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和作业,编写教案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的学习提高,以下是发奋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画》优秀教案优质5篇,供大家参考。
《画》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筑路人高尚的心。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难点
理解“高尚”的意思,知道为什么这种保护橡树的行为是“高尚”的。
教具准备:词语、橡树图片、重点语段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查词典,解决词语疑难。搜集橡树和描写树木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仔细观赏。
2.你看到了怎样一棵橡树?请用一句话说说它的特点。(要求学生说话时用上课前搜集的词语,使语句更生动。)
3.多美的橡树啊,可惜它长的不是地方——长在了马路旁边。现在要在这儿修公路,这棵树挡住了去路,路是一定要修的,这棵橡树的命运又应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篇令人感动的《路旁的橡树》。(板书课题)指导读好课题。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课文,指导读正确。并读读下列词语:(出示)
公路 宽阔 平坦 漂亮 马蹄
橡树 粗壮 结实 挺拨 高尚
2交流。讲一个什么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想说的话?(整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交流质疑
1.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提要求:(1)把语句读流利(2)读你自选的这部分,你想到了什么?(3)其他同学有什么疑问和想法?
2.议读与质疑
(1)如选读“筑路工人突然停下来”这段课文时,要把你对高大、 挺拔的橡树的兴趣、爱惜之情读出来,要拿高大的橡树引起筑路工人的关注和爱惜的心理读出来。议读时要对筑路工人自觉保护橡树的心理有所感悟,意识到“砍树容易栽树难”的道理。
(2)“如选读工程师与工人沉默”的部分——第4-6自然段时,要从工程师和工人的`神态、动作、言语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工程师要执行自己设计的工程计划,工人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他们在保护橡树上获得了一致。
(3)如选读最后几段课文时,要对公路上弯曲城马蹄形有所认识、 有所感悟。重点是读好人们的赞叹,体会保留橡树在人们心中的广泛影响。同时放开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由课文引向学生生活,由别人的故事诱发自己保护环境的行为。
3.现在你来说一说:为什么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高尚”的,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为是“高尚”的。
4.总结: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
四、结合实例,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可启发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寻找有关的实例或资料来说说感想。
五、布置作业
联系第七课《小村庄的故事》,假想有三人逃生到此,看到这棵路旁的橡树,他们会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写在练笔本上。
《画》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2.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观念与情感。
3. 读写结合,深化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听写生字词
2.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作者朱自清在《匆匆》一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对这个问题,作者是怎样回答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16课《匆匆》。(板书课题)
二、 熟读课文,加深理解。
(一) 反复诵读
1. 学生自读
2. 教师范读课文
3. 学生轮读
(二) 理解句子
找出文中含义深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谈谈感受。
例如:“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太阳有脚”、“挪移”,以拟人的手法,写出时间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作者以略自责的口吻表明自己在那些日子里,糊涂地过着日子 。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作者深感时间匆匆而过,流逝很快,既然来到世界就应该抓紧时间成就一番事业,不能白白过此一生。
三、 读写结合,注重实效。
作者是怎样具体地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练习仿写。
(一)精读第三自然段
1.这一段讲的是什么意思?(时光在不知不觉中从我的眼前消失了。)
2.“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这句话跟后面有什么关系?这句话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作者是怎样具体讲的?
3.出示句子
“洗手的时候——日子……吃饭的时候……默默时……遮挽时……天黑时……睁开眼时……掩面叹息时……”
①日子是怎样溜走的?
②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二)练习仿写
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在……时候,时光又……溜走了。)
先鼓励学生大胆地讲,再整理写下来。
四、 拓展思维,陶冶情感。
本文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一)讨论达成共识:时光易逝,一去不返,唯有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才能不因终生一事无成而悔恨。
(二)交流自己对时间的感悟,学生珍惜时间。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是啊,同学们,你们说得多好!“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能回”,那么作为新世纪的少年,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三)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尽情表达。
(四)师生总结:
亲爱的朋友,让我们从现在做起,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教学反思
