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一份注重实践操作的教案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下面是发奋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乡愁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乡愁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初步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联想法,诵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比较法,发现法,评价法。
媒体设计:
1、《乡愁》朗诵带
2、《归乡》、《思乡曲》音乐比较。
3、席慕蓉《乡愁》的录象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教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上课伊始,放钢琴曲《思乡》(配以秋日落叶的画面)
二、导入语。听了这段音乐,你心中有怎样的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给以肯定)
解说:老师想到了深秋季节,想起了一段写深秋的千古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后几句师生齐声朗诵)。是啊,深秋是个让人伤感的季节,总让人心中涌起一种离愁别绪。无怪乎有些人,在他们人生的秋天,依然远离故园的时候,会产生浓浓的乡愁。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乡愁世界。
三、赏析余光中的《乡愁》
1、自读全诗
2、好的诗歌配以合适的音乐朗诵,会更有感染力。下面请同学们听两首曲子,你来选择一下,余光中的〈乡愁〉配什么音乐比较好?(画面配乐,屏幕显示为背景音乐一、背景音乐二)
3、评价选择适合的音乐。(学生迅速选择出背景音乐二,并说出感受。教师加以肯定。介绍两首曲子,指出第一首是第二首是马思聪的小提琴曲〈思乡曲〉)
4、请一同学配乐朗读
5、放多媒体(画面及配乐朗诵)。请刚才朗诵的同学比较差异。
6、学生边听录音边跟读。
7、齐读。教师作出评价。
8、模仿着读出了感觉,对诗歌的理解是属于感性的,为什么要这样读还要由诗的内容决定。乡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诗中是怎样体现这种情绪的?
明确: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将抽象的情绪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明确:这是正语反说,反衬出思乡之情的浓烈。
9、一般来说,诗比较跳跃,读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白,请同学就一、四两节诗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中所想。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学生发言,教师点拨,不断挖掘诗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想象)
10、请同学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每节诗的大意。(屏幕出示板书)
11、根据板书找出诗的顺序。(学生着重于时间顺序)
12、交流其他乡愁诗。(学生回忆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诗句,有个学生说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教师提醒这不是乡愁,而有一种回乡后的喜悦和感慨。)比较与本诗的不同。经过点拨,学生明白了本诗超越了个人情感,注入了爱国情感。
13、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四、1、听席慕蓉的〈乡愁〉朗诵带。
2、齐读(教师点拨朗读不到位的地方)
3、看录象(中秋之夜,海峡两岸共度佳节的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即席朗诵席慕蓉的〈乡愁〉,提醒同学注意离别大陆多年的观众的表情)
4、根据这两首诗的提示,结合你的课外历史知识、生活体验从老人的神情想象他的内心。
五、我们同学人生走到十五、六,总也体验了一些酸甜苦辣,请大家用一两句诗意的话写自己的乡愁或其他情绪。尽量用上意象。(出示下水诗句)
六、学生思考时,播放背景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七、学生交流。
八、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给席慕蓉的〈乡愁〉写教案或赏析文章。
2、谈谈你对诗歌这种体裁的理解。
3、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乡愁教案篇2
一:训练重点
诗歌赏析能力的训练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比较·品味课
三:预习要求
1:查字典、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2: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背景
四: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通读,了解诗歌大意
1:结合对预习的检查,让学生通读本诗
教师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了解大意,请同学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3:教师点拨:
两首同题“乡愁”诗,真是一种愁情两首歌。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旋律,吟咏着同一个主题——这就是思乡情意,别乡愁绪,道尽游子怀恋故土情。
教学板块之二:练读,品味诗歌的意蕴
1:全班活动,教师指导两诗的朗读技巧
教师指导:要把一首诗歌读好,必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意音的修饰、调的把握、速的调控、情的渗透、节奏的明晰,在对诗歌意象想象的基础上,把自己所形成的情思发之于声,见诸于音。
(依据图表,进行朗读练习)
2:同学朗读练习,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诗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三:诵读,用声音表现诗歌的情感
1:个人读,同学品评优劣得失
2:分组读,全班齐读,共同感受诗歌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四:比较赏析,获得丰富的感受
1:比较两诗,加深理解
先用图表事例,要求学生讨论作答。(大屏幕显示)
教师进一步简明分析
1.余光中的《乡愁》
(一):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
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二):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特征:
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三):表达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一后来的坟墓—一现在的海峡。
这样我们看到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一层层加深。
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2.席慕蓉的《乡愁》
(一):三节诗大致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有喜悦,有忧愁;
第二节写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
第三节写离别后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三节诗,三个画面,意境深远,被笼罩在乡愁的怅惘中不能自已;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诗作到此,戛然而止,一缕乡愁却传给了读者。
在思想意蕴深度的开掘上,席诗不如余诗主题有明显的升华。
2:吟咏朗诵,反复品味
依据诗中的具象物,自己运用想象、联想,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3:以情作线,当堂背诵
教学板块之五:拓展阅读,增进理解
(大屏幕显示)
?声声慢》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五:课堂小结
诗歌语言浅显,重在体味其中的意蕴。通过比较,加深理解。
[板书设计]
利用大屏幕显示,作为板书。
[创意说明]
全诗语言精粹,句式灵活,结构整齐。看起来清爽怡人。这样的美文,不读难悟作者构思之巧、选词之精、情感之丰,不读,难以领略诗歌意蕴之厚、音韵之美。
于是就以朗读训练为主来进行这节课的教学。
