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完整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和作业,教案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以下是发奋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声音的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声音的教案篇1
活动目标
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对声音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过程
一、感受大自然中的声音
1、播放声音-树林里的鸟-蝉(知了)-打雷-下雨
2、提问(1)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你在什么时候听到过这个声音?
(3)夏天里,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3、教师小结:轰隆隆的雷声、哗啦啦的雨声、“知了知了”的蝉鸣声、嗡嗡嗡的蚊子叫声,这些都告诉我们夏天到了。
二、探索、创造声音
1、用各种材料制造声音。
教师:除了大自然里有各种有趣的声音之外,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东西会发出声音呢。
2、出示一些物品教师:你能用这些东西制造出有趣的声音吗?
请小朋友选择一样东西试一试。
3、分享制造声音的不同方法。
教师:你选了什么东西?它发出了怎样的声音?
你是用什么方法让这东西发出声音的?
4、教师小结:原来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让同一种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
比如,用手拍铁盒,铁盒发出了砰砰砰的声音。
用拳头敲铁盒,铁盒发出了咚咚咚的声音。
真是很神奇哟!
5、幼儿再次尝试自由选用材料制造声音提问:你选择了什么东西把它发出了什么声音?
这种声音像什么?
启发幼儿大胆联想-用装满米粒的塑料瓶发出了沙沙沙的下雨声,-敲打铁盒说发出了轰隆隆的打雷声,-拗动塑料垫板发出了呱呱呱的蛙鸣声。
教师小结:你们看,这些东西普普通通,但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居然变出了这么多的声音,大自然真是奇妙。
只要我们多留意:多看、多听、多想,就可以从生活中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
三、欣赏散文《夏天的声音》
1、教师:有一篇好听的散文叫《夏天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教师边播放优美舒缓的背景音乐边朗读散文。)
2、提问:这篇散文里也有很多有趣的声音,你们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四、音乐之声1、教师:我们来开个音乐会吧,每热选一样东西,一起来模仿里面的声音。
2、教师小结:我们用敲、拍、吹、搓、拉等许多方法让一些不会动的东西发出有趣的声音,演奏出了那么多动听的声音!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美妙的音乐之外,大自然和生活中还藏着许多奇妙的、好听的声音呢。
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就可以听到大自然为我们演奏的美妙的音乐。
附:夏天的声音
夏天的池塘边,美丽的荷花穿着粉红色连衣裙翩翩起舞。红蜻蜓的影子倒映在池塘的水面上,小青蛙躲在荷花丛中欢快地唱歌。忽然,一片乌云从远处飘来。你听,滴答滴答,渐淅沥沥,下小雨了!再听——轰隆轰隆。轰隆轰隆,雷公公也打起鼓来了!雨越下越大,哗哗哗。哗哗哗……不一会儿,天空亮起来,乌云不见了!看,一道彩虹映在池塘里,荷花和绿叶像刚洗过澡,更加清新美丽。呱呱呱、呱呱呱,是青蛙在歌唱;叽叽叽、喳喳喳,是小鸟在歌唱。大家用歌声欢唱:夏天真美丽!
活动反思:
孩子们通过“动脑想、动手做、用眼看、用耳听”了解到不同的材料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兴趣和欲望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同时也教会了幼儿认识事物的方法。整节活动孩子的兴趣很浓,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与快乐。
声音的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关注声音的根源,关注生活中的声音的多样性。
2、引导幼儿积极探索,用不同的方法使不同物体发出声音,并乐意与同伴交流。
3、发挥幼儿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和想象力。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一类材料:铃铛、响筒、口哨、小喇叭等
二类材料:竹筷、木梳、刷子、瓶盖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猜猜他是谁:请四名幼儿事先藏在遮挡物后面,分别对大家说一句话,大家根据说话的声音,猜一猜都是谁在说话?
二、基本部分
1、玩一玩,让物体发出声音
教师:人的声音是各不相同,小朋友们都能根据不同的声音猜出说话的小朋友是谁,下面我们试着玩玩这些物品,听听它们发出的声音。
(1)老师与幼儿交流,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让各种器具和乐器发出声音。
(2)停止动作,使物体停止发出声音。
教师;说一说,为什么这些物体会一声不响了?