?匆匆》一文是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他以清新的文风,细腻的刻画,精巧的构思,隽永的文字而著称,影响了我国几代人,凡学生对此篇佳作无一不知,我在教学此课前,在备课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纵观全文,作者善于从客观事物中捕作形象,抒发自己的情怀。燕子来了又去了,杨柳枯了又青了,花儿开了又谢了,这本是自然界的一种自然现象。作者确触景生情,追索生命的价值,发出惋惜的慨叹。作者又依托大自然可感的景象,使抽象转化为具体,思绪化为形象,增强了文章的美感,可读性。这些都得益于作者奇妙的构思。
这篇课文的含义应该说很抽象,对于小学生阅读是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让学生学会体会,在体会优美句子上狠下功夫。“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又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作者不仅是为了写美景,是为了与时间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的对比,还要体会到,世上好多事物都能再来,唯独时间不会再回来,继而让学生学会珍惜时间。
小学 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基础知识的教学,本文巧妙的用词使句子变得优美,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句子更生动,更能感染学生。“伶伶俐离”、“跨”、“飞”几个词的运用,使看不见的时间一下子成了活泼可爱的孩子,既天真又调皮。设问、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这篇优美的散文背下来。由于学生对文章体会较深刻,虽然文章较长,大部分同学在一天的时间内都能很完整的背诵下来。
小练笔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短小的文章,把自己对珍惜时间的新认识写下来,既巩固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学习了习作,效果还是不错的。
《画》优秀教案篇3
【讲读教案】:
【教学要求】
1.抓重点词句,结合看图,读懂每个自然段,理解内容;
2.掌握十个生字及有关词语,能用指定的字口头组词;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
【教学重点】
理解讲鱼、黄牛、燕子尾巴作用的词句,认识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和用途。
【教具】
教学挂图或投影片,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趣
放壁虎投影片(或挂图)问:你知道这个动物叫什么吗?看看它身上少了点什么?(尾巴)出示课题,学生借助拼音读题。看题目,你能提出问题吗?(引导学生想:为什么借?向谁借?它借到了吗?)请打开书看课文是怎么讲的。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一句一句地读,读准字音,边读边在每个自然段的开头写上序号。读完第1、2自然段,教师出示这两段中出现的生字词卡片,指导学生读准生字的音(以下读完3—5、6—7段相同)。注意“难”的声母是n,不要读成l。“诉”是平舌音。“行”是后鼻音,“新”是前鼻音。
(二)指名分段读课文。
指导把每个字音读准。进行断句指导,如:“小壁虎/在墙角里/捉蚊子,/一条蛇/咬住了/他的尾巴。”
(三)教师范读课文。
注意停顿、重音、语气等。读完问学生: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七个自然段)。小壁虎都向谁借尾巴?(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
三、图文对照,初步了解每段讲的是什么。
(一)同座二人轮流说课文四幅插图上小壁虎在干什么,互相补充;接着分段读课文,议一议每段讲的是什么。
(二)指名逐图说图意,逐段读课文,初步了解各段的意思。
四、练习读小壁虎和小鱼、黄牛、燕子的对话,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五、读生字生词卡片,要准确读出生字字音。
六、作业:认真读两遍课文,识记田字格中的生字。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结合看图,理解内容
(一)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说一说,课文讲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二)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先理解“一挣”的意思。再问:小壁虎为什么要这样“一挣”?接着看投影片(或插图),弄清小壁虎是因为被蛇咬住了尾巴,它这样一挣,挣断了尾巴才能逃走。认识小壁虎的尾巴有自我保护功能。最后自由读第一段,知道这段讲的是小壁虎的尾巴被蛇咬住,它挣断尾巴逃走了。
(三)指名读第2自然段。
理解“没有尾巴多难看哪!”指导学生读出小壁虎嫌难看想向别人借尾巴的急切心情,知道这段的主要意思。
(四)学习课文第3至5段,扶放结合,培养自学能力。
1.自由读第3至5自然段。议一议,这几段主要讲了什么事?
2.指导学习第三段。先弄清有几句话,再指名读这一段,懂得每句话讲了什么。接着让学生用笔勾画讲小鱼尾巴怎样动,有什么作用的语句(“摇着”、“用尾巴拨水”),结合看图,弄懂小鱼不借尾巴的原因,认识小鱼尾巴的作用。最后自由读第三段,知道这段讲的是小壁虎向小鱼借尾巴,小鱼没有借给它。
师生共同回顾学习这段的过程。
3.学生用学习第3段的方法自学第4.5段。
程序:①学生读书、勾画、看图、思考。②同座交流。③全班交流。(读第4或5段;说勾画的语句;结合看图讲老黄牛或小燕子为什么不借尾巴;再读这一段,说说这段讲了什么。)
(五)理解第6至7自然段。
1.小壁虎为什么难过,后来怎么又高兴起来了?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两段。
2.指名读第6段。理解“很难过”;尾巴没有了,“难看”,别人又不借,小壁虎的心情别说有多伤心了,它还不知道自己的尾巴有再生功能。说说这段讲了什么?(小壁虎借不到尾巴,爬回家找妈妈。)
3.指名读第7段。思考:小壁虎为什么又高兴起来了?通过朗读指导,体会小壁虎喜出望外,“高兴地叫起来”的心情,指导读出妈妈“笑着说”的疼爱心情。自由读第7段,知道这段讲小壁虎长出了新尾巴,心里很高兴。认识小壁虎的尾巴有自我保护及再生功能。
二、作业
填空,再读句子(课后习题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一)学生自读全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问:小壁虎为什么借不到尾巴?(使学生认识到小鱼、黄牛、燕子的尾巴各有各的用处,所以它们都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引导学生体会“摇着”、“甩着”、“摆着”,认识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二)在书中画出小壁虎三次借尾巴的话,再读一读。
问:从哪儿可以看出小壁虎借尾巴时讲话是有礼貌的?(引导学生“姐姐”、“伯伯”、“阿姨”的称谓上,从第二人称的“您”字上,从商量的语气“行吗?”体会。)
(三)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感情。
二、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师着重指导两点。
(一)看图,想象当时情景:读出对话双方的不同语气用稍快语速读出小壁虎借尾巴既难过又急切的心情。
小鱼、黄牛、燕子说明理由不借尾巴,读时语速稍慢。指导读出“姐姐”、“伯伯”、“阿姨”的不同声音。