以朗读来组织教学,五个教学板块思路层层推进,要求步步攀升,体现出训练目标的单纯性;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仅有几处简洁的指导和精粹的点评,学生占有充足的时间.可以习得朗读的技巧;本设计淡薄了对诗歌构思、主题、哲理的深入分析,淡化了对字、词、句、修辞的显性积累,以读代讲,以读带思,体现了诗歌需要“歌”的特点。
诗本浅显,讲之再三,不过了了;况且,诗言志抒情,非一言半语可道明;故作“比较”的设计,冀以在比较中让学生多思、多品。
于是就冠以阅读·比较课。
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诗以配乐朗诵作为示范,以散文《乡愁》的mtv作为导语和背景音乐;利用大屏幕投影作为板书。充分利用视听手段为教学服务,对学生进行多种感官的信息传输。
乡愁教案篇3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教学角度:
语言品味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二、 朗读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 品味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如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教案篇4
【教学设想】
通过作者简介,了解诗人情感根源,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一、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三、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请同学们将收集的“乡愁”诗和大家分享。
二、走近作者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自命为“江南人”,亦自称“陵少年”。历任台湾师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在美国讲学四年。作品多次获文学大奖,诗文皆有很深造诣,梁实秋评价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诗集有《舟子悲歌》《五陵少年》等。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掌上雨》《听听那冷雨》等。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三、指导诵读,品味欣赏
1.通过反复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少年时——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瀑布直落心田,横溢四处,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4.学习了余光中老先生的诗,同学们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即兴表达出你想家的感觉呢?
四、反复吟咏,揣摩精妙
请从不同词性揣摩《乡愁》的美:
1.时间词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
2.名词的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3.数量词的美:“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4.叠词美:“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韵感,富有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方位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乡愁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学习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共分为四个步骤:
1、深情地朗读;
2、细腻地品读;
3、优美地解读;
4、丰富地联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探究.探究
(一)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并试着做标记。
(二)这首《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结合诗的内容,写出“时”、“空”在文中的体现。
(三)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在笔记本中抄下这些比喻句。
(四)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能写几句写几句。
[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五)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炼,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一组的同学写第二节,二组的同学写第三节,三组的同学写第四节;写有余力的同学可全写)。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解读]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六)请你从古诗词中查找几句抒写乡愁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及题目。读一读,背下来。
(七)把自己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在小组内探究交流。
乡愁教案篇6
对于初中课本中的乡愁诗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它设为专题课来讲。为了讲这节课可以说是做了很多铺垫工作。我是想把中国台湾诗人这种乡愁情结和中国古代文人的思乡愁绪结合起来。所以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古代思乡诗,又品读了余秋雨的《乡关何处》和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还借助贵站的音频材料,学生学会了《乡愁四韵》。以下是我的教案,希望各位老师能给予宝贵意见。
课 题 乡愁千千结(乡愁专题)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在音诗画的魅力下感悟余光中《乡愁》的韵律和情感
2培养学生比较鉴赏能力,理解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乡愁情结
3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陶冶其对诗歌艺术美的感悟力
教学重
难 点 通过对余光中《乡愁》的赏析,将它与席慕容、中国古代诗人的思乡进行比较,体会其中各异的乡愁情结。
教学关键 使学生能进入诗的情境中,用心灵感悟诗歌的感情脉络。
师生互动
活动设计
1学生搜集适用于配乐朗诵的乐曲,师生共同筛选整理。
2学生在网上和图书馆查找到各类乡愁诗歌或散文,并自己找到有关作家的情况,在课前分组讨论,使资源共享。3对这一课题或者与其相关的课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的时间继续探讨研究,并将结果汇集成文字从网上发送到老师的信箱
德育渗透 在诗中体会诗人浓厚的思乡怀国之情,那是他们对中华传统文眷 恋,对我们华夏民族魂牵梦绕的儒幕之思。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教学用具,以读诗带动讨论,以优美的乐曲创设意境。课前补充作品 1《乡关何处》——余秋雨 2《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教学过程:
导语 刚才大家听到的那首歌曲就是由中国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乡愁编 曲而成的。“乡愁”是历来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当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位诗人也就有一千种乡愁情结。那么余光中先 生独特的乡愁体验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去品味一下 而了解一下中国文人的千千乡愁结。(课间请大家欣赏佟铁鑫演唱的 《乡愁》)
一 请同学选取配乐朗诵诗歌,并谈一谈为什么会选取这支曲子配乐是上节课 大家选好的,共有二首: 《乡 音》(二胡)、妆台秋思(笛子)通过选取乐曲的过程,是学生对歌感情理解融入的过程。
二 刚才大家谈理由的时候基本都围绕一个问题:乐曲的基调必须符合歌 的感情脉络。而乡愁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哀伤的。但是诗中的感情线 索却是不断流动的,变化的。
小时侯————(邮票)————相隔千里
长大后————(船票)————遥遥相望
后 来————(坟墓)————生死茫茫
现 在————(海峡)————忧国怀乡
每一个人生阶段的思乡情又不尽相同 请欣赏falsh动画,思考余光中的〈乡愁〉是有几幅图画组成的?然后师生共同探讨每一阶段的思乡情感有哪些不同,每一段的特点是什么。
三 这是余光中先生哀婉深沉的思乡情结,对“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古人又有怎样的思绪呢?