(3)小结:使物体运动起来,它就会发出声音,不动它,就没有声音了。
2、感受声音的不同
教师:刚才大家一起玩太吵了,什么声音也听不清。现在我们分开来听一听竹筷会发出什么声音?玻璃杯会发出什么声音……
(1)开火车,幼儿各自用自己手中的器具,大家按“一、二、一”的节奏敲一敲,吹一吹。
(2)感受声音的不同性质,如嗓、清音、高音、低音节奏快、节奏慢等
3、听录音,想象感受声音的多样性
教师:生活中会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来听听录音机播放的是什么声音。听到这些声音,你们会想象到什么事物?
(1)鸟叫
(2)流水叮咚响,一群鸭子嬉戏
(3)动画片《狮子王》的插曲
(4)小结:不同的声音能告诉我们不同的事情。我们可以根据听到的声音想一想,猜测发生了什么事情?
(5)请幼儿说一说,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不同的声音?
4、探索模仿声音
教师:刚刚我们听到了马飞快地跑的,鸟儿欢快的叫……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你能学一学?试一试,模仿这些声音
(1)学习模仿马蹄声
(2)幼儿交流模仿声音
(3)师生合作配音
出示森林背景图,老师操作鸟儿、大象、小猫、鸭子等图片由幼儿配音:
清晨,鸟儿们醒来了(揉塑料纸或打纸片模拟小鸟上下纷飞。)
大象走来了(用拳头慢慢的敲桌子)
小猫走来了(喵喵!)
三、结束部分
1、小结本课: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希望小朋友们以后认真听,试着模仿,就会发现很多乐趣。
2、幼儿休息。
活动反思:
通过这节科学活动,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层层推进,幼儿很感兴趣,在操作活动中尝试、观察、比较,发现问题,成分体现了“玩中学”的理念。但现在如果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教学准备上建议提供给幼儿两个套桶,让幼儿同时感知声音的不同,同时,最好选择声音差别大一点的物品放在套桶里。
声音的教案篇3
主题生成:
幼儿近段时间经常大声说话,使用工具不会轻拿轻放,弄出很大的噪音,为了让幼儿有一个良好、安静的生活、学习环境,我们就进行了声音的主题活动,与幼儿一起探讨声音的利与弊。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初步知道声音是由振动引起的。
2、了解声音的作用及噪音对人类、自然界的祸害,初步懂得减少噪音的方法。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5、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活动一:寻找声音
1、谈话:我听到的声音
幼儿的话:
“我听到火车呜呜的声音”、
“我听到汽车笛笛的声音”、
“我听到冰箱发出的声音”
“我听过老虎的叫声”
“我听到打雷的声音”
“我听过高山流水的声音”
“我听过下雨的声音,滴答滴答,哗啦哗啦”
2、绘画:我听到的声音
活动二: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通过图片讲解,引导幼儿认识耳朵的结构,从而了解到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活动三:实验探讨
1、怎么会有声音?
(1)提供多样的材料让幼儿在实验中探索声音产生的原理-物体震动就会产生声音,。不同的物体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2)提供记录材料让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让幼儿讲述记录结果。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提供不同的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验,从而知道不同的材料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
3、怎样减少噪音
提供不同的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验,使幼儿知道减少噪音的方法。
活动四:分享-声音的秘密
1、统计: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对声音的了解。
2、游戏:通过竞赛的形式让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对声音的了解。
3、展示幼儿设计的作品:净化(减少)声音器。
主题小结:
通过主题探讨活动,幼儿对声音有了更深的认识,知道声音对我们的利与弊,都会说出保护我们耳朵,保持环境安静的方法与措施;日常生活中幼儿也能注意降低自己说话的音量,轻拿轻放的习惯也正在慢慢形成,整个生活学习环境也比主题活动前有了较大的改观。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声音的教案篇4
活动目标:知道耳朵能辨别声音,了解保护耳朵的方法。 喜欢听好听的声音。
活动准备
1、各种瓶罐、各种玩具(包括木制玩具、塑料玩具、蚕豆、赤豆、回形针、硬币等)
2、奇妙的声音磁带,录有雨声、雷声、小动物叫声、火车开动声等;
3、准备大鼓、碰铃等乐器;
活动流程
一、开始部分:
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好多客人,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发现声音
(1)教师引导:教师随手拿一个瓶子,用手轻轻敲打,告诉幼儿:“瓶子说今天认识小朋友非常高兴,瓶子问小朋友们早上好。”你们也赶快认识一下其它客人吧,听一听它们告诉你什么悄悄话。
(2)教师出示各种瓶罐、玩具等,引导幼儿自由的选择喜欢的瓶瓶罐罐,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玩,教师观察幼儿如何去操作,适时指导幼儿。
教师引导:
1、你们听见了什么?客人们说了些什么话?