(二)读出重音,使感情更加鲜明生动,增强表达效果。
如“小壁虎一挣”断尾自救,逃脱蛇口,重音要放在“一挣”上。“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重音放在“借给我”三字上,能较好地体现小壁虎难过急切的心情。“拨水”、“赶蝇子”、“掌握方向”是小鱼、黄牛、燕子不借尾巴的理由和它们尾巴的作用,所以要重读。
(三)以六个人为一组,分角色试读。
(四)请一组在全班分角色朗读,师生评价。
三、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一)引导学生从田字格中分别找出左右、上下、半包围结构的生字进行识记;师生共同分析生字左窄右宽等特点,对照田字格指导书写。
(二)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的识记、书写。
“壁”共16画,上面两部分写紧凑些,下边“土”字要居中写。
“虎”第三笔是横钩,不要写成横。
“爬”第四笔写平些长些,托住“巴”。
“诉”右边是“斥”,笔顺是:“横撇、竖撇、横、竖、点”。
“新”左下是“木”(第二笔应写成竖钩,撇、捺改成两点。)
四、读生词卡片,抄写生字词,用指定的字口头组词,以发展学生词汇
五、作业
抄写生字3遍,每个生词写2遍。将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长听。
六、准备
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它长的什么样子?先想一想,明天讲给同学们听。
《画》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颂扬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体会文章平易朴实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一课时教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的时候与父母一起到郊野散步的情景吗?当路不好走或者你感到累了的时候,父母是怎样做的?还记得你当时的心理感受吗?(2—3名学生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散步》,看看一个既是儿子又是父亲的中年人,在与一家人散步时,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信服
嫩芽
霎时
拆散
委屈
水波粼粼
各得其??
2、朗读课文。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各自练读。
(2)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课文片段。师生共同评价。
3、整体感受。
(1)用圈点法圈出精美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先写散步的理由——“我”劝母亲;再铺写初春景象——全家一起散步;然后写发生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儿子;最后写路不好走——“我”背母亲,妻背儿子。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与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1、结合课文说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母亲、儿子的性情又怎么样?
明确:“我”诚恳、孝敬;妻子贤良、温顺;母亲老迈、顺从而又有涵养;儿子听话、懂事。
2、作者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明确:在一个家庭中,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3、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
(1)后来发生了分歧——表现出老一代与下一代的巨大差距;
(2)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表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家庭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
(3)我决定委屈儿子——体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处理家庭事务时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4)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同第2问)
4、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明确:共两处。一是第四小节描写了“南方初春的田野”景象,显示出不可遏制的生机。二是第七小节描写了“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与“水波粼粼的鱼塘”,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命的珍爱。
四、质疑问难
针对文章中出现的问题,先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散步》与《三代》,看看哪个故事更能感动你?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六、布置作业
你跟家人的哪一次散步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你能用500—600字把当时的情景写下来吗?不妨也用《散步》作题目。
本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学生就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联系实际自然就会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另外,由于本文秀美隽永、意蕴丰富,因而须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画》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学习《可爱的家》的歌谱,能基本表示歌曲的情绪、力度。
二、认识“弱起小节”并能在歌唱时正确运用。
重点难点
一、正确的唱好弱起小节。三、节奏:二局部在节奏上变化应注意。
二、音准:4、6、2、7。
课前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听听、唱唱。
1、让同学观察旋律在书写的上有什么不同?
2、“同学们,看这条旋律是几几拍的?”—“四四拍”
3、分析四四拍的含义。
4、让同学自身分析,旋律的每一小节是不是都是四拍?
5、讲解不完整小节的含义。
6、分析四四拍的强弱规律。
7、不完整小节的起拍是在强拍起还是弱拍起的?—“弱起”
8、总结:不完整的小节叫不完整小节,处在弱拍上起的小节叫弱起小节。
9、唱一唱体会弱起的音乐感觉。
三、歌谱教学。
1、听歌曲的录音,熟悉旋律。想“歌曲用弱起有什么好处?”
2、跟伴奏,心里跟唱歌谱,手划四四拍。
3、唱歌谱,手划四四拍,考虑“mf,f,p,mf”的处置对表示歌曲情绪起的作用。
4、同学根据歌谱的要求唱歌谱。
5、教师需指导同学用柔和、连贯的声音歌唱,特别在长音的地方,气息更加要平稳。
6、让同学考虑歌曲的思想情感在表达什么,什么样的歌唱情绪适合表示歌曲的情感。
四、总结。
什么叫弱起小节,什么叫不完全小节。
《画》优秀教案优质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