可以表示什么?

生活中很多事物可以用1表示。1可以表示1个单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个整体,能表示很小的东西,也能表示很大的东西。第一名也用数字表示。“1”可以表示这么多事物,你知道生活中“1”还可以表示什么吗?

2、认识其它和数:

说一说,在生活中2可以表示什么?3呢?4呢?鼓励学

生多说。

3、看图:

(1)图上小朋友们在做什么?你喜欢踢足球吗?

(2)请学生读出运动员衣服上的号码。衣服上的数字表示什么?(数有基数与序数之分)

(3)与5号运动员相邻和有谁?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看懂题意,独立连线

2、数一数,画一画

引导学生弄清题意、自己试做,然后集中交流。

4、第3页3题、

引导学生先弄清题意:数出左边要求的数量,画出相应

的符号来,看谁画得快又准。

四、小结:

谁能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

学习了1-10各数的认识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快乐的家园

表示一个人、一座山、一个箩卜……也可以表示一群

小鸟、一筐箩卜……还可以表示1号。

表示数量的:1、2、3、4、5、6、7、8、9、10

作业设计

完成课后练一练1、2、3题

课后反思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小小足球场”就设计成一个游戏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实际效果很好。

稍有不足的是活动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而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例如我设计一个游戏:让10个学生扮演10个运动员,按1,2,3,4,…的顺序来排队,然后问你喜欢几号运动员?他排在队伍中的第几个?学生回答后,全班同学来验证。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就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如这样设计问题:请学生说一说你喜欢几号运动员,他排对了吗?你自己数数。这样,学生就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就会主动去探索,从中获取知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教案篇4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写0-10各数。

4、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教学重点:

1、 正确数出数量在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理解10以内数的意义和顺序。

2、能初步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3、能认识和理解0的产生和意义。

4、理解基数、序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1、数数中手口一致,渗透综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思考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倾听、提问、操作等良好学习品质。

5、教会学生美观、漂亮地书写数字。

课时安排:9课时

小学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学习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2、通过情境,使学生感受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20以内数的顺序用数位意识。

3、初步学会在合作环境中自主学习计算,体会计算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由搭积木来体会加减含义,进一步巩固数位关系。

教学准备:每组20块规则积木,碰碰车的给条。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与个人思考相结合,抓问题,重技能形成。

教学步骤:

一、由境生疑,引发学习兴趣

教学时先让学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玩积木,两人20块积木,学生最想玩的是积木增减游戏,可以用石头剪子布或其它方法,让学生尽情玩,一边玩一边说“再放_块或拿走_块”。

1、你在玩积木时发现什么数学问题?

在初次玩时学生是地目的的,生活的搬造,有问题后学生才发现其中也有数学问题。

再放_块多+

拿走_块少-

2、根据发现,自己再玩积木。

第二次玩积木是学生对加减认识的巩固,但对其计算能力及技巧是己知的再逞现,而其中的对手进步是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二、由疑得技,获得计算能力

1、14+5=17-6=

你怎么算的?

有了两次合作机会,这次有学生思考更能有独特见解。

例:(1)14+5=19

再拔5颗

(2)14+5=19

(3)14+5=19

1个十,4个一,+5个一=1个十,9个一=19

2、比一比谁算得快。

19-7 13+5 16-3 15+3 14+4 12+6 5+13 16-4 15+4 17-5

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计算,6至8个/分钟。

3、游戏:碰碰车(小组内活动)

a、每小组选其中一组进行游戏。

b、每小组各组成员写一数字再组成游戏。(这次游戏由于自写数字会出现两数加减,两位数进退位加减,可由小组研究获得,也可老师告知。)

三、实践应用,实现课内外延伸

1、今天小技巧:

今天的计算,只和个位有关,和十位无关。

自编加减20道,看看符合这节课要求。

要求:(1)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2)加减时不进位,不退位。

(3)可在小组中评价,通过。

2、课内作业p71

其中第3道题既是顺序的训练,又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仔细写作业的习惯,应自主完成再集中反馈。

3、课外作业

制作计算卡

1、2、3后是0-9

是各数加减两张

小学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教案5篇相关文章: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工作总结5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工作总结6篇

小学一年级教案8篇

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教案8篇

小学一年级教案优质6篇

小学一年级教案最新6篇

小学一年级教案参考8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牛与鹅的教案5篇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5篇

一年级上册体育教学总结5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