2、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呢?
3、怎么会有声音的呢?引导幼儿发现声音的来源,以及如何去寻找声音的来源。
教师小结:盒子里有东西就能发出声音,没有东西就没有声音。
3、引导幼儿听听声音
(1)你的瓶子里发出什么声音?
幼儿1:我的瓶子发出咚咚咚的声音。
幼儿2:我的盒子里发出沙沙沙的声音。
(2)你的瓶子里为什么没有声音?(放置纸、棉花、保鲜袋)
幼儿1:纸很轻的,没有声音的。
幼儿2:棉花也很轻的。
小结: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瓶子、盒子都能发出声音。(把不能发出声音的棉花、纸重点提出,让幼儿解决为什么没有声音的原因,找出没有声音的缘由,由幼儿自己发现,这样能更轻易地被幼儿所接受)
4、听辨声音——游戏《猜声音》
(1)教师提供三只同样的瓶子(内容物不同),分别摇一摇,声音一样吗?(赤豆、硬币、回形针)
(2)分别是什么声音?(选择的声音有明显的不同,明确三种不同的声音,让幼儿能初步分辨不同点。
(3)猜一猜,瓶子里面是什么?小结:原来一样的瓶子装不一样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游戏激发幼儿再次的兴趣,进一步训练了幼儿听觉,及分辨的能力。)
4、提供声音环境,让幼儿听听奇妙的声音
(1)教师敲打乐器,请幼儿学一学大鼓、碰铃等乐器发出的声音。
(2)听磁带,感受奇妙的声音,说说自己喜欢听什么声音。
5、引导幼儿听听周围有什么声音,了解护耳常识。
(1)户外散步,听听周围有什么声音。知道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声音,都是耳朵帮助我们听到的。
(2)说说怎样保护耳朵,如:不随便挖耳朵、声音大时要张大嘴或后上耳朵、不把东西放进耳朵里。
活动延伸:
游戏:学做“小喇叭”
教师对一名幼儿耳语一句短语,如:我爱你们,请你笑一笑等请幼儿大声告诉大家。游戏反复进行
我的创新:小班年龄的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无限的好奇,对他们来说,声音是美妙的,对能发出声音的东西更是好奇无比的。对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都会玩玩、试试、摸摸、看看,对能发出声响的东西就尤为感兴趣。小班幼儿通过听觉能很好地帮助他们认识周围世界。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发他们充满探究欲望,能更好地通过操作探索去发现知识、获得知识。所以我选择了《奇妙的声音》这一主题活动,让幼儿充分自主发现声音、探究声音。
声音的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的声音感兴趣,了解让物体发出声音的多种方法。
2.主动探究瓶子里装入不同东西后发出不同声音的秘密。
3.体验探索声音秘密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想法。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小篓子、装有空口香糖瓶和硬币、米粒、蚕豆的口香糖瓶人手一份;透明塑料瓶3个
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硬币、米粒、蚕豆等物品,对生活中各种声音感兴趣,玩过让纸发出声音的游戏。
活动过程:
一、用不打开瓶盖的方法寻找空瓶(听音游戏——找空瓶)。
1、老师的每个篓子里都有4个口香糖瓶,其中有一个是空的,你有什么办法把空瓶找出来呢?
教师出示装有4个瓶子的篓子,请幼儿想想、说说找出其中一个空瓶的办法。
2、如果不能打开瓶盖,你会想什么办法呢?
教师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为每个人提供一个篓子,要求用不打开瓶盖的办法找出空瓶。
环节自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在吃瓶装或杯装食物时,有的习惯打开瓶盖检查里面的食物有没有吃完,有的则会摇一摇瓶子听一听,于是我将观察到的这一生活细节用在了第一环节中,意在激发孩子回忆、运用已有经验。
二、尝试用各种办法让空瓶发出声音(发音游戏——玩空瓶。)
1、小朋友真聪明,用摇一摇、听声音的办法找到了空瓶。下面请你和找到的空瓶玩一玩,想办法让它不装东西也能发出声音,看谁想的办法多。
教师鼓励幼儿想出、玩出多种让空瓶发出声音的方法。
2、你是怎么玩的?还有不同的玩法吗?