1《天净沙-秋思》马志远——伤心欲绝
2《黄鹤楼》崔颢——迷茫困惑,不知何处是故乡
3《回乡偶书》贺知章——回乡后不被故乡接纳的另一种更深沉的悲哀。
4《客中作》李白——“不知何处是他乡”那种四海为家豁达豪迈的襟。
联系古典诗词里面的一些典型的乡愁情感进行比较。请同学看屏幕读古诗,品意境,解诗意。
四 古人出门游学,四海漂泊,人在旅途不如意,何人不起故园情?所以对于古代仕途受阻的诗人的乡愁情结我们很好理解,可是象余光中这样在中国台湾 或 海 外公成名就、生活很稳定的游子,他们的乡愁情结到底系在哪里呢 (让 我们从于光中自己的诗歌中寻找答案吧)
1“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余光中《十年看山》
2“我的怒中有燧人氏,泪中有大禹我的耳中有涿鹿的鼓声… …”《五陵少 年》由此可以看到余先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儒慕之思。(这一点在他 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中已经涉及到)他的乡愁是来源于血浓于水的民族情 结。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身为蒙古族人的中国台湾诗人席慕容 第一次踏上蒙古高原时为何情不自禁泪流满面。要知道余光中离开大陆时已经二 十一岁, 而她离开时只有几岁,根本对家乡没有任何印象。可她却说,“来到这 里,除了激动以外,还有一种熟悉感,仿佛在梦里见过。” 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 种情感来品读席慕容的《乡愁》,看看它有哪些特点,有哪些词句让你 深受感染和启发。从产生乡愁根源入手,探讨一下现代海外游子的思乡源头是 什么。首先请同学理解,谈谈自己的体会。 仍然是配乐朗诵。乐曲有 《明月千里寄相思》、《思乡曲》。这首诗主要是学生自己谈。
结语
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大的社会变动都会带来很多人的迁徙和 远行。那些游子或义无返顾或悲哀啜泣,或无可奈何。纵使心有千 结,也都无一例外地卷入乡愁这首无言的史诗当中,哽哽咽咽又荡气回 肠。因为我们的祖先早已把所有龙族的一切都烙上了中国印。同学们, 让我们一同唱着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把这浓浓的乡情带入课下,带 到大家以后的人生历程中去细细品味
补充:课后很多同学在练笔本上写下了他们自己的乡愁诗。
乡愁教案篇7
?乡愁》教案
学习目标: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重难点: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播放《乡愁》朗读录音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三、整体感知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2、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四、赏析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五、难点分析
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六、朗读比赛
七、小结课文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乡愁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
2.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3.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4.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课时设计: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乡愁,是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它是我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人们的脑海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把学生找的诗句用投影打出)
2、作者简介。
二、诗歌的赏析
1.整齐的结构美
形式上:寓变化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长短句错落有致,反复和重叠交相辉映。
内容上:全诗共四节,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层层加深。
2.质朴的语言美
四个时间段:小时候 → 长大后 → 后 来 → 现 在(平平淡淡)
四个对应物:邮 票 → 船 票 → 坟 墓 → 海 峡(实实在在)
四个数量词:一 枚 → 一 张 → 一 方 → 一 湾(微乎其微)
四个形容词:小小的 → 窄窄的→ 矮矮的 → 浅浅的(轻描淡写)
3.和谐的的音乐美: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 而现在↘
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大陆/在那头 ↘
4.深沉的意境美
时间线索: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这头 这头 外头 这头
空间线索: { { { {
那头 那头 里头 那头
人物线索: 母亲 新娘 母亲 大陆
(祖国母亲)
抒情线索: 母子情 夫妻情 母子情 思乡情
感情基调:愁(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乡愁教案8篇相关文章:
★ 培训教案优秀8篇