请部分幼儿示范刚才自己玩瓶的方法,同时鼓励其他幼儿说出不同玩法。
小结语:你们真会动脑筋,想了这么多让空瓶发出声音的办法,空瓶放到小椅子下面休息一会儿。
环节自评:基于第一环节的尝试,孩子拿到空瓶后的直接认知经验就是瓶子装了东西摇后就会有声音。我利用孩子们已有经验的同时提出了具有“悬念”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鼓励孩子通过多次尝试发现了让空瓶发出声音的各种办法,引导孩子在已有经验上“衍生”出了新的知识即:瓶子与任何物体碰撞以后就会发出声音。
三、探究瓶子里装入不同东西后发出的不同声音(辨音游戏——找秘密。)
1、剩下的这3个瓶子发出的声音一样吗?请你再去仔细听一听,告诉我你听出了什么秘密。
幼儿自主探索,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2、你听出了什么?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语:原来瓶子里装不同的东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3、猜猜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到底是不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在教师摇动瓶子,幼儿听声音猜测瓶内物体并检验的互动环节中进行。特别幼儿对于自己猜测结果的验证很期盼,所以教师将硬币倒入透明瓶检验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情绪,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
4、请你也去摇一摇、听一听找到藏硬币的的瓶子。
幼儿用摇一摇、听一听的方法找到篓子里藏硬币的瓶子。
5、那这个瓶子发出的声音像什么?猜猜里面装着什么?你能用小耳朵帮忙找到装米粒的瓶子吗?
教师请找到的小朋友分两组将米粒倒到透明瓶子里检查,并提醒幼儿注意不要将米粒泼在地上,培养孩子要爱惜粮食的习惯。
6、最后这个瓶子里装的什么呢?到底是什么我们把瓶子拿来看一看。你的瓶子里有多少豆豆?
幼儿瓶子里的豆子数量为一个或许多,请幼儿先观察自己瓶子里的豆子,再和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然后再引导他们比较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大还是许多豆豆发出的声音大。
小结语:原来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小,许多豆豆发出的声音大。
环节自评1:对于瓶子里装的物体也是精心设计的,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原则:硬币发出的声音特点最明显,孩子最为熟悉,能轻松猜到;米粒发出的声音和沙子、泥土发出的声音相似,不同生活经验的孩子便有了几种不同的想法;而蚕豆发出的声音对孩子来说相对陌生,孩子的猜测难度加大。
环节自评2:在这一环节还有一个孩子十分感兴趣的游戏,就是通过听声音依次找出装有硬币、米粒的瓶子,虽然找的方法相同,但在检验时却用了三种不同的形式:检验硬币,是孩子一个接一个摇动瓶子,其他孩子倾听并判断;检验米粒,是孩子分组将其倒入透明器皿;检验蚕豆,是请孩子打开瓶盖,并在打开瓶盖后发现豆豆多少的不同,再根据豆豆的多少进行分组比较声音的大小,从而巧妙的得出“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小,许都豆豆发出的声音大”的结论。
7、想一想如果瓶子里装很多很多的豆豆声音是不是会变得很大很大呢?如果把瓶子装得满满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呢?
8、你发现了什么?瓶子装得满满的为什么没有声音了呢?
环节自评:是不是豆豆越多,声音越大呢?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孩子积累了新经验的同时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想一想如果瓶子里装很多很多的豆豆声音是不是会变得越来越大呢?如果你把瓶子装得满满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幼儿通过不断尝试,巧妙解决了这一认知冲突,改组了原有的认识结构,从而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即瓶子里装得满满的时候声音却没有了。
四、继续探究瓶子装满其他东西后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指导语:瓶子里装满了豆豆摇了以后就听不到声音,那如果装满了其他东西会不会发出声音呢?请小朋友回去试一试。
环节自评:在活动的结束部分,让孩子课后去尝试瓶子里装满其他东西是不是也听不到声音,让科学真正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科学活动真正成为沟通幼儿生活与学习的桥梁。
声音的教案5篇相关文章:
★ 折花的教案7篇
★ 擦镜子的教